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樂都的沙果,紅了!

李慶玲
2022年09月07日08:42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村民正在包裝沙果。青海日報記者 李慶玲 攝

  當第一縷秋風輕輕拂過高原大地,河湟谷地的田野裡、果園中奏響了豐收的交響曲。無論是星羅棋布的種植大棚,還是集中連片的產業基地,處處盈車嘉穗、瓜果飄香,涌動著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農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慶豐收、晒豐收、話豐收、享豐收,河湟谷地的兒女以鄉村振興路上的實干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走進海東市樂都區,不論在超市的貨架還是小巷的商販小推車上,各色水果琳琅滿目,空氣裡彌漫的都是香甜的味道。在眾多的香味中,有一種味道既獨特又讓本地人深感熟悉,那就是沙果的香味。

  沙果在河湟谷地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其中以樂都區碾伯街道上寨村、下寨村和高廟鎮石嘴子區域,也就是現在的新盛、大路等村種植最多。河湟地區唯樂都出產的沙果品質最佳,樂都沙果飽滿多汁,香酥脆甜,果實卵圓形或近球形,表皮或淡黃或亮紅,帶著淡淡的酒香味兒,令人垂涎欲滴。

  “樂都的沙果貴德的梨,享堂的西瓜甜似蜜”“沙果兒甜,老漢娃娃涎水咽”“樂都的沙果比西寧的雞蛋大”……曾經,沙果是樂都最具代表性的物產之一,外地人會稱樂都人是“沙果兒”﹔而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沙果樹因老化生病被大量砍伐,以及近年來和沙果類同的“123”等品種的種植,市場上真正的樂都沙果越來越少。

  沙果,對樂都人來說,不僅是一種水果,更是一份源自記憶深處的情懷。在樂都區崗溝街道湯官營村,29歲的陳淵傳承了這份樂都人的情懷,創辦了樂都區東淵沙果種植合作社,將沙果種植和推廣做成了自己的事業,自覺擔負起了復興樂都沙果的使命。

  8月中下旬正是沙果上市的季節,走進東淵沙果種植合作社的果園裡,沙果樹上果實正逐漸泛紅成熟,整個果園芳香四溢,一股濃郁的沙果香味兒令人深深沉醉。陳淵坐在果園裡隨處搭建的一處涼棚下聯系水果商,陳淵的母親王株梅將一個個鮮亮的沙果裝進紙盒,而陳淵的父親陳有存正將一桶桶剛摘的沙果遞給王株梅。

  “我父親看過《消失的沙果》這本書后,就有了種沙果的想法﹔而我受本土作家毛文斌老先生的影響,也有在家鄉創業奉獻的想法。我和父親一商量,種植沙果的想法一拍即合。於是就在2015年,流轉了村裡的6.67公頃土地種植沙果。”陳淵說。

  作為樂都區第一家規模化種植沙果的合作社,陳淵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從樹種到栽種再到管理,這些都要從零學起。“剪枝、上肥、除草、澆水等這些果樹管理技術,我爸專門去楊凌學習了半年,果園裡每個活都是重活累活,父母為這個果園付出了很多,他們的付出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這七年來的每一天,我很心疼他們。”聽聞此番,父親陳有存卻說自己和妻子一方面是為了支持兒子的事業,另一方面也是想為樂都沙果復興做點貢獻,他們無怨無悔。

  陳淵介紹,沙果樹的根來自於陝西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優質蘋果樹苗,而嫁接的沙果樹枝則來自於上寨村和下寨村等地。目前合作社種植沙果樹6000余棵,培育樹苗40000余株,並長期聘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共同參與沙果提純復壯研究項目,努力培育適合在全區推廣種植的沙果樹品種,現在沙果矮化品種已經培育成功。

  在陳淵努力經營下,合作社還每年為周邊村民提供近50個務工崗位,並累計給湯官營村17戶脫貧戶和上、下寨村無償提供了總值近110萬元的沙果樹12000余棵。今年58歲的湯官營村村民郭秀英已經在合作社打工7年,她也有了種沙果的想法:“我們家不適合規模種植,就在房前屋后種幾棵,既可以補貼家用,也不費力。”郭秀英說。

  在陳淵的沙果合作社裡,崗溝街道也看到了未來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

  “我們規劃將沙果園作為崗溝街道鄉村振興工作中極具特色的產業發展目標項目,計劃以湯官營村為中心,在街道具有種植條件的村社每家農戶房前屋后種植3到5棵沙果樹,發展庭院經濟﹔並依托東淵沙果專業合作社和村集體林地打造10公頃左右的樂都沙果種植育苗基地,輻射周邊賈灣、東崗等村。我們還將發展沙果產業的深加工,最終發展成集採摘、觀光、食宿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經濟,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樂都區崗溝街道黨工委書記李春發說。

  2014年,樂都沙果順利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司專家委員會的技術審查,被批准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近年來,隨著當地林草部門資金的投入和栽培管護技術的提高,樂都沙果這種地方特色果品,正逐步走上回歸之路,產量也開始慢慢恢復。相信再過幾年,樂都沙果將再次走進市場、走向大眾,並再次成為樂都一張具有影響力的“金名片”。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西寧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秩序
  9月4日,西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發布通告,逐步有序恢復全市正常的工作、生產、生活秩序。 自9月5日6時起,除全市高、中風險區繼續實行管控措施外,恢復主城區“四區”之間人員、車輛有序流動﹔恢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源縣、湟中區(含多巴片區)內部人員、車輛有序流動。…
青海都蘭:高原黃綠相間 鋪展秋日畫卷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正值小麥收獲的季節,湛藍的天空、金黃的麥田、遠處巍峨的群山,高原大地黃色和綠色相間分布,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日畫卷。 今年,都蘭縣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為50.88萬畝,糧食作物21.14萬畝。…
果洛班瑪:“黨建+班瑪經驗”助力鄉村振興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背靠大山,瑪可河從村前緩緩流過,流水潺潺,牛羊滿山。走進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被擺放在路兩旁的石刻所吸引, “多日麻”系藏語音譯,意為“石刻部落”,源於江日堂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日多卡”,通俗的意思就是石刻組成的瑪尼石堆,“江日多卡”大部分的刻篆藝人來自多日麻村,不分男女老少都會刻篆,“江日多卡”以石板為材,用特殊工藝在石板兩面都進行刻篆,因此多日麻村也被稱為“石刻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