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生命之源” 1月15日清晨,彭措抬起放在自家小院的梯子,搭在了通向屋頂的房梁上,他爬上屋頂,右手微微彎曲放在額頭,隨后踮起腳跟,向不遠處的水源地看去。 彭措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飲用水水源地的管護員,彭措為了守護好這“源頭之水”,在管護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盡職盡責。…
環保日常化 科普要發力 2020年年底,西寧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1年1月7日,全市展開生活垃圾“強制干濕分離”試點工作,12個試點小區,6605戶家庭正式進行生活垃圾“強制干濕分離”。深入市民生活的環境保護,正在走向“強制化”階段。…
老話新說:鼠兔“是非功過” 日益凸顯的鼠害帶來的草原退化是個老話題,包括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在內,青海省三江源保護區所面臨的重大課題,也是保護中華水塔的重任之一。 筑巢引獸以制鼠,通過修復生物鏈,重新構建草原生態平衡,這無疑是一個治理與保護,並且重建三江源草場生態平衡的“金點子”,以全新的科學理念,辯証地提出了青藏高原草原有效解決鼠害頑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行性方案。…
久治:讓殘疾學生 享受更多教育“紅利” 讓殘疾兒童普遍得到十二年免費教育、提高殘疾學生教育水平、加強對殘疾學生的助學救助……“十四五”開局伊始,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加大對未成年殘疾兒童、就讀高中(高職)及大學(大專)青少年殘疾人群的保障力度,讓殘疾學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紅利”。 據了解,由於身體殘疾導致久治縣不少殘疾兒童面臨著教育邊緣化的情況。…
小毛驢馱起的小康夢 李發春在給毛驢喂草料。青海日報記者 賈泓 攝 1月20日,還未走進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下營村一村李發春家的大門,就見門口一個偌大的驢棚,十幾頭毛驢瞪著大眼睛警惕地看來客。…
“五個清零”展示疫情防控的青海力量 2020年2月8日晚,西寧部分樓體亮起了“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人人有責”等抗擊疫情的字幕。青海日報記者 祁國彪 攝 高原基層村組的防疫宣傳人員宣講疫情防控知識。…
海拔4000米的冰雪電力巡檢路 1月21日,國家電網西寧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運檢人員在登山巡檢(無人機照片)。 110千伏達朔線是保障青海省西寧市用電的一條重要線路,這一線路起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330千伏達坂變電站,止於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110千伏朔北變電站。…
格爾木市全面打造新能源示范城市 2020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新建12個光伏發電項目,光伏產業呈現井噴式發展。至此,已有39家新能源企業落戶戈壁新城,共建成新能源並網發電容量4051兆瓦,佔全省總裝機容量的35%。…
7050萬元以工代賑資金助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及鄉村振興 近日,在青海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下,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前下達青海省2021年中央財政預算內以工代賑資金7050萬元,用於支持全省8個縣(市)建設農田水利、鄉村道路、小流域治理等農村基礎設施工程。 據悉,此次的7050萬元以工代賑資金將投向湟源縣、樂都區、化隆縣、共和縣、貴德縣、門源縣、同仁市、尖扎縣等8個縣(市、區),預計發放勞務報酬1060萬元以上,吸納500余名農牧區低收入務工群眾參與工程建設。…
青海省財政廳提前下達 19.35億元支持防災減災和春耕備耕工作 為全力支持做好今年防災減災和春耕備耕工作,確保農業生產不誤農時,青海省財政廳早安排、早部署,安排財政支農專項資金19.35億元,積極為青海全省農業生產工作提供資金保障。 青海省財政廳下達各地農牧業生產救災資金1.14億元,用於支持農牧民開展牲畜越冬飼料儲備及抵御春耕生產自然災害﹔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4.11億元,支持各地種糧農民採取增施有機肥、秸稈肥料化利用等方式,有效提升耕地質量,確保糧食安全﹔農機購置補貼資金0.57億元,支持各地對從事農牧業生產的個人和農牧業生產經營組織,按規定購買或更新農機具后給予補貼﹔下達水利發展資金13.53億元,支持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灌區配套及現代化節水改造等建設,提升各地春耕備耕灌溉用水保障能力。…
新農村裡感受迎“新春”的喜氣 村民祁之常展示剛做好的新年燈籠。青海日報記者 羅珺 攝 是啊,過了“臘八”就是年,“春天”近了! 1月22日,農歷臘月初十,雖然天氣還是一如既往的寒冷,行走在農村巷道,已能從家家戶戶辦年貨迎新年的氛圍中感受出濃濃的年味兒。…
探秘瀾滄江源頭的 “綠”之路 新華社記者 李佔軼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瀾滄江在這裡畫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形成了風景壯麗的昂賽大峽谷。 峽谷兩邊層巒疊嶂,丹霞地貌奇美無比。…
西寧市經濟實現持續恢復增長 2020年,西寧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聚力補“短點”、克“難點”、疏“堵點”,跑出了西寧復工復產“加速度”,主要經濟指標逐步回升、上升勢頭明顯增強。 西寧市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向發力,積極落實國家省級各類紓困助企政策248項,制定出台16個惠企暖企政策,從金融支持、減免房租等22個方面助力企業復工復產,建立“綠色審批”通道,對開復工項目實行清單式管理,快審快批、容缺受理,確保重點項目應開盡開、應復盡復。…
水利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 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據初步統計,“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完成水利投資345.8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1.22倍,創歷史新高。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水利系統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代水利工作方針,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為主線,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完善江河流域防洪體系為重點,科學規劃、有序建設一批補短板、增后勁,強基礎、利長遠,促發展、惠民生的重點水利工程,水利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水利建設方面邁上一個大台階,水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萬眾一心,凝聚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 2020年2月21日,經過27天鏖戰,我省18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實現確診患者“零病亡”和醫務人員“零感染”目標﹔3月22日,青海全境成為低風險區,45個縣(市、區、行委)全部轉為常態防控管理。至此,我省實現確診病例清零、密切接觸者清零、疫點清零、重點防控區清零、非重點防控區清零“五個清零”,贏得了疫情防控階段性勝利。…
