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線那些感人的故事:很短 但很暖
昨天一大早,記者兵分多路來到西寧多個社區採訪。我們一路來到城中區萬科城小區、來到了城北區薩爾斯堡社區、來到了城西區黃河路西建苑小區……
我們奔走在一線,看見西寧,記錄西寧﹔我們看見光,感受溫暖,盡我們最大的努力,把“戰疫”中的那些故事,那些感恩奮進、拼搏趕超,那些擔當勇敢、溫暖奉獻傳遞出去,和堅強勇敢的西寧人民一起共克時艱、共同抗疫!
我們通過鏡頭與文字,記錄下這些難忘瞬間,讓大家在收獲感動、積蓄力量的同時堅定必勝的信心:西寧加油,青海加油!
每天忙不停的老黨員劉應志
8月30日一場大雨過后,西寧的凌晨,清涼中透著些許寒意。5時30分,整座城市還在睡夢中,城北區火車西站街道辦事處薩爾斯堡社區,73歲的老黨員劉應志早已穿戴整齊,等候在核酸採樣點,准備開始新一天的志願者工作。
“小何,要擺桌子嗎?我來。”“我來幫你,這個背心應該這樣穿。”“雨下大了,我這兒有傘。”“請大家提前掃碼,保持兩米線距離。”“這會需要消殺了,我去。”……
“別看我年紀大,但隻要穿上志願者服,就感覺渾身是勁兒。”人群中,身穿紅色馬甲的老劉格外顯眼。面對疫情防控繁雜瑣碎的工作,年輕人都覺得有些吃力,可是劉應志總是東奔西跑,一刻也閑不下來,根本不覺得疲憊。
“我是一名老黨員,危難時刻我不上誰上?”劉應志說,他年齡大、黨齡長,作為志願者要始終沖在最前面,給其他黨員做好表率。
本輪疫情發生后,由於社區人手緊缺,薩爾斯堡社區黨委在轄區黨員群內發布了招募志願者的通知,擁有40余年黨齡的老劉看到后,立即報名參加,成為第一個志願者。
每天維持秩序、現場消殺、宣傳防疫知識、幫助年輕志願者,年過七旬的老劉總是第一個來,最后一個走。
在別人眼中,老劉是出了名的熱心人,平時積極參與社區組織的各類志願服務活動。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已經多次支援社區疫情防控工作。
在他的感召下,社區志願者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如今的20余人,成為轄區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大家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用一次次宣傳、一次次值守,努力為轄區居民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志願者小王說,“在一批批老黨員的感染下,自己心中充滿了敬意,工作更有動力。”
90后黨員:守護好大家才有小家的幸福
8月30日14時許,在處於高風險區的黃河路西建苑小區內,馬海俊正在對一摞教材進行消殺打包。
“有一戶居民家的孩子馬上要開始上網課了,但是孩子的教材放在另一個家裡,我剛剛協調將教材送過來,消殺完之后就能送到居民家中了。”馬海俊帶著略顯疲憊的笑容說。
今年30歲的馬海俊是興海路街道辦事處的專職黨務工作者,8月28日夜間,接到單位通知的他立即簡單收拾了一些生活用品就從城東區家中趕到單位。在得知轄區內出現高風險區,馬海俊主動請纓前往,搭建帳篷、消殺樓道、為120戶居民安裝封控磁條、配送生活物資……
“能否幫我買一下心臟病常用藥。”“家人送來的生活必需品能不能幫忙拿進來。”……在居民的需求聲中,馬海俊不知不覺忙到了凌晨1時,蜷縮在帳篷裡短暫休息片刻,天不亮他又繼續投入了“戰斗”。
“雖然每次疫情發生時我都堅守在抗疫一線,但進入高風險區還是第一次,對自己來說這也是一次考驗,看著身邊與自己並肩的‘戰友’我內心充滿力量,也堅信眾志成城,疫情終將被戰勝。”馬海俊說。
當被記者問及身處高風險區有沒有一絲害怕時,馬海俊這樣告訴記者:“說不害怕是假的!畢竟孩子才1歲多,父親剛剛去世,母親做過兩次大手術身體不好,需要照顧,但作為一名黨員,此時此刻正是群眾需要我的時候,我義不容辭!”
今年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馬海俊就奔赴在抗疫一線,感覺有些對不起家裡的孩子和老人,但這也是他最大的動力,想到肩頭的責任,他更加堅定心中那守護好大家,才會有小家的幸福信念。
生病了依然在堅守 這個大白令人心疼
他一瘸一拐地行走著,但卻面帶笑容忙前忙后!
8月30日,在省水利廳家屬院核酸採樣點,一個“大白”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他是誰?他怎麼了?他的腿受傷了嗎?
