雲南墨江:沉浸式旅游體驗讓“詩和遠方”煥發新活力

清晨驟雨初歇,北回歸線上的普洱市墨江縣北回歸線標志園裡蒼翠欲滴。工作人員正在打掃衛生,販賣商品的小販正在打理攤位,園區門口的游客正在檢票入園……2022年7月,被譽為“昆曼大通道第一景區”的北回歸線標志園逐漸恢復往日的活力。
“我們墨江有三張‘名片’,哈尼之鄉、回歸之城、雙胞之家。”北回歸線標志園負責人陳清余看著景區裡目不暇接的游客表示,墨江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北回歸線穿縣城而過,雙胞胎出生比例達8.7‰,是世界平均概率的4.35倍。
墨江縣的一對雙胞胎兄弟。人民網 劉沛然攝
如今,景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通過這“三張名片”折射出的文化氛圍。“我們園區裡的護欄、宣傳畫、雕塑還有些景點設計都和哈尼族文化、北回歸線文化和雙胞胎文化相關。”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墨江這座山中小城,正在煥發新的魅力,成為越來越多游客心裡的“詩和遠方”。
厘清市場,讓旅游消費樂在其中
墨江不大,但墨江縣城裡,卻鮮見各類旅游商店,甚至在國家AAAA級景區北回歸線標志園裡也找不到售賣旅游紀念品的攤位。
“我們這邊接到的投訴還是比較少的,尤其是旅游亂收費的情況,基本上不存在。”墨江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許艷梅介紹,墨江全縣通過明碼標價、減少旅游購物點的方式,極大程度規避了旅游亂收費情況發生。
雲南是全國熱門旅游目的地,隨著旅游行業復工復產的推進,入滇游客數量穩步回升。2017年4月以來,墨江縣嚴格落實省政府出台的旅游市場秩序整治“22條措施”和旅游從業人員“八不准”規定,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來一場“旅游革命”的決心,重拳出擊,整治旅游市場亂象,維護旅游市場秩序,堅決守護好雲南旅游金字招牌。
游客正在墨江縣北回歸線標志園裡購買水果。人民網 劉沛然攝
沒有旅游購物點,如何拉動旅游消費?
“我們規劃了縣城一日游、鄉村旅游、研學游、紅色旅游、茶山旅游等不同的主題路線,還有我們的大江野釣基地,有不少游客一來就是一周。”許艷梅表示,據墨江縣文旅局統計,游客在墨江縣平均停留時長為1.7天,“很多游客會選擇在這裡過夜。”
此外,“旅游+特色節慶”也是推動墨江當地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途徑之一。
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北回歸線大江野釣、山地自行車大賽、夏至日科普文化活動、冬至日美食活動等特色節慶活動,豐富文化內涵、創新舉辦形式,以特色民俗民風吸引人、多彩活動內容留住人。許艷梅說,2005年以來,當地已連續舉辦16屆中國·墨江北回歸線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累計吸引14000余對雙胞胎和近200萬人次游客參加。
2022年1月至5月墨江縣接待游客174.0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1.69億元。通過融合墨江當地特色文化,做出當地旅游特色,讓游客心甘情願消費、透明消費的同時,還讓游客停下來、慢下來、來了還想再來。
深挖文化,讓旅游發展跨越靠天吃飯
墨江縣者鐵村勐簸組一處農家院裡,幾位哈尼族婦女圍桌而坐,年近六旬的蔡鳳英正在與其他婦女一起制作哈尼族傳統服飾。蔡鳳英是哈尼族碧約支系的服飾工藝制作、圖騰刺繡、手工編織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之一。
“這些飾品、挂件都是銀做的嘞,穿在身上好沉的嘎。”講起傳統服飾,蔡鳳英眼角溢著笑。靠著細致精巧的手藝,一件手工繡成的哈尼族傳統服飾,最高賣出了1萬余元的價格。
蔡鳳英正在捻線。人民網 劉沛然攝
順著蔡鳳英的眼神望去,窗外勐簸完整的哈尼族土基建筑群掩映在北回歸線上最大的綠洲中,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似世外桃源一般。
近年來,在黨委政府支持下,村裡整合各類資金890多萬元,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民族文化資源。隨后,哈尼族特色寨門、哈尼族民俗文化展館、哈尼文化長廊陸續建成,並入選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2015年開始,勐簸自然村每年接待外來客人超過6000人,“勐簸哈尼族文化旅游生態村”對外宣傳力度不斷加大。
在第十一屆至第十三屆“中國墨江國際雙胞胎節暨哈尼太陽節”舉辦期間,勐簸自然村重點推出了“勐簸哈尼族文化旅游生態村”民俗旅游體驗活動,並獲得了極大成功,蔡鳳英也是受益者之一。
“現在我的女兒在大連上學,之前還上了中央台的節目,日子越過越好咯!”問起現在的生活時,蔡鳳英放下了手裡的刺繡,合不攏嘴。
“我們的工作人員跑遍了墨江的大多數村子,深入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許艷梅表示,墨江有民族文化、茶文化、生態文化等多種類型的文化,根據每個地方的發展實際和特色,墨江縣文旅局給每個適合發展文旅產業的村子制定了詳細的規劃。“所以我們墨江的景區基本不會出現‘同質化’的情況。”
產業融合,讓旅游與鄉村振興深度結合
墨江種植紫米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紫米之鄉”。站在墨江縣聯珠鎮克曼村的梯田旁,讓人不由感嘆這裡如潑墨畫般的山水林田之美。
“我們這個梯田是田園綜合體,種的是紫米,養的是鯽魚。”克曼村黨總支書記白林東邊走邊說,克曼村因地制宜,開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魚以稻田中的蚊等害虫為食,稻以魚糞為肥,既生態環保,也能讓農戶增收。“一畝能有二三十公斤魚咧。”
克曼村的梯田。人民網 劉沛然攝
近年來,墨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墨江紫米產業發展工作,把墨江紫米確定為“一縣一業”示范縣創建產業,緊緊圍繞有水源、有魚蝦、有文化和產業定位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發展模式統一、投入機制統一、品牌保護統一、戶企合作統一的要求,穩步推進墨江紫米產業發展。
“去年我們村紫米產量有300多噸,產值到了300多萬元。”對於這樣的成績,克曼村的村民們並不滿足,看著村裡層層疊疊的梯田,萌生了梯田景觀和哈尼族文化結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心思。
“田園綜合體可以結合我們哈尼族的牛皮大鼓舞,這個舞就是我們‘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白林東說的牛皮大鼓舞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哈尼族有鼓必有舞,有舞必有鼓。克曼村正是哈尼族牛皮大鼓舞的發源地。
如今,紫米是當地鄉村旅游特色“拳頭”農產品,牛皮大鼓舞是新、奇、特的文化旅游“金字招牌”。游客來到克曼村,既可以深度體驗梯田農耕的樂趣,還可以嘗嘗這裡特色的紫米飯、紫米酒,看看這裡出名的牛皮大鼓舞——克曼村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體系已初見雛形。
“之前還有不少國外游客來呢。”白林東提高了語調,“9月中旬我們還會辦一場豐收節,邀請游客下田割稻、摸魚,感受哈尼族獨特的文化風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天地交、萬物通 讓青海路暢、心更暢
- 作為“兩路”精神發源地之一,青海對修路這件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高寒、高海拔的惡劣環境下,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在這裡修路是什麼體驗? 祁連山2號隧道全長6044米,是我國首條高原、高寒、高瓦斯、高硫化氫“四高”隧道,也是青海省公路建設頭號高風險隧道。…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