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青海省委“中國這十年·青海”主題新聞發布會答記者問
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總書記與青海的故事中,對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表達出深深的關切與重視。您能否講講總書記從“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了解三江源地區的相關情況和近年來的發展變化?
信長星:正如這位記者所言,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生態保護格外重視、格外關心。2016年8月,總書記親臨青海考察時,曾專門前往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視頻察看黃河源頭、昂賽大峽谷、昆侖山、五道梁等點位生態狀況,與兩個觀測點位的基層干部、生態管護員進行視頻對話交流,並通過視頻向當地各族干部群眾表達了親切問候和美好祝福。總書記在考察之后臨上車時,叮囑我們青海的同志,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
青海是在全國率先依托重大生態工程開展生態環境監測的省份,總書記考察過的“青海生態之窗”,是2016年建成運行的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可以對全省典型區域的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及野生動物等進行“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實時高清視頻觀測,觀測點位最初隻有6個,現在已發展到46個,觀測數據能夠實時與生態環境部等單位共享,曾向2021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數字中國峰會數字生態分論壇、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要活動提供實時展示,已成為全面實時觀測、有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載體,成為向世界展現美麗中國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展示中國國家公園建設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展示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的一個重要窗口。
“青海生態之窗”建成以來,數字化記錄了包括三江源地區在內的青海典型物種活動及其棲息環境觀測影像,特別是對黑頸鶴、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驢、野牦牛、歐亞水獺等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數量、活動區域進行實時數量統計和跟蹤觀測,為物種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視頻觀測和分析手段。打開“青海生態之窗”,隨著鏡頭逐步拉近,可清晰觀察黑頸鶴翩翩起舞、藏羚羊結隊遷徙、藏野驢悠閑覓食、野牦牛肆意奔跑,仿佛身臨其境。2017年8月8日,通過觀測和視頻分析,3000余隻藏羚羊陸續通過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並且發現每年通過五道梁北大橋通道遷移的藏羚羊種群數量穩定,年際變化略有增加,全省藏羚羊數量從最少時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作為高原旗艦動物雪豹,目前已監測到1200余隻,並且在全省8個市州均有發現。從2018年以來,作為指示性動物的歐亞水獺在玉樹州通天河流域頻繁發現,已積累了500多段的歐亞水獺活動視頻,這也佐証了三江源生態系統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作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每年5月底至8月,是青海湖裸鯉洄游的季節,數以百萬計的裸鯉開始長途跋涉的生命洄游,在視頻中能清晰看到“半河清水半河魚”的自然奇觀,青海湖裸鯉數量增至10.85萬噸,比保護初期增長了42倍。再如目前監測到的黑頸鶴有1000余隻,普氏原羚有2700多隻,藏野驢有8萬余匹,野牦牛有9400多頭。這些數據都反映出青海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護三江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巨大成效。人們感慨地說,“青海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青海生態之窗”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講陣地,通過大量生動鮮活的觀測視頻和案例,採取現場講解和網絡直播的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倍受歡迎。2020年以來與央媒合作開展了9場以藏羚羊遷徙、藏原羚樂園、黃河源頭鄂陵湖等為題材的慢直播,在幾大客戶端、快手、抖音等平台總瀏覽量超1400萬並持續增加,發揮了生態環境教育科普和宣傳的功能。社會公眾通過“青海生態之窗”,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青海生態保護的重要性特殊性,更加增強了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將進一步優化“青海生態之窗”功能和定位,也歡迎大家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這個開放平台,更多關注和更加深入了解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情況,正在著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青海一定會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
新華社記者:“十四五”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青海考察,精准把脈青海資源稟賦、發展優勢和區域特征,提出建設產業“四地”的重大要求。請介紹一下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方面的情況?
