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2022年10月19日09:22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青海省科協關於印發《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青科協發〔2022〕8號

  各省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各市、自治州科協,各高校、企業(園區)科協,省科協機關各部室、各直屬單位:

  青海省科協第十屆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審議通過了《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

  2022年3月1日

  目 錄

  前言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發展目標

  四、重點任務

  (一)強化思想政治引領

  1.加強科協組織黨的建設

  2.凝聚科技工作者思想共識

  3.弘揚科學家精神

  4.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

  (二)提升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5.健全廣泛聯系科技工作者制度機制

  6.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

  7.推動科技人才健康成長

  8.加強“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設

  (三)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9.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活動

  10.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工作

  11.建立完善產學研協同組織網絡體系

  12.助力生態文明建設

  13.實施助力鄉村振興工程

  (四)強化學會主體地位

  14.加強學會組織建設

  15.完善學會治理體系

  16.實施學會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17.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台

  18.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

  (五)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19.協同推進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和精品科普工程

  20.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21.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22.實施科普陣地建設工程

  23.實施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六)加強科技智庫建設

  24.建設決策咨詢服務平台

  25.加強重大決策咨詢研究

  26.暢通建言獻策渠道

  (七)推進科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7.完善科協組織體系

  28.實施地方科協改革提能工程

  29.加快“智慧科協”建設步伐

  30.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31.推進群團協同化建設

  五、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密切協同配合

  (三)強化條件保障

  (四)嚴格督查評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中國科協規劃綱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2021—2025年)》制定本規劃。主要明確“十四五”時期青海省科協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是青海省各級科協組織及所屬學會的行動指南,是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的重要依據。

  前 言

  “十三五”時期青海省科協事業發展在省委的堅強領導、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國科協的精心指導下,省科協黨組認真謀劃,積極努力,取得顯著成效。五年來,各級科協組織、學會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和對科技工作者的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認真履行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主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施中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加強創新文化生態建設,建設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教育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匯智聚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立科技創新智庫,搭建科技經濟融合平台,推進綜合示范學會建設,舉辦高質量學術交流活動,積極為全省經濟社會創新發展貢獻智慧。推動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深化青海“三個最大”省情認識,持續打造“生態科普”品牌,深入開展科普“五進”活動,“十三五”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5.95%,較“十二五”末增幅達83.6%。積極推進科協系統改革,推動學會改革提質增效,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開展提升科協組織力“3+1”試點,落實群團協同化建設要求,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不斷推進科協組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對科協組織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科協組織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充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充分發揮推動科技事業發展、加快建設新青海重要力量作用。對標新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科協組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是: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組織體系、工作體系還不完善,基層組織薄弱的局面亟待扭轉﹔學會發展不均衡,市(州)、縣(市、區)學會建設比較滯后,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科普資源分布不均衡,公民科學素質與全國平均水平存在明顯差距﹔科技智庫、信息化建設水平相對滯后,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水平不高,精准服務能力不強﹔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各級科協組織必須緊緊圍繞科技創新發展大局,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緊扣“四地”建設重大要求、“一優兩高”戰略實施、“五個示范省”建設、“四種經濟形態”培育,找准服務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的結合點、發力點。著力深化科協改革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建立健全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工作體系,更好地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著力在推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決策咨詢等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產品質量供給上發揮新優勢、取得新成效﹔著力推動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實現科技經濟深度融合,開創科協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局面,為新青海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三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團發展道路,履行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橋梁和紐帶的職責,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緊緊圍繞全省發展戰略目標任務,按照省委和中國科協的部署要求,以改革創新、合作發展為動力,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科技工作者的科協工作體系,建設有溫度、可信賴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實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更廣泛地把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以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科技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著力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自覺接受黨的領導、團結服務科技工作者、依法依章程開展工作有機統一起來,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把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

  ——堅持以科技工作者為本。始終把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作為科協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組織覆蓋帶動提升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覆蓋面和到達率,以暢通、便捷的聯系機制和有溫度、可信賴的貼心服務,激發科技工作者創新活力、實現創新價值,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

