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安瀾】幸福源頭 水“利”高原
——譜寫黃河治理保護青海水利新篇章

青海作為黃河源頭區和干流區,向下游提供了近一半的優質源頭活水,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塔”,水情特殊,責任特殊。三年來,青海自覺扛起源頭責任,努力保護好黃河源頭,扎實做好黃河源頭及干流的水生態、水環境、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等水保護與治理重點工作,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力量。
舉旗定向,守牢“中華水塔”
黃河源水系。果洛州生態環境局供圖
青海主動融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相繼出台實施了《保護中華水塔行動綱要》《關於青海省加快推進新時代水利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中華水塔水生態保護規劃》《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等政策措施和重點規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著力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著力優化水資源配置,為青海省加快水利高質量發展、保護“中華水塔”水生態、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戰略性的頂層設計和可操作性的行動策劃。
2021年8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印發了《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方案》指出,必須始終把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作為“國之大者”,全方位落實好國家生態戰略,切實承擔好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海南州貴德縣黃河水岸。海南州委宣傳部供圖
九曲黃河,蜿蜒而下,泥沙含量極高的黃河在貴德段卻含沙量極低,河水清澈無比。坐落在黃河邊的貴德縣素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美譽,清清黃河水作為貴德縣的一字招牌更是容不得忽視。面對河湖“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貴德縣建立健全河湖管護組織體系、制度體系、監督體系,水陸齊抓、治管並舉、標本兼治,232名三級河湖長和126名河湖管護員切實扛起責任,嚴格執行巡河制度,投入資金1188萬元,拆除違法建筑5.42萬平方米,整改非法侵佔河道設施6.5萬立方米,發動群眾清理沿河垃圾1400余噸,河湖面貌日漸亮麗。2019年青海省海南州貴德縣河湖長制工作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護好“盆中的水”,也要管好“盛水的盆”。青海深入開展“守護母親河、推進大治理”、黃河岸線利用項目清理整治、河道採砂、生態基流、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排查整治等專項行動,黃河干流循化波浪灘旅游觀光園、貴德水車廣場、平安富硒橋等一批投資大、整治難的侵佔河湖岸線歷史遺留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河湖“清四亂”實現常態化規范化,重拳整治河湖亂象,累計排查整治河湖“四亂”問題1680項。全省五級河長制湖長制全面建立,落實6723名河湖長、15980名河湖管護員,設立省、市州、縣區三級河長制辦公室54個,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機制。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將長江“十年禁漁”、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魚等工作納入河湖長制考核內容。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35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保持優良,成為全國唯一河流國家考核斷面Ⅰ至Ⅲ類水質比例達到100%的省份。全省河湖治理體系發生根本性變革,河湖面貌實現歷史性改變。
西寧市的南川河、北川河連貫起城市的發展,隨著一批重點水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工程落地實施,一系列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城區水系景觀帶也連起了人們身邊的幸福河——水景和綠景佔全園面積的70%以上的北川河濕地公園、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南川河水際公園、佔地508.7公頃的湟水國家濕地公園......家門口的幸福河不僅讓群眾感受到幸福,也為鳳頭鸊鷉、白鷺、白鹡鸰等野生動物提供了繁育棲息的地方,人水和諧的畫卷正在高原徐徐展開。
西寧市湟中區卡陽梯田。人民網 張皓芃攝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發展的重中之重。三年來,青海聚焦水土流失,將做好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水利行業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81.1平方公裡,實施了3個水美鄉村試點縣建設,在46條河流、2個湖泊、2座水庫開展健康評價試點,明確了162座水電站生態流量下泄指標,221座水電站安裝了生態基流監控設施,163座引水式水電站落實了生態基流下泄工程措施,河道生態基流保障和監管持續加強,有效維護了河流健康生命。西寧、海北成功創建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青海湖湟魚洄游通道等9項水系連通工程逐步建成,湟中區、循化縣水美鄉村建設試點落地實施,一系列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為母親河增添綠色。
同時,青海依托梯田建設,形成“梯田+科技+地膜+馬鈴薯”淺山干旱區農業發展模式、“梯田+科技+青稞油菜豌豆燕麥”腦山區農業發展模式和“梯田+科技+土地流轉給企業+藥材”集約特色種植發展模式,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實現了水土保持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全省水利行業還積極打造“小流域+生態旅游+脫貧攻堅+種植養殖”模式的小流域精品工程,強化水土保持生態服務功能與營造宜居環境、加強科技示范、支撐城鎮化建設進程、助推旅游業發展相協調,維護高原生態安全。水土保持工程已成為廣大山丘區群眾實實在在的溫飽工程、致富工程和鄉村振興建設的基礎工程。
人民至上,做好水安全保障
拉西瓦灌溉工程。青海省水利廳供圖
2022年6月18日,引大濟湟工程西干渠32號隧洞勝利貫通,這標志著經歷了青海解放初期、改革開放、新時代三個重要階段,引大濟湟工程六大子項目水脈將全部打通。其中,黑泉水庫工程已建成發揮效益20多年,累計向西寧市第七水廠累計供水24047.00萬m³,共調蓄水量66.09億m³,向下游河道累計生態基流補水28016.28萬m³。截至目前,引大濟湟工程已向大通縣、互助縣、樂都區部分鄉鎮累計供水2043.83萬m³。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十年來,青海不斷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在增進民生水利福祉中踐行水利使命,保障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布局,建設“引黃濟寧”等重大水利基礎設施,支持蘭西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續建、新建一批中小型水庫及配套、連通配套工程等,基本建成蓄、引、提、調結合,大、中、小、微並舉供水網絡﹔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牧區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推進大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和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民生水利得到發展。