吳曉軍:謝謝您對青海清潔能源產業的關注。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殷殷囑托,是能源革命賦予青海的時代機遇,更是青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路徑。
發展清潔能源產業,青海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巨大潛能,主要體現在水豐、光富、風好、地廣,且具有互補性。一是水豐,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位居全國第五,黃河上游是全國十三大水電基地之一,調節性能十分優越,水能技術可開發量2585萬千瓦﹔二是光富,全年日照時間達2500至3650小時,太陽能資源理論可開發量35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位居全國第二﹔三是風好,風能技術可開發量7555萬千瓦,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四是地廣,可用於新能源開發的荒漠化土地10萬平方公裡以上。同時,地熱能、天然氣、頁岩氣儲量豐富,鹽湖鋰資源和鹽類資源優勢顯著,為電化學儲能和光熱發電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支撐條件。
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以服務全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己任,扎實推動清潔能源開發、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清潔能源替代、儲能多元打造、產業升級推動、發展機制建設“六大行動”,努力將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綠色低碳為特點的清潔能源高地建設正在書寫未來、風光無限、走在前列。
第一,電源建設實現新跨越。全省4325萬千瓦總裝機中,清潔能源、新能源裝機佔比分別達91%、62%,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納比重達29%,三項指標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其中,海南、海西兩個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分別擴大至1985萬、1163萬千瓦,1090萬千瓦國家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全面開工建設﹔黃河上游裝機規模最大的拉西瓦水電站420萬千瓦機組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世界上最大的雙排機布置的水電站李家峽擴機項目開工建設﹔連續6年成功實施從7日到35日的全清潔能源供電活動,持續刷新世界紀錄。
第二,電網建設形成新骨架。堅持以堅強、綠色、智能的能源互聯電網為樞紐平台,統籌推進外送通道、骨干電網和農網建設,實現源網荷儲多能互補,省內電網構架持續完善,世界最大規模21台新能源分布式調相機群全面建成,世界首條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青豫大通道等“青電外送”工程覆蓋山東、重慶、上海、河南、江西等13個省市,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智能友好的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步伐加快。
第三,儲能示范取得新進展。以“揭榜挂帥”形式啟動新型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氫能和熔鹽儲熱發電等新型儲能示范項目建設,“多能互補綠色儲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獲科技部認可, 26個抽水蓄能站點納入國家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建成國內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共享儲能市場化交易平台,共享儲能在技術應用、服務模式方面實現新突破。
第四,產業集聚釋放新活力。堅持“青海造、青海用”,全國首個零碳產業園開工建設,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綠色大數據中心啟用,時代新能源、比亞迪、亞洲硅業、泰豐先行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天合光能新能源產業園、阿特斯光伏全產業鏈等項目落地青海,儲能鋰電池、光伏組件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已形成多晶硅—單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光伏組件—光伏電站產業鏈,形成了“上游制造保障下游發電、下游發電促進上游制造”的循環體系,呈現產業集聚發展的強勁態勢。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青海高景集團單晶硅棒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僅用93天,青海晶科集團單晶硅棒項目從開工到點火有效用時70天,不斷刷新著世界最快紀錄,跑出了“西寧速度”,彰顯了“青海溫度”。
第五,能源惠民開創新局面。在發展清潔能源過程中,我們注重惠及群眾、改善民生,積極實施清潔供暖、農網鞏固提升等工程,探索形成“光伏+生態+扶貧”“光伏+生態+畜牧業”等模式,讓清潔能源成為富民之源,廣大農牧民群眾實現“用上電”到“用好電”的飛躍,不僅帶來了“穩穩的幸福”,更是實現了生態與能源的良性互動,形成了脫貧致富與產業發展的共贏局面。如今的三江源頭牧民用上了清潔能源,過上了清潔生活,“光伏板”真正變成了“幸福板”,照亮了鄉親們共同富裕之路。
當前,青海高原以綠色打底的清潔能源高地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我們的目標是,到2030年全省風電、光伏裝機1億千瓦以上,清潔能源裝機超過1.4億千瓦。真誠期待與有關各方面加強在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源網荷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清潔能源就地消納和應用、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建設、綠電制氫制氨、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平台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共同開創能源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美好未來。也希望新聞界朋友們多關注、多宣傳、多支持!