  ——堅持問題導向。始終聚焦科技事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廣大科技工作者關心的突出問題和科協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建機制、優功能,著力推進科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切實增強科協組織的吸引力、影響力、凝聚力。

  ——堅持改革創新。遵循科技群團發展規律,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創新組織形式,建強工作陣地,豐富活動載體,優化服務供給,突出學會主體地位,推進“智慧科協”建設,打造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組織,不斷增強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堅持賦能基層。眼睛向下、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健全完善精准高效的指導服務制度和縱橫協同的系統聯動機制,加強指導協調,解決實際困難,激發調動基層組織創新創造潛能,把各級科協組織和學會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堅強有力。

  三、發展目標

  總體目標:

  到2025年,科協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進一步凸顯,聯系廣泛、服務科技工作者的工作體系更加完善,科技類社會化公共服務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團結引領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的能力明顯增強。

  具體目標:

  ——思想政治引領能力進一步增強。黨對科協組織的領導進一步加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決策部署在科協系統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家精神的自覺性進一步增強,創新自信、創新激情進一步迸發。

  ——服務科技工作者水平進一步提高。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會形象更加鮮明,聯系服務科技工作者的制度機制更加完善、渠道進一步拓寬、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科技人才評價制度更加科學規范,優秀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進一步改善。

  ——服務科技經濟融合取得新成效。根據中國科協的統一部署,有序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建設,引領創新、支撐創新、服務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學研協同組織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推進學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各級學會建設取得長足發展,覆蓋的領域和行業進一步拓展。學會在科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學會治理結構得到優化,學術交流氛圍更加濃厚,服務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學會的學術權威性、會員凝聚力、社會公信力明顯提升。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展現新作為。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共享、規范發展的高質量科普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普惠民服務拓展工程全面實施,現代科技館體系提升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基層科普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力爭達到10%。

  ——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作出新貢獻。科技創新智庫建設取得新的突破,層級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柔性科技智庫網絡體系建設取得新的進展,智庫專家人才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參與社會化公共事務、科技治理等能力顯著增強,科協事業發展理論的研究能力明顯提升。

  ——科協系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科協組織體系更加健全,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服務手臂進一步接長,學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網上科協工作體系更加完善、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科協干部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科技工作者之家”對科技工作者吸引力、影響力、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四、重點任務

  (一)強化思想政治引領

  1.加強科協組織黨的建設。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黨的政治建設,強化政治引領作用,充分發揮省科協黨組把方向、管全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全面落實黨組管黨治黨責任及黨組成員“一崗雙責”。堅持黨建工作與科協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和促進科協工作創新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實施“黨建強會計劃”,加大學會黨組織建設工作力度,堅持應建盡建的原則,督促指導各級學會建立健全功能性黨組織。組織開展“黨建+”活動,實現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學會治理相統一,保証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在科協系統得到貫徹落實。

  2.凝聚科技工作者思想共識。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面向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基層科技工作者,開展專題研修、培訓、調訓、輪訓等教育培訓,增強科技工作者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建立科技工作者思想動態反饋機制,實時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心聲,解決科技工作者的訴求,增強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3.弘揚科學家精神。開展“自立自強、創新爭先”活動,開展創新爭先獎、杰出工程師獎等評選獎勵活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爭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創造者、建設科技強國的奉獻者、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開拓者。開展弘揚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匯聚崇尚科學、敬仰科學家的正能量。傳承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強理論研究闡釋,舉辦學術論壇、研討會、座談會。把“兩彈一星”精神納入全省高校、職業院校、中小學德育課程和思政課教學內容,創作“兩彈一星”精神優秀文藝作品,豐富“兩彈一星”精神宣傳宣講載體,推動“兩彈一星”精神深入人心、開花結果。

  4.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發揮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作用,加強統籌謀劃,形成工作合力。實施“科學大師名校宣講工程”,組織院士專家、“最美科技工作者”進校園、進院所,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強化崇尚學術道德、堅守科研誠信底線、反對學術不端的價值共識。持續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活動,發揮科技社團自律自淨作用,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深入開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用身邊人、身邊事,樹立典型,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科學、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尚。

