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青海要闻

高原乡村 携梦启航

贾 泓
2021年12月28日09:17 | 来源:青海日报
小字号

海东市开展拉面技能培训。青海日报记者 罗珺 摄

技能培训让致富拥有更多可能。青海日报记者 洪玉杰 摄

养鸡产业红红火火。青海日报记者 贾泓 摄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青海日报记者 李兴发 摄

 

  今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脱贫攻坚期间,青海各级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1622个贫困村、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

  脱贫,不易!巩固,更难!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认真谋划,精准发力,调动各方面资源力量,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高原乡村正携梦启航。

  写好有效衔接的青海文章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写好有效衔接的青海文章,青海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不摘”重大要求,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推进领导体制衔接。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靠前指挥,并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现场解决存在问题。立足省情实际,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优化帮扶举措,构建完善以1个实施意见为牵引、5项行动方案为抓手、7大工作体系为保障、N个配套政策为支撑的“1+5+7+N”政策制度顶层设计,推进政策机制衔接。

  “既然到了乡村,就要不忘初心,履行职责,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曾在西宁市湟中区安宁村当了六年第一书记的杨勇,在这次驻村干部轮换时主动请缨,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他像一颗钉子钉住了一样,坚守村庄,坚守着他的初心和使命。

  推进机构队伍衔接,青海省全面完成省、市州、县三级乡村振兴部门挂牌,开展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干部互派、业务互学,促进机构转型和职能转变。认真开展新一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选派,共向1716个脱贫村、易地搬迁村(点)、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5221人。

  腾讯集团腾讯云与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共建高原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项目,开展全领域、全产业链合作;无锡市锡山区今年共有28个团组、228人次到化隆回族自治县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帮扶资金增幅达19%;加强与14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对口援青6省市的衔接沟通,持续加大资金、技术、智力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规划项目衔接,青海省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14项重点任务,在全省39个乡镇、225个村开展试点。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将原15个深度贫困县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扶持范围,同时确定1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研究制定22项举措,全力支持25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帮扶县建设。推进帮扶协作衔接,将苏青协作由西宁海东2市拓展到全省8个市州,主动对接江苏省,签订“十四五”框架协议,完成1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计划。

  铺就乡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持续加强“三专一平台”建设,在北京、重庆、南京、广州等地建设青海消费帮扶专馆;在省内投放消费帮扶专柜120台,将1600余款高原特色产品免费引入“青品汇”网络展销平台;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建成38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357个乡镇服务站、2198个村级服务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年度销售额度达到了44.0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5.9%……促进稳定增收,青海省深入开展消费帮扶,全省累计认定帮扶企业351家、帮扶产品4043款。

  严守防止返贫底线,青海省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帮扶“2411”机制,常态化做好筛查预警和监测帮扶,截至12月中旬,风险消除率达80.7%。同时,将中央有效衔接资金的50%用于产业发展,持续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特色优势产业,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截至目前,组建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涉藏州县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带动6.5万户牧民群众增收。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登上曾经不毛之地的塔拉滩,蓝色的电池板有序排列,远远望去宛若美丽的蓝色湖泊,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光伏产业园尽显眼前。

  今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持续加强光伏扶贫项目管理,开发村级光伏电站运营管理系统。全省73.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累计收益5.7亿元,其中,1622个脱贫村通过发展村级光伏,今年村均收益达到了34万元,带动7.7万户28.3万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打造了全国质量最优、管理最好、效益最佳、成本最低的光伏扶贫“青海典范”。据农业农村部通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省光伏帮扶电站各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或前列。

  唱响逐梦新生活的奋进曲

  走进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来玉村,栉比相连的院落、极具特色的民宿与河岸宽阔的沙滩,在黄河的臂弯里浑然一体,犹如一幅水墨画映入眼帘。

  今年,在来玉村高端民宿和商业中心综合体拔地而起的同时,尖扎县投入资金,铺就了一条800米长的沿黄景观大道,连接了来玉和德吉两村。“作为‘网红打卡地’,德吉村吸引了很多游客,但是由于高端民宿和餐饮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尖扎县乡村振兴局局长杨吉加说,尖扎县利用来玉村优势,打造高端民宿产业,开辟了从德吉到来玉一条完整的旅游链条。

  提升脱贫质量,实施各类衔接项目1780个,青海省通过实施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制定印发《关于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若干措施》,通过发展产业、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低保兜底等方式,实现了所有搬迁户有稳定增收渠道。

  从一碗面到一种经济现象,“拉面人”用充满“青海味道”的“一碗面”走出一条致富路。“青海拉面”有力促进了青海东部乡村振兴的进程,海东市“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拉面培训模式,先后带动20万群众创业就业,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首条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被誉为“唐卡艺术之乡”的同仁市,全市10多万人口中,从事唐卡、堆绣、泥塑、石刻等热贡文化的从业人员达到4.17万人,月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聚焦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易地搬迁户,青海省持续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务工就业岗位,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打造“拉面经济”“枸杞采摘”等传统劳务品牌,不断拓展就业增收渠道。

  站在新起点,启航新征程,这片雪域高原上的乡村,正奋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责编:杨玥、刘沛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黄河羊曲水电站 将为青海海南新能源基地提供电源支撑
  人民网兴海12月27日电 (杨启红)12月26日,黄河羊曲水电站工程开工仪式在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羊曲水电站举行。黄河羊曲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是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撑电源,也是青海省重点开发建设的水电项目,将于2024年7月完成首台机组投运。…
300余项文旅活动激发青海市场活力
  人民网西宁12月27日电 (刘沛然)本网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青海省定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4月,举办2021-2022青海省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并于12月30日在海西州德令哈市主会场举行2021-2022青海省冬春季文化旅游惠民活动暨“青海文旅消费平台”启动仪式。 活动旨在全面落实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目标,进一步扩大冬春季文化旅游产品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作用,拓展冬春季旅游消费空间和消费需求,激发冬春季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持续打造“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品牌,丰富青海省冬春季文化旅游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浙江援青人的“青海情”
  从德令哈到大柴旦的路上,湛蓝的天空、绵延的山峦配合着土黄色的大地,这便是戈壁滩的样子。初来这里的人一定会痴迷于纯净、空旷、粗糙的美,但看过了几百公里的戈壁滩,这种美也已经司空见惯——在这里,一棵树就是无价的财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