青海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總書記去年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來自玉樹的人大代表提到要“再唱山歌給黨聽、給總書記聽”,總書記也深情地說:“我很牽挂玉樹。”請問在總書記的關懷下,玉樹這十年間都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信長星: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正如你所說,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挂著玉樹災后重建工作,牽挂著玉樹的各族群眾,2010年6月,專程到玉樹地震災區,看望慰問災區各族干部群眾,考察受災群眾安置和災后恢復重建情況。2016年3月,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專門聽取玉樹災后重建情況匯報。2016年8月,親臨青海考察時,深情寄語玉樹“讓發展越來越好,讓生活越來越好”。2021年3月,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與來自玉樹的人大代表親切交談,勉勵玉樹要把生態保護、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統一起來,今后沿著這個路繼續走下去,過上更加健康、現代、幸福的新生活。總書記的深情牽挂,讓玉樹人民、青海各族群眾倍感溫暖、倍受鼓舞。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玉樹進行了一場迄今為止人類在高原高寒地區規模最大、成效最顯著的災后重建,實現了“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重建目標。這十年,玉樹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0.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9523元、10763元,分別增長126.8%、305.1%,幼兒園入園率從25.9%提高到85.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6%,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全部完成,長期困擾農牧民的包虫病、結核病歷史性地得到遏制,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和基本養老參保率均創歷史新高,玉樹的發展越來越好,各族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
我到玉樹調研的次數比較多,和干部群眾交流得比較多,玉樹有三個方面的變化我感受非常深。
一是城市很美。玉樹地震破壞力極大,當時整個城市一片斷壁殘垣、滿目瘡痍。現在的城市放眼望去,四橫十五縱城市骨架道路全面鋪開,最漂亮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有特色的是民居,處處洋溢著現代文明氣息,一個浴火重生的新玉樹屹立在雪域高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一位詩人曾驚嘆到:“如果要看目前國內上好的設計和建筑,就請到玉樹來。”近年來,玉樹市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就是對這座城市建設發展的最好注解。
二是生態很美。玉樹群眾深懷感恩之心,堅持生態報國,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作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玉樹在其中佔比超過三分之二,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公園,可可西裡成功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地,草原植被覆蓋率達到62.2%,三江源區水源涵養能力年均增長6%以上,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每年輸出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雪豹、荒漠貓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現在,玉樹生態更美了,像昂賽大峽谷,以壯美的自然景觀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自然漂流、科考研學、動物觀測。如今的三江源,處處碧草連天、生靈雀躍,呈現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三是精氣神很足。過上好日子的玉樹各族群眾,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正攜手奮進在現代化新玉樹建設的新征程上,奏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主旋律。作為首都北京對口援青的地方,玉樹的發展變化讓各族人民更加發自內心地感恩習近平總書記、感恩黨中央。
玉樹紅旗小學的孩子們至今記得,玉樹地震后的第一個“六一”國際兒童節,習近平爺爺走進簡易板房裡看望他們,一起唱“北京的金山上”,並在孩子們憧憬的新校園的圖畫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這幅畫現在就珍藏在玉樹州紅旗小學校史館,讓走進新時代的孩子們永遠銘記有黨有國才有家、愛黨愛國家更好。
所有這些,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生動課堂,是開展“五個認同”教育的鮮活教材。
在同玉樹干部群眾交流時,我經常為他們知黨恩、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朴實話語和真情實感所打動,為他們那種積極、樂觀、拼搏、進取的精神狀態所感染。我去玉樹調研時,聽到老百姓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習總書記挂珍切(感謝您),共產黨挂珍切(感謝您)!”朴素話語表達的是各族群眾對習近平總書記的無比愛戴和感激。
玉樹的變化是全省的縮影。我們堅信,有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舉旗定向、掌舵領航,有黨的正確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指引,玉樹的明天、青海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各族人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民族團結進步之花一定會在青海大地綻放得更加鮮艷!
中國新聞社記者:去年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期間,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在國家公園建設方面,青海有什麼好的做法和經驗與大家分享?