  (二)提升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能力

  5.健全廣泛聯系科技工作者制度機制。健全完善科協機關和黨員干部同科技工作者的直接聯系制度,實現同各領域、各行業科技工作者的聯系無障礙、常態化。充分發揮院士專家服務中心重要作用,加強與省內外院士專家的密切聯系。加強與科技界政協委員的聯系,定期組織視察、考察、調研、參觀等活動,廣泛聽取意見建議。著力拓寬聯系服務的渠道,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提高線上聯系科技工作者的能力。發揮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科技工作者密集單位科技社團的重要作用,建立聯系服務的長效機制,加強與科技工作者的日常聯絡。

  6.維護科技工作者合法權益。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狀況常態化定期調查機制,延伸基層調查觸角,准確把握科技工作者的時代特點、思想動向和關切需求。持續開展“我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活動,及時了解和推動解決科技工作者職業發展中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重大問題,積極為科技工作者辦實事、解難事。推動讓科技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業務上的保障機制的建立和政策措施的落實。支持科技工作者通過合法途徑、正常渠道表達訴求,切實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7.推動科技人才健康成長。著眼科技人才發現、培養、舉薦、評價成長全鏈條,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拔尖人才發現、舉薦機制,做好院士候選人后備人才的挖掘、儲備和推選工作。支持我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參加國家、部委和科技社團獎項評選,幫助更多優秀科技人才從同行認可走向政府認可和社會認可。探索創新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培養模式,實施中青年科技人才托舉工程。探索工程師托舉工程,助力青年工程師成長成才。進一步增強青海省科學成果獎(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類)對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引領力,支持學會設立科技獎項,推動建設分布廣泛、學科齊全、學術領先、創新爭先的科技人才隊伍。

  8.加強“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設。加強對科技工作者的團結引領、關心關懷,增強歸屬感、認同感、獲得感。建設科技工作者事業之家,通過人才舉薦、學術交流、志願服務、建言獻策、對外合作等,搭建干事創業舞台。建設科技工作者組織之家,構建以理服人的學術共同體、以德服人的價值共同體、以人為本的命運共同體。建設科技工作者精神之家,弘揚科學家精神,培植科學傳統,倡導科學方法,建設科學文化。建設科技工作者服務之家,拓展聯系服務渠道,建設網上科協,推動數字賦能,為科技工作者學術成長和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三)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9.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活動。積極參與全國創新樞紐試點城市(園區)建設,聚集重點產業領域,對接跨界科技資源,形成區域發展核心動力。積極參加中國科協“創響中國”系列活動,廣泛參與創新大賽,展示最新創新成果,推動創新成果交易,推介優秀創新團隊。加大“創新方法”一線工程師培訓力度,推動“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培養創新方法應用人才,培育創新方法示范企業。組織開展知識產權保護服務行動,促進知識產權快速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10.推進“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工作。充分運用中國科協“科創中國”平台,推動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督促指導西寧市實施好“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推動試點工作落地見效。加強與中國科協的協調對接,用好中國科協人才、組織、項目等資源優勢。主動邀請“科創中國”科技服務團,針對鹽湖、清潔能源、高原轉化醫學、中藏醫藥等重點產業,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等活動。打造要素集成、開放融通的公共技術服務與交易平台,建設運營“問題庫”“項目庫”,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等創新資源精准對接。建設“科創中國青海中心網站”,實現供需對接服務、資源查詢服務、交流傳播服務。推動有條件的市(州)、園區積極申報“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

  11.建立完善產學研協同組織網絡體系。加大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力度,推動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提質增效,堅持“異地引進”與“本土培養”雙輪驅動,帶動、培養、聚集各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解決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培養一批本土優秀科技創新團隊,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平台。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融合創新聯合體和共性技術供給體系,增強共性技術供給,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提高轉移轉化成效。加強省、市(州)兩級科技經濟融合,建立完善區域合作網絡。在省級學會探索建設一批高端智庫、專業評估等機構,開展面向市場的專業服務。發揮省級學會、市(州)科協、高校科協、企業(園區)科協技術轉移轉化信息溝通的紐帶作用,促進產學研相互融合。推動建立技術經理人聯合組織,培育技術服務與交易專業人才。

