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青海样板”

——青海省民族工作综述

张晓英
2021年12月17日09:05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

  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我们始终铭记在心。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省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心怀“国之大者”,努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青海样板”。

  青海大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青海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最大、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高的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多民族共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世居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

  在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辖区内居住着汉、回等18个民族,是多民族聚集和谐共处的历史老街。兴海路街道办事处将做好民族工作作为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街道特色,在兴海路小学打造民族团结教育园,班队课、少先队活动课,用“说”“唱”“舞”的形式普及民族团结知识,民族团结教育课生动又有趣。9个业余文化团体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联谊活动,既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交融。

  一个地区的发展与进步,既厚植于物质基础,也维系于精神文化。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我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做好参加本届文艺会演工作首次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我省选送的省藏剧团传统藏戏《意卓拉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歌舞晚会《一江清水向东流》,分别获得优秀剧目奖和音乐创作奖,取得优异成绩。两台剧目集中展示了青海多民族文化共融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全省56个民族团结进步,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青海篇章的精神风貌。

  9月12日,青海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东市乐都区体育中心开幕。开幕式上,各族群众簇拥着一颗鲜红的石榴入场,寓意着青海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作为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自创办以来, 始终秉持发展民族体育、弘扬中华文化,广泛汇聚团结奋进力量,为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以丰富多样的活动载体,深化宣传教育,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0个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题公园,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65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等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阵地;连续38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同饮一江水 共话澜湄情”中外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一系列“组合拳”使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干劲也越来越足。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

  青海始终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高民族工作的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健全完善民族工作机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的“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把思想教育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编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读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典故事集》,出版《青海民族发展报告》蓝皮书、《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读本》,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

  实施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成立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国率先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建立省州县乡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亲自抓的领导体制;将创建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查、政绩考核,构建起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设立创建奖,表彰先进典型;在全国率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出台专门办法,树立起创建永远在路上的正确导向;在全国首创资金奖励机制,对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和教育基地进行专项奖补,通过一系列创新性制度举措,推动示范省创建常做常新,纵深推进。

  全省累计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68.87万户、社区426个、乡村4122个、学校1066所、机关2564个、企业902个、寺院1940座、军营157个,建成50个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基层群众,构建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的良好氛围。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今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议上,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曾经“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脑山村落,如今已经变了大模样,搬迁到山底下的班彦村民住上了土族风格的新房,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有了致富的产业,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各民族历史性告别了绝对贫困,各族群众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打造经济新业态。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特色旅游饭,年旅游人次突破5000万人、收入达到560亿元,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台推动“拉面产业”发展、促进“青绣”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拉面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80亿元,连续举办3届全省青绣大赛,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进步价值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问题,不断加大对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千方百计扩大民族地区群众就业,下大力气办好民族地区教育,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系列项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重点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四级医联体,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持续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城乡低保实现全面覆盖,敬老院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拓展,落实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经济发展。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踏上新的赶考之路,青海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十二个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关系”,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各族群众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编:陈明菊、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好样的!青海15岁少年冲进火场救出老人
  人民网西宁12月16日电 (陈明菊)撞门、救人、灭火……近日,这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格尔木市物资小区的高一学生黄赟辉的身上。当日下午,正在休息的黄赟辉发现楼下隔壁单元一楼有火光冒出,而这里住着一位老人。…
“十八青药”打造绿色发展生态产业青海名片
  人民网西宁12月16日电 (陈晶)12月16日,青海省林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了青海省主要道地中藏药材(“十八青药”)名单,其中包括冬虫夏草、枸杞、唐古特大黄、青贝母、秦艽、羌活、麝香、锁阳、沙棘、獐牙菜(藏茵陈)、黄芪、红景天、甘松、当归、水母雪莲、铁棒锤、川赤芍、西南手参十八种中藏药材。…
粮食系统多人被查,青海省纪委整治“粮耗子”
  人民网西宁12月16日电 (陈明菊)12月16日,本网从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获悉,青海省西宁市粮食局原局长丁发英和西宁陶家寨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甘生智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经了解,此前青海省粮食系统已有多位干部被查,具体如下: 截图于青海省纪委监委网站 青海省西宁市粮食局原局长丁发英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据西宁市纪委监委消息:青海省西宁市粮食局原局长丁发英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西宁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