吳曉軍: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您提到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親自關心指導的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是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19.07萬平方公裡,也是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
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試點,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需要我們扛起為全國國家公園建設探路、破題的歷史使命,在探索中前進、在前進中總結,持續推進功能重組、系統修復和一體化管理,向著國家所有、保護第一、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國家公園典范目標扎實邁進,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新路子。
第一,突出引領性。最重要的是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為引領,推動各項任務落實落地。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從孕育到誕生,每一步都凝聚著總書記的厚愛和關心。從謀劃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從部署看,2015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時,審議通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開啟了中國國家公園新紀元。從推進看,2019年8月,我們舉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時,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要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去年3月和6月,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和親臨青海考察時,勉勵青海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從設立看,去年10月12日,總書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期間向世界宣布三江源等5個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的成功,是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成果,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鮮活寫照。
第二,突出示范性。我們牢記總書記在國家公園建設方面“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的殷切囑托,大膽創、先行試,解決了許多過去想解決而沒能解決的頑疾,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一是率先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資源的本底報告,這項工作的意義在於摸清了家底,為國家公園建設奠定了基礎。二是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全省8類109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79處,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比重提升到38.4%,實現了自然資源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三是率先進行地方立法,頒布施行《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四是率先組建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大部門制”實體,積極探索建立專業執法隊伍,有效破解了“九龍治水”。五是率先建成“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第三,突出系統性。立足青海“三個最大”和“三個更加重要”的省情實際,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快實施三江源二期、祁連山、青海湖等重點生態工程,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8%,濕地保護率達到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億立方米,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藏羚羊、普氏原羚、歐亞水獺、裸鯉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三江源頭碧波蕩漾,重現千湖美景,中華水塔日益堅固豐沛。
第四,突出長效性。我們按照統一事權、分級管理的原則,健全國家公園管理體制,規范設置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制定《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規范》和《空間管控技術規程》等制度和標准規范,形成規劃、政策、制度、標准、生態保護、機構運行、人力資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撐、監測評估考核、項目、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合作交流、社區共管15個體系,構建了主體明確、責任清晰、相互配合、省地協同的運行機制。
第五,突出普惠性。堅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一戶一崗”,14.5萬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態飯”,僅此一項人均年收入增加2.16萬元。同時,全面落實生態補助政策,去年直補農牧民各類生態補償資金11.4億元。
目前,青海是全國唯一的三個國家公園在建省(另外,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我們將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兼顧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統籌推進四個國家公園建設,著力打造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國家公園群,努力在打造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列,讓綠水青山永遠成為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青海廣播電視台記者: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兩會青海團審議時詢問了青海拉面的由來、與蘭州拉面的區別、經營拉面人員的情況等,對青海拉面帶動就業創業、助力脫貧攻堅的顯著成效表示肯定。請您談談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方面的情況?
吳曉軍:謝謝您的提問!青海集中了高原地區、民族地區、西部地區的所有特征,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共同富裕任務格外艱巨,意義格外重大。我們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和鄉村振興前提基礎,依托綠色有機資源稟賦,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產業發展,以全省農牧區“大產業”推動農牧民群眾“大增收”,書寫了青海高原山鄉巨變、人民幸福的時代新畫卷。工作中,我們突出了“四個注重”:
一是注重加強政府引領。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游則游,研究出台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舉措,全面構建縣有產業園區、村有集體經濟、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幫扶體系,持續推進39個縣級扶貧產業園和282個幫扶車間建設,提前一年實現全省4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62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3.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長126%,年均增長9.5%,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今年上半年脫貧群眾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7.8%,高於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2.2個百分點。