  12.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作為學術交流、咨詢研究的重點,舉辦多層次、高水平論壇、研討活動,形成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圍繞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重大要求,突出“生態科普”主題,開展“生態科普行”主題宣傳活動。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科普大講堂”系列講座,提高公眾生態保護意識。發揮科技館等科普活動陣地作用,傳播環保知識和綠色文化,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協調對接中國科協,匯聚全國學會和國內外高水平專家資源,為青海清潔能源、綠色有機農牧業等生態產業提供科技聯動服務,在生態與高原農牧業、碳達峰碳中和等領域打造創新平台。

  13.實施助力鄉村振興工程。開展助力鄉村振興定點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動員科技社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積極開展鄉村振興特色人才培訓、特色產業技術服務等幫扶活動。加大“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實施力度,發揮農技協重要作用,推廣“專家+農技協(學會科技服務站)+公司(協會)+農牧戶”模式,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小農牧戶和現代農牧業、鄉村文明發展有機銜接。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推動解決鄉村振興科技難題。

  (四)強化學會主體地位

  14.加強學會組織建設。堅持黨建強會、依章治會、學術立會、人才興會,深化治理改革,強化分類指導,深入推進各級學會建設。在前沿新興學科、新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等領域建立學會,學科相近、聯系密切的學會組建聯合體或聯合會,支持綜合示范學會與新興學會組建跨學科聯合體,在學科交叉、深度融合的領域,組建學科聯合會,協調推進全國學會青海分支機構或專業委員會建設。增強學會的代表性和覆蓋面,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在學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中的比例達到三分之二以上。督促指導市(州)、縣(市、區)科協加強學會建設,構建體系完備、涵蓋面廣、繁榮活躍的科技社團體系。建立學會工作考評指標體系,完善正向激勵與反向約束雙向管理制度,健全長期軟弱渙散、不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學會正常退出機制。

  15.完善學會治理體系。堅持以會員為主體、民主辦會原則,深化學會治理體系改革,督促指導各級學會按期換屆,完善學會依法依章程治理機制,提升理事長選任標准和履職成效,推動秘書長專職化,引導學會培育高質量、專職化運營團隊,加快數字化服務管理進程。以增強學會辦事機構基礎保障能力為主線,推進學會秘書處實體化建設。推進學會發展個人會員,鼓勵單位會員中的科技工作者以個人身份加入學會。支持綜合示范學會與新興學會建立跨學科聯系機制,增強服務發展能力。

  16.實施學會服務能力提升工程。以提升學會服務能力為目的,培育一批社會信譽好、發展能力強、學術水平高、服務成效顯著、內部管理規范、市場競爭力強的綜合示范學會。緊緊圍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完善集思匯智聚能機制,引導科技工作者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基礎理論研究,提升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能力。發揮學會在項目評價和人才評價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建立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制度。加強部門聯動,支持學會參與國家、省級重大科技項目評審、重點研發項目指南編制,參與政府購買服務,承接科技評估、團體標准制定、科技人才評價、工程技術領域職業資格認定、科技獎勵推薦等工作。

  17.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台。引導學術交流高質量發展,強化科技社團主體責任,把培育品牌學術會議作為一流科技社團建設的重要任務,在不同學科領域做精做強一批有特色的學術會議,努力實現“一會一品牌”。推動具有公共屬性的學術會議管理平台和會議論文等數據資源庫建設,推動科學數據開放共享。重點辦好“青海科技創新論壇”等一批重點學術會議。支持各級學會申辦、牽頭主辦、協辦國際、國內、區域型高水平學術會議。推進優秀科技期刊建設,強化學會辦刊能力,提高數字化辦刊水平,建設具有青海特色和影響力的期刊品牌。

  18.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積極參加中國科協主辦的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世界數字經濟論壇、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等高端交流活動。支持省級學會舉辦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促進科學探索和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強與創新型國家重要對口科技組織的務實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人文交流合作。推動與港澳台科技組織和人員的交流合作。

