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護佑高原人民健康 譜寫青海出彩篇章

郭靚
2022年09月08日08:40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遠程會診,智慧醫療。青海日報記者 李娜 攝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健康青海建設的全面推進,青海省主要健康指標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通過十年來的探索實踐,覆蓋全省的基本醫療服務、基本醫療保障、基本藥物供應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如今,青海的醫療衛生隊伍日益壯大,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著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

  回首這十年,青海把推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作為全省各族群眾最根本的民生福祉,全省人均預期壽命增至73.96歲,孕產婦、嬰兒、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9.4%、15.4%和9.1%,居民個人衛生費用支出佔比由33.01%下降到24.9%……人民群眾衛生健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指數大幅提升。

  綜合醫改

  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自2009年新一輪醫改實施以來,特別是2015年青海省被列為全國首批綜合醫改試點省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總體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綜合醫改作為全省三大“國字號”改革之一,緊緊圍繞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突出問題,堅持醫療、醫保、醫藥協調聯動,努力讓城鄉居民享受到更加安全有效、方便普惠的醫療衛生服務,人們生活有了巨大變化。

  破解群眾“看病難”的問題,最現實的辦法就是採取分級診療制度。2013年10月1日起,青海率先全面實施覆蓋省、市(州)、縣、鄉四級醫療機構的分級診療制度。近年來,通過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組建多種形式醫聯體、加大精准化對口幫扶等措施,引導優質醫療資源和技術下沉,不斷鞏固具有青海特色的分級診療制度,加快建立科學合理就醫新格局。

  在推進省、市(州)、縣、鄉醫療機構綜合改革進程中,全省組建46個縣域緊密型醫共體、39個專科聯盟,縣域內住院量佔比達到70%以上。建設中藏醫綜合服務區(中藏醫館)439個,全省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3%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藏醫藥服務。85%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通遠程會診,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一直是青海深化醫改的重要目標。青海省始終將構建一張覆蓋全省的保障網、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作為醫改工作的著力點來抓,目前,全省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52.74萬人,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8%以上。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大病醫療保險為補充,醫療救助為托底,醫療互助、應急救助、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救助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城鄉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同時,青海還把建立和擴大基本藥物制度,作為緩解群眾看病貴的有效途徑,從根本上結束以藥補醫的歷史。實行藥品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和省際聯盟採購,通過國家、省際聯盟和省級集中帶量採購,累計共招採363個藥品、15種醫用耗材,價格平均降幅在六成以上,就醫患者用藥負擔明顯減輕。

  基層醫療

  增強各族群眾健康福祉

  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對於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來說,各族群眾的衛生健康問題,既是影響致富的重要因素,也關乎著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優質衛生資源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分布不均,縣域內群眾特別是偏遠地區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高原氣候對人體健康的不良影響……保障基層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成為青海省衛生健康工作的重點。

  為滿足廣大基層群眾便捷就醫的需求,青海根據地域特點和發展需要,將全省354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納入遠程會診覆蓋范圍。果洛藏族自治州區域整體衛生信息化建設入選國家衛生健康委信息化建設典型案例,運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基層優質醫療資源短缺突出難題的探索穩步推進。青海省人民醫院、海西州人民醫院等5家機構獲批互聯網醫院,填補了青海省無互聯網醫院的空白。

  遠程醫療服務推動青海各級醫療機構間醫療、教學、科研、管理資源的聯網互動,帶動青海區域醫療服務能力的整體提升,不僅大幅降低了診療費用,還降低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幾率,實現了患者“少跑路、看上病、看好病”的目標。

  同時,以衛生人才“組團式”援青工作為契機,充分發揮對口支援省市優質醫療資源的優勢,通過幫扶等方式,在診療技術、臨床科研、學科建設、精細化管理等方面,為受援地區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帶來全面提升,先后帶教培訓青海省醫療衛生人才2916人,推廣新技術241項,進一步筑牢青海醫療衛生健康服務網。

  在持續鞏固“青南支醫”工作成效基礎上,啟動實施“環湖支醫”行動,由省級12家三級公立醫院選派100名支醫隊員,支援環湖地區7家州級公立醫院和13家縣級公立綜合醫院。

  通過省內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動環湖地區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質增效,推進環湖地區州縣二級醫院顯著提升常見病、多發病和危急重症的醫療服務能力,促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降低患者外轉率,深化分級診療制度,讓患者不用再為求醫問藥舟車勞頓、千裡奔波,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有效救治。

  健康青海

  為高原百姓鑄造健康之盾

  隻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近年來,健康青海行動扎實有力推進,全民健身、合理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深入推廣,29萬名高血壓、7萬名糖尿病患者納入健康管理,規范管理率超過70%,癌症高危人群早期篩查和健康干預持續開展,全民關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會氛圍日益形成。

  深入開展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創建工作,全省40余萬65歲以上老年人獲得免費體檢和健康指導。積極發展托育機構建設,全省備案托育機構增加至65家,實現市州全覆蓋,“一老一小”健康保障更加有力。

  完成農牧區婦女“兩癌”篩查19.32萬例,農牧區婦女增補葉酸5.6萬人,為11.7萬名嬰幼兒免費提供營養包,母嬰安全五項制度鞏固落實,新生兒疾病篩查擴展到51個病種,婦女兒童的權益得到有效保障。

  多年以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和各地區各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青海通過實施鼠疫、包虫病、布病、地方病“十二五”“十三五”行動計劃及地方病防治專項三年攻堅行動計劃,實現碘缺乏病、大骨節病、飲水型砷中毒、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消除和控制目標,取得了連續10年全省未發生人間鼠疫疫情的歷史最好成績。

  如今,包虫病嚴重流行態勢得到遏制,全省人群患病率由2012年的0.63%下降至0.17%,省內普通包虫病患者基本能夠實現查病救治“零負擔”。大骨節病、克汀病連續11年、13年沒有新發病例,重點地方病控制率和消除率均達到100%,地方病防治取得歷史性成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法科學精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慎終如始落實、落細、落精疫情防控處置措施,快速處置省內疫情,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處置和經濟社會發展,穩步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加強宣傳督導,防控合力不斷形成。

  讓青海人民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核心目標。十年來,全省衛生健康系統始終不忘“砥礪奮進健康路、改革發展惠民生”的初心,將醫者仁心、護佑健康融入江源大地,不斷增進人民健康福祉,奮力譜寫新時代青海更加出彩的健康篇章。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西寧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秩序
  9月4日,西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發布通告,逐步有序恢復全市正常的工作、生產、生活秩序。 自9月5日6時起,除全市高、中風險區繼續實行管控措施外,恢復主城區“四區”之間人員、車輛有序流動﹔恢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源縣、湟中區(含多巴片區)內部人員、車輛有序流動。…
青海都蘭:高原黃綠相間 鋪展秋日畫卷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正值小麥收獲的季節,湛藍的天空、金黃的麥田、遠處巍峨的群山,高原大地黃色和綠色相間分布,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日畫卷。 今年,都蘭縣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為50.88萬畝,糧食作物21.14萬畝。…
果洛班瑪:“黨建+班瑪經驗”助力鄉村振興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背靠大山,瑪可河從村前緩緩流過,流水潺潺,牛羊滿山。走進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被擺放在路兩旁的石刻所吸引, “多日麻”系藏語音譯,意為“石刻部落”,源於江日堂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日多卡”,通俗的意思就是石刻組成的瑪尼石堆,“江日多卡”大部分的刻篆藝人來自多日麻村,不分男女老少都會刻篆,“江日多卡”以石板為材,用特殊工藝在石板兩面都進行刻篆,因此多日麻村也被稱為“石刻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