二是注重發揮特色優勢。突出青海高原綠色、有機、冷涼、光強等資源稟賦,緊緊抓住建設產業“四地”等政策機遇,走“優而特、特而精”的產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牦牛、藏羊、青稞、枸杞、冷水魚、村級光伏、鄉村旅游等高原特色產業,“三江源”冬虫夏草、“5369”高端牦牛肉、“柴達木”“三江雪”“諾藍杞”高原枸杞等產業品牌走向世界、享譽全球。近年來,牦牛肉、藏羊肉每年銷往省外近10萬噸,佔牛羊肉總產量的約1/4﹔全省有機枸杞種植面積達到7700公頃,產量突破6000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枸杞生產基地﹔鲑鱒魚等冷水魚產量達到1.38萬噸,佔到全國鲑鱒魚養殖產量的1/3﹔光伏扶貧工程已在全省39個脫貧縣實現全覆蓋,建成電站73萬千瓦,年發電產值8.8億元,收益達到5.7億元,7.7萬戶、28.3萬人口直接受益。
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有光伏羊。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佔地規模609平方公裡的塔拉灘生態光伏園,在一個個光伏板的“庇護”下,園區內的平均風速降低41.2%,20厘米深度土壤增濕32%,牧草也得以恢復生長,園區邀請周邊村民進入光伏園養起“光伏羊”,昔日荒灘成為了牧場,園區裡現在有近2萬隻羊,一年能賣200多萬元。青海廣大群眾形象地說,光伏不僅是清潔能源,也是致富之源。
三是注重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青海多民族融合、多宗教並存、多文化薈萃,56個民族一個不少,是少數民族分布集中的8個省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近一半,漢族、藏族、回族、撒拉族、土族、蒙古族等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我們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培育壯大民族特色優勢產業,增強吸納就業能力,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繼創建“全國高原藏毯產業”“全國熱貢文化產業”等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打造“指尖上的青繡”“舌尖上的拉面”等青海民族特色品牌,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比如,青海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群眾利用其獨特的手藝、勤勞的雙手,把拉面館開到全國330多個城市,目前有3萬多家,從業人數近20萬人,經營性年收入160億元以上,真正成為青海各族群眾的脫貧致富面、民族團結面、小康幸福面。同時,越來越多的拉面人返鄉創業,為擴大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僅海東市化隆縣,拉面經營者返鄉創業開辦公司、合作社1500余個,帶動當地1.5萬戶群眾從事與拉面產業相關的農業種植、牛羊養殖、加工冷藏、交通物流等產業,實現年產值近10億元。
還比如,“青繡”是我省土族盤繡、藏繡、撒拉族刺繡、回族刺繡、河湟刺繡等的總稱,是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我們通過設立“青繡”扶貧就業工坊、認定省級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古老的“青繡”藝術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指尖上的青繡”成為青海的新名片。全省共有各級刺繡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0多人,刺繡經營單位近500家,刺繡行業從業人員約30萬,讓“繡娘”捧上了藝術的“金飯碗”,過上了幸福的好生活。
四是注重線上線下結合。發揮對口援青、東西部協作等制度優勢,充分利用“互聯網+”手段,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堅持線上和線下充分結合,積極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持續加強消費扶貧智能專櫃、消費扶貧專館、消費扶貧專區和扶貧網平台建設,建成38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357個鄉鎮服務站、2198個村級服務點,將1600余款高原特色產品免費引入“青品匯”網絡展銷平台,並在北京、重慶、南京等地建設青海消費幫扶專館,打響了“淨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開創了“青貨出青”新局面,真正讓青海成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與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加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千方百計把青海600萬各族群眾的事辦好辦實,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民族不落、一人不少,讓青海老百姓的生活更有品質、更為舒心、更加美好。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對口支援是黨中央的重大部署,書記您在剛才的發布詞中提到,打贏脫貧攻堅戰,對口援青力量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給予了很大幫助,請您再全面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信長星:回顧這十年青海的發展變化,確實離不開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各援青省市、中央各部委和央企的大力支持。對於對口支援工作,總書記一直格外重視,閩寧協作就是一個生動范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對口支援工作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並親自推動這項工作。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時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又對“對口支援青海”工作作出了新部署,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對口支援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工作路徑。
可以說,這十年的對口援青工作多級互動、廣泛參與、擴圍提質、升級加力,成效十分明顯。
這十年是群眾從對口援青中獲得感最多的十年。各支援方把對口支援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行動,讓青海各族群眾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深切感受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深切感受到了祖國56個民族大家庭的特殊溫暖。
這十年是發展上從對口援青中受益最多的十年。各支援方以干部援青、人才援青為龍頭,以資金援助、物資捐助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經貿合作為載體,以交流交融、共同發展為目標,打造了對口援青、扶貧協作的典型經驗,累計落實對口援青和扶貧協作項目3700余項,安排資金214億元,幫助我們辦了許多實事好事群眾受益的事。
這十年是群眾生活改善最明顯的十年。各支援方堅持將80%以上援建資金投向精准扶貧、生態環保、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民生領域,大力推進教育、醫療“組團式”幫扶,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我們在基層調研時,常聽到群眾帶著感激介紹,“這條路是援青干部給修的”“這所學校是援青干部給蓋的”“我們村的光伏取暖是援青干部給建的”。這說明援青工作實打實地改善了民生,溫暖了民心,凝聚了力量。
這十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效最顯著的十年。各支援方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個賦予、一個有利於”的重要論述,2451名援青干部人才克服高寒缺氧、條件艱苦,推動實施產業支援項目870多項,落實資金超41億元,培養培訓各類干部人才14萬多人次,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進一步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對口支援工作還在繼續深入推進。上個月底,我省剛剛召開了第四批、五批援青干部人才迎送大會,這批來青干部人才人數比以往都多。前不久,中央還召開了第三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會議,特別是部署了“組團式”支援工作。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大要求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新起點、展現新作為,持續推動對口援青和東西部協作高質量發展,努力與全國同步推進現代化建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