  (五)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提升

  19.協同推進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和精品科普工程。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工作機構牽頭抓總,成員單位協同聯動,開展青少年、農牧民、企業家和產業工人、婦女、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實施生態科普、應急科普、健康科普等精品科普工程。推動省、市(州)、縣(市、區)各級政府協同發力,健全完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全國、省級科普示范縣(市、區)創建活動。

  20.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轉化機制,推動科技計劃(工程、專項)項目承擔單位和人員,結合科研任務開展科普工作﹔開展科技創新主體、科技創新成果科普服務評價。實施科技資源科普轉化專項行動,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等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引導和支持學會發揮人才和學術優勢,實現科技資源科普化。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和社會責任,聘請科普專家、鄉土專家成立科普講師團,常態化開展科普工作﹔鼓勵引導科技工作者把科學原理、技術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的科普知識和科普資源。

  21.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設科普信息化綜合應用平台,滿足公眾多樣化、個性化獲取科普信息需求。加強科普場館信息化建設,以推進現代科普場館建設為目標,利用現代網絡手段,完善升級科普場館信息化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等基礎設施,打造虛擬數字科普場館。實施智慧科普建設工程,推動科普工作與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科普信息與智慧教育、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促進傳播方式、組織動員、運營服務創新升級。

  22.實施科普陣地建設工程。積極爭取中國科協國家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館建設項目,全力推動有條件的市(州)、縣(市、區)科技館應建盡建。構建現代科技館體系,建立科普場館聯盟,推動科技館科普資源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建立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園區、企業建立專業性科普場館、(教育、研學)基地,面向社會開放﹔引導促進各級各類市政公園、自然公園、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車站、電影院、商場、廣場等公共場所設置科普設施,強化科普服務功能。

  23.實施科普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群團協同化“科普家園”建設,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提升農村、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助力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建設。壯大基層科普隊伍,開展科普人才培訓,提升科普工作能力。實施科普傳播和交流合作工程,開發具有青海特色、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雙語欄目、頻道和視頻。推動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科普內容、渠道、平台上深度融合。強化“科普中國”推廣應用,推進“科普中國”落地縣級融媒體中心,促進科普資源共享和傳播互惠。

  (六)加強科技智庫建設

  24.建設決策咨詢服務平台。推進柔性科技智庫建設,發揮學會、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專業資源優勢,建設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的跨學科、跨單位、跨區域科技創新智庫。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管理科學的智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開展跨學科、跨學界、跨行業的決策咨詢研究,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智庫成果。建成以決策咨詢專門委員會為中心,以省級學會、各市(州)科協、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園區)科協為依托,以院士、海外高端人才、青海學者和“昆侖英才”等專家學者為支撐的智庫人才隊伍。

  25.加強重大決策咨詢研究。緊緊圍繞省委政府決策部署,聚集“四地”建設、實施“一優兩高”戰略、建設“五個示范省”等經濟社會重大戰略,開展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課題研究,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政策建議和決策咨詢報告。瞄准科技前沿,開發決策咨詢選題庫、專家庫、成果庫。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圍繞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科學、創新前沿,加強前瞻研判。發揮學術交流平台的高端引領作用,加強科協系統學術交流資源集成,健全學術會議成果整理、提煉、報送機制,促進學術會議資源向決策咨詢資源轉化。

  26.暢通建言獻策渠道。建立調研課題選題征集、公開申報、開題評審、結題驗收全流程網絡管理系統,實現調研課題、調研成果管理數字化信息化。組織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全省科技戰略、規劃、政策、法規、重大工程項目等咨詢。建立征集科技工作者建議常態機制,暢通建議征集、信息反饋渠道,辦好《科技工作者建言》專刊,匯聚科技工作者群體智慧和建言獻策成果,及時向黨委和政府反映科技工作者的重大建議。圍繞科協組織主責主業和深化科協改革創新,組織開展體制機制等重大問題研究,提出決策建議。