輾轉中記者聯系到這位“大白”,他叫王忠友,是一名自由職業者,也是省水利廳家屬院核酸採樣點的志願者。“忠友,你的腿怎麼了?快歇歇去。”“沒事,沒事,老毛病犯了。”……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王忠友患有嚴重的痛風,就在前幾天,他的舊病又復發了。在聽說社區人手不夠后,原本打算回老家療養的他,沒有猶豫,第一時間報名奔赴了抗疫一線。
“年輕人,你要多喝水、多排尿、注意飲食,病情才能有所緩解。”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王忠友就將這些醫囑拋在腦后,這幾天他的膝蓋腫得有饅頭大小,腳腫得也隻能將運動鞋的鞋帶一鬆再鬆。“我吃了止痛藥,還能堅持。”王忠友告訴記者。
王忠友多次報名參加西寧抗疫志願服務,今年5月,王忠友像往常一樣堅守在核酸採樣點上,令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他所攙扶的一位老人被確診為陽性人員,他成了密接……“當時得知這一消息后,我第一時間聯系了他,沒想到這個小伙子很淡定。”古城台街道辦事處學院巷社區工作人員周麗娟告訴記者,王忠友的回答讓人感到很溫暖,他說:“沒事,做的事情是對的就行。”王忠友早已將這裡當成第二故鄉,他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西寧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奔跑在特殊送藥鏈上的無名小隊
“肉不吃都行,但藥一停就會發病,萬一停了真不知道該怎麼辦!非常感謝!”這兩日,住在西寧市社會福利院、和睦康養園的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和殘疾人,陸續收到了“救命藥”。
“我是西寧市道德模范,大家給了我這份榮譽,我就該擔起這份責任。”“因病情的特殊性,精神疾病患者等特殊群體的藥物不能斷。”“這些特殊人群的有些藥品是需要自費的,我們大家湊一湊,沒大問題……”這是一支由城中區衛健局工作人員、紅石榴志願隊志願者及其親友等人組成的無名送藥隊伍,負責一些特殊人群問診配藥的接收、購買和配送工作。
“王老師,這是患者需要購買的藥品,我把清單列好了發給你。”“好呢,這種藥我手頭還有,這個藥我再想辦法找一下……”王延梅告訴記者,這些藥品的購買需要經過對方醫生問診開方,有時還需要專科醫院的大夫過審后,再出清單,由我們負責購買,確保其安全性。
“這些清單中的藥品是需要自費購買的,我們商量了一下,大家湊一湊。”達成這樣的共識后,王延梅首先拿出了自己獲得道德模范的所有獎金,其他隊員也是200元、300元……湊了起來。
錢到位了,藥去哪裡買?
“這些藥還好提前囤了一些!”“我再聯系聯系各大藥店。”“我再從其他渠道試一試……”為了解決配藥難問題,大家紛紛動用自己的資源,開啟了尋藥之路。
“我們自發組織的這支‘送藥隊伍’送藥很多年了,經驗還是比較豐富,所以提前在網上下單購買了相關藥品。”王延梅說,藥品購買齊全后,隊員們根據就近原則匹配對接,及時准確送到相關單位。
“我和爸爸都是志願者”
“請大家保持兩米線距離,剛剛下樓排隊的居民,請掃一下‘雙碼’!”“叔叔,請您掃一下健康碼和行程碼,謝謝!”8月30日,記者在萬科城小區核酸採樣點看到了穿著紅馬甲的“老朋友”林海濤正在忙碌著,他身邊一位“小紅馬甲”也熟練地忙活著,這是他8歲的女兒林奕辰。
“小小林,今天又來當志願者啦!加油哦!”“這小姑娘真棒,又懂禮貌又心疼爸爸,真是個貼心小棉襖。”在萬科城小區核酸採樣點記者看到,林海濤與女兒身穿志願者紅馬甲,穿梭在萬科城小區核酸採樣點,維護現場秩序、協助掃碼、幫助行動不便的老年人走綠色通道……短短幾天時間,這對父女已經讓不少居民記住了他們,尤其是可愛的林奕辰。“叔叔,您的截圖不對,麻煩您重新掃一下碼,謝謝!”別看林奕辰年齡小,當起志願者還挺有責任心。有的小朋友不好好戴口罩,林奕辰就上前逗逗他,然后讓小朋友把口罩戴好。還別說,這些讓大人頭疼的小家伙,還都挺聽小林奕辰的話。不論是志願者、採樣員還是居民都向她豎著大拇指,當記者問她,記不記得收到了多少點贊,她說太多了,數著數著就給忘了。
林海濤是個手臂殘疾的人,也是一個熱心人。“疫情下沒有旁觀者,力所能及干些事。”林海濤的話簡單又實誠。當日15時,採樣工作結束了,林海濤原本就不太好的手臂此時有些發抖,“沒關系,推輪椅、攙扶老人這些活兒我能干。”林海濤堅定地對記者說。“我是爸爸的小幫手,這些活兒我也能干。我和爸爸都是志願者!”林奕辰自豪地說。
身殘志堅有大愛,疫情無情人有情。作為一名殘疾人,林海濤的善舉感動著他人,也感染著自己的孩子,與他共同在這個戰場上閃耀光芒。(來源:西寧晚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