“十三五”期間青海省170多萬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記者從青海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十三五”以來,青海省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按照“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總體目標,全面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不斷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居民住房條件顯著改善,從“憂居”向“優居”轉變,累計實施城鎮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8.93萬套,青海省170多萬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五年來,青海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建設,規范公租房准入、分配、運營管理,全力解決城鎮住房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新增分配公共租賃住房4.82萬套,發放住房租賃補貼6.64萬戶,青海省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應保盡保,環衛、公交等公共服務行業及新就業職工、外來務工人員等新市民群體階段性住房困難得到有效保障,城鎮困難群體住房條件明顯改善。…
第二期青海全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 1月24日,第二期青海全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青海省委黨校開班。各市(州)黨委、人大、政協班子成員和法院、檢察院主要負責同志,青海省委各部委、省直各機關單位、各人民團體、省屬高校領導班子部分成員,部分省管企業主要負責同志和中央駐青單位黨組(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共237人開啟了為期三天的培訓。…
青海全省氣象局長會議召開 1月22日,青海全省氣象局長會議召開,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信長星提出工作要求。 信長星指出,氣象工作關系國計民生,過去一年,全省氣象系統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按照中國氣象局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服務發展,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為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青海生態扶貧帶動農牧民增收 本報西寧1月24日電 (記者賈豐豐)日前,記者了解到:近5年來,青海累計安排天然林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保護與建設等項目資金222.1億元,完成大規模國土綠化2116.4萬畝,帶動近200萬人次農牧民群眾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通過“生態保護扶貧、生態建設扶貧、生態產業扶貧、生態補償扶貧”四套組合拳,青海省將生態資源管護同生態公益性崗位開發緊密結合,在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4.99萬人從事林草資源管護,5年累計發放勞務報酬39.6億元,年人均增收近2萬元,三江源地區達到2.16萬元,帶動近18萬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
裸體人像彩陶壺——來自青海高原的絕世珍寶 1月20日起,由青海衛視、青海省文物局承制,由青海廣播電視台、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季播欄目《昆侖風物》已經在青海衛視開播了。1月24日晚21:30,繼續鎖定青海衛視,一起走近裸體人像彩陶壺,感受“泥土的綻放”! 裸體人像彩陶壺,為柳灣彩陶中最具考古價值的彩陶之一,也是中國史前最具研究價值的彩陶之一。…
一個“老兵”的初心與堅守 工作中的董博俊。青海日報記者 喬欣 攝 “不好意思久等了”——記者在青海立詹律師事務所見到董博俊時,他剛剛從庭審現場趕回來並且約見了一位從外地趕來的當事人。…
在青海省率先“上線”垃圾分類智能提示設備 為深入開展“強制干濕分離”試點工作,進一步實現生活垃圾“零增長、零填埋”的總目標,日前,西寧市城中區在青海省率先投入使用垃圾分類智能提示設備。 城中區在轄區賈小新村、夏都家園(南區)、誠馨天悅3個試點小區安裝智能警戒攝像機搭配智慧音柱,利用智能攝像頭感應人流,播報垃圾分類語音提醒。…
“信康碼”服務再升級:“掃証轉碼”即可實時核驗 在打造“信用健康碼”全國最早一批實現“一碼互認通行”、提供便利老年人出行的信康碼代領、信康碼腕帶等服務基礎上,近日,青海省發展改革委再推出“掃身份証自動轉換信康碼”功能,進一步解決因手機意外關機、考生不得攜帶手機等情景條件下信康碼查驗難題,確保居民隻需出示身份証即可實現健康碼狀態的實時核驗。 1月9日,青海省政府發布第25號通告,要求公民出入車站、公共場所等應積極配合體溫測量、健康碼查驗。…
圍爐暢談新變化 1月20日,農歷臘月初八,伴隨著越來越重的年味兒,家家戶戶都開始籌備年貨。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西園村,村委會的會議室裡火爐燒得通紅,一大早鄉親們就圍坐在火爐旁聽著駐村第一書記崔天增宣講青海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精神。…
海東市建立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十三五”以來,海東市穩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投入資金22.5億元,建設重點衛生基建項目達26個,項目建設覆蓋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公共衛生應急和醫療救治能力全面提升,推廣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在全市得到推廣,健康產業加快發展,健康環境不斷改善。 海東市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穩步開展,醫政藥政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事業、健康扶貧工作、計劃生育工作穩定、有效推進。…
奮力開創青海工信國資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風力發電設備。 青海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供圖 一直以來,青海省工信國資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折不扣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戰略,工業實力持續提升,國有資本做大做優,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招商引資成果豐碩,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工業數字化轉型蹄疾步穩 偌大的廠房裡,幾乎看不到生產工人,忙碌的機器人“各司其職”,工廠實現智能生產﹔政務大廳裡,不再人滿為患,居民輕點手機屏幕,幾分鐘便可輕鬆辦理有關業務﹔街頭巷尾間,攝像頭實時監控抓拍,對發現的問題第一時間反饋處理,並跟進辦理結果,“智慧大腦”指揮城市運行……這些如今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場景,在5年前,還是新鮮事兒。 四季更替,歲月如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