  (七)推進科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7.完善科協組織體系。堅持“哪裡科技工作者集中,科協組織就建到哪裡”的要求,加強科協組織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市(州)、縣(市、區)兩級地方科協組織建設,健全完善地方科協組織體系。推動科技園區、央企、大型國企、民營企業建立科協組織,鼓勵市(州)、縣(市、區)成立企業科協聯合機構,加強對新經濟組織、新業態領域科技工作者的聯系服務。完善高校科協組織體制、運行機制和活動方式。積極推進科技工作者比較集中的鄉鎮(街道)建立科協組織,建立完善城鄉社區科普協會、科技志願組織、農技協等組織載體,增強科協組織服務“三農”、城鎮社區居民的能力和實效。持續推進“3+1”工作,不斷擴大縣(市、區)、鄉鎮(街道)“三長”進入同級科協領導機構覆蓋面。按照總量控制、適度增加、動態調整、末位淘汰原則,建立科協團體會員動態調整機制,優化科協團體會員結構。

  28.實施地方科協改革提能工程。積極爭取中國科協的支持,建立省域統籌、市域中心、縣域重點、各級學會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健全資源下沉賦能市(州)、縣(市、區)科協工作機制和科技志願服務工作機制。建立上級領導機構成員聯系下一級科協的工作機制,指導下級科協結合地方實際創造性開展工作。縣(市、區)級以上地方科協加強與教育、醫療衛生、農技推廣、金融、電信、供銷、郵政等部門的協同合作,共建共享基層工作陣地。支持地方科協開展吸納基層組織作為團體會員試點工作,持續推進“科創中國”“科普中國”“智匯中國”等優質資源下沉賦能基層組織,增強基層組織服務能力。

  29.加快“智慧科協”建設步伐。集合科協網站、微信、微博、短視頻平台、漢藏雙語科學傳播數字平台等多媒體平台,統籌科協信息管理系統、遠程視頻會議系統、數字資源庫等信息化資源,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建設科協綜合服務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科協網上工作水平。不斷完善智庫、學術線上工作平台服務功能,提升線上論壇舉辦、學術交流水平。統籌推進科普信息化綜合應用平台建設,提升科普宣傳的吸引力、滲透力。建設科協融媒體中心,推進《青海科技報》《青海藏文科技報》《青海科協》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30.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堅持新時期好干部標准,建立健全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科協干部選拔任用體系。實施優秀年輕干部培養計劃,充分運用教育培訓、重大任務、輪崗交流等方式,培養、發現一批敢擔當、善作為的優秀年輕干部。建立分類分級科協干部和學會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強化思想政治、群團工作規律和科技、經濟、社會等領域專業知識教育,提升科協干部綜合素質和專業化水平。支持學會人事制度改革,推動建立一支思想素質好、專業能力強、工作作風實的專職工作人員隊伍。

  31.推進群團協同化建設。推進“組織共建、陣地共用、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服務共融、人才共育”協同化機制在科協系統落實落地。主動加強與其他群團的聯系協調,共同建設活動陣地、共同培養干部隊伍、共同開展群團工作、共同服務各族群眾。

  五、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科協系統各級黨組織要強化“一把手”的使命擔當,切實擔負起推動科協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治責任。提高思想認識,強化頂層設計,將規劃的編制、實施納入重要日程,精心組織,持之以恆落實。

  (二)密切協同配合。

  各級科協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編制本地區科協事業發展規劃或實施意見,做好與全省科協事業發展規劃、本地區及相關行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同配合,積極爭取把規劃確定的重點任務納入當地黨委、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工作規劃計劃,統籌協調落實。

  (三)強化條件保障。

  推動制定支持科協組織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規劃實施與預算的銜接,鼓勵興辦符合科協組織宗旨的社會公益性事業。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作用,探索建立科協事業發展多元供給的支撐保障機制。建立健全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重大活動等牽引機制,推動規劃實施。

  (四)嚴格督查評估。

  開展對規劃的解讀和宣傳,將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落實到科協機關各部門、各單位、各級科協、學會的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中。定期開展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適時組織規劃實施情況檢查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工作績效、干部評價考核體系。

(責編:楊啟紅、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