截至目前,初步形成了2196處集中式工程、3.89萬處分散式工程的供水保障體系,全省累計解決飲水不安全人口476萬人(次),全省農村牧區自來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証率達到80%和94%。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青海省水利廳飲水安全保障扶貧工作辦公室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青海持續開展農村牧區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全省260.6萬農牧民群眾、涉及30.14萬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水平得到鞏固提升,實現絕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清零”目標。全省農村牧區人口全部用上了自來水,水質明顯得到改善,徹底告別了為吃水發愁、缺水找水、人駝牛拉的歷史,現行標准下所有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清零”目標已經實現,因水致貧的突出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水利重要支撐和保障。
2018年6月12日,已建成的“引大濟湟”石頭峽工程。青海省水利廳供圖
善於未雨綢繆,才能有備無患。“暴雨來了,趕快撤離!”8月12日,民和縣水利局收到氣象預報——13日、14日局部強降雨量將達到100毫米以上。立即發布預警信息,馬上安排群眾轉移!隨著一陣急促的敲鑼聲、吹哨聲和警報聲,海東市民和縣峽門鎮陽坡村的村民們迅速而有序地按照平日演練的轉移路線向安置點撤離。全縣126個山洪災害危險區群眾600多戶2000余人在暴雨前安全轉移,未造成人員傷亡。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青海堅持以“防”為主,做好“預”字文章。黃河干流青海段沿岸是青海漢、藏、回、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區和多元文化融合發展區,防洪基礎設施薄弱,個別河段沖刷、崩岸現象嚴重,為改善黃河干流水情水勢,保障沿黃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面啟動黃河干流青海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設,完成護岸建設151.3公裡、堤防29.578公裡,完成干流河道治理長度140公裡,涉及人口7.57萬、耕地3.81萬畝、林地1.88萬畝、草地3.27萬畝、公路56公裡。加快水庫安全鑒定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黃河防洪堤防(護岸)工程全面建成,治理河長近80公裡,在2019至2020年黃河洪水防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暴雨洪水中,全力抓好“四預”措施,加強與氣象等部門的聯合會商,強化水雨情監測報送和分析研判,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縣級以上實現全覆蓋。
緊抓群防群治,以縣為單元,持續開展宣傳、培訓、演練和水旱災害預案修訂完善等工作,完成超標准洪水防御預案編制,203座水庫(含水電站)“三個責任人”“三個重要環節”全部落實,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形成。
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坐落在黃河邊的尖扎縣“黃河民宿第一村”來玉村有一座水文化主題公園格外引人注目,入口處的全國節約用水吉祥物“霖霖”、自動化感應的宣傳擴音設備、隨處可見的節水宣傳標牌和節水器具與當地的生活與風情景觀融為一體。黃南州尖扎縣依托黃河沿岸地理資源的獨特優勢,將節水融入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打造了黃河之濱少數民族節水樣板縣,節水意識真正走入了牧民家中,群眾心中。
海南州貴德縣黃河流域。人民網 甘海瓊攝
黃河九天,潤澤華夏。青海將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四水四定”,把節水擺在優先位置,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連續五年達標。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不能九龍治水,《青海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青海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青海省貫徹落實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實施方案》相繼出台,省級節水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農業、工業、城鎮生活等領域的節水工作得以統籌推進。
水利行業在行動,全社會在參與!西寧、格爾木、德令哈獲得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區稱號,19個縣(區)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累計創建51家水利行業節水機關、680家省級節水型單位、304個省級節水型居民小區、16家省級節水型企業和3所省級節水型高校,節水型社會建設成效顯著。
文化傳承,水脈綿延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尋舞三江源”藏舞表演、康巴藝術節格薩爾王杯賽馬......2021年8月,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活動在美麗的巴塘河邊拉開帷幕,這是一場草原人民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保護三江源“擊鼓傳唱”的盛大儀式。祖祖輩輩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崇山敬水、樂山樂水,水文化與民族文化在這裡交織演繹,崇山敬水的傳統在這裡綿延生息。
黃南州尖扎縣黃河流域。尖扎縣委宣傳部供圖
《山海經》記載“昆侖之丘,河水出焉”。三江並流、雪山巍峨,草原廣袤而富饒。青海將水文化作為保護三江源的重要切入點,《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了從生態和文化兩方面規劃了具體項目中提出要實施黃河上游千裡保護帶工程。為進一步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水文化,延續江河源文化脈絡,青海以河湟文化、禹王傳說、喇家遺址、引黃灌溉等為重點,全面開展水文化資源普查,以湟水古渡、百眼名泉、小高陵梯田等為重點,實施水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工程,加強歷史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恢復,深入挖掘水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
回首過去的三年,青海始終如一當好“中華水塔”守護人,步履堅定,努力建設“幸福河”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青海將繼續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頭責任,體現干流擔當,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為“大河”持續東流,作出江源貢獻,譜寫黃河治理保護青海水利新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有回音︱村廣場存放小麥影響村容村貌?一條留言獲解決
- 麥收季節,佔用公共場地打場晒糧現象頻發。 8月23日,有群眾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土門關鄉青峰村有村民在村廣場存放小麥秸稈半月有余。…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