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人民網記者遍神州>>姜峰

國家公園,綻放在三江源頭(新氣象 新作為)

姜峰
2022年09月06日15: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巡守在黃河源頭的生態管護員。

圖為生態秀美的瀾滄江大峽谷。

圖為位於長江源頭地區的斑德湖。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如江河浩蕩,奔涌向前,那勇立潮頭的,是三江源國家公園。

  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哺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的青海三江源,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對我國乃至全球都意義重大。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2021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在三江源頭,一個全新生態治理體系誕生,奔涌出新時代人與自然美美與共、生生不息的江河濤聲。

  破立並舉闖新路——

  讓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

  甘學斌的辦公室裡,牆上挂著兩張地圖。一張,已經頗顯陳舊,上面各類自然保護地像拼在一起的七巧板,為了醒目,邊界線被標得花花綠綠、五顏六色,看得人眼花繚亂。另一張,化零為整,“七巧板”全都歸屬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的管轄范圍,甘學斌這位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副主任都能管。

  甘學斌親身參與了三江源國家公園從體制試點到正式設立的全程,他將最深刻的變化總結為:“以前是‘九龍治水’,而現在實現了‘一塊牌子管到底’。”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藏語意為“黃河源頭”,從無數泉眼溪流涌來的母親河水匯聚出扎陵湖、鄂陵湖的蔚為大觀、之后浩浩東去,滋養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的璀璨奪目﹔聞名遐邇的星星海,也屬於瑪多,大小湖泊如星羅棋布、不可勝數。“全縣生態保護點多面廣、壓力不小,過去的管理體制,既有國土、林業、環保、水利等條線,又有各種類別的自然保護地等區塊,形成了所謂‘條塊分割’的治理體系。”甘學斌向記者分析“九龍治水”、政出多門的體制弊端,“那就是誰都在管,但是誰也管不全、誰也管不到底。”

  作為三江源頭的青海,貢獻了黃河總水量的一半、長江的1/4、瀾滄江的15%,“中華水塔”當之無愧﹔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被賦予了“國之大者”的厚重意味。

  2015年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沒有現成模式、沒有成熟經驗,在超過12萬平方公裡的試點范圍內,青海先行先試,拿出改革的精神,大破大立間,闖出了新路子:

  青海省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其下組建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對源頭所在的治多縣、曲麻萊縣、瑪多縣、雜多縣等4縣進行大部門制改革,將國土、環保、水利、林業等縣級主管部門一體納入管委會,整合下設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同時將縣森林公安、環境執法、國土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執法機構,也納入管委會整合下設為資源環境執法局一家。

  經過歷時數年的探索,這場改革交出亮眼成績單:在不新增行政事業編制的前提下,從原單位連人帶編劃轉到三江源國家公園新設管理機構,縣級部門精簡了1/4﹔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原有6類15個保護地進行優化整合,實現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管理保護﹔大部門制改革后,監管能力有效提升,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綜合執法機關已累計查處各類行政案件394起、刑事案件4起,違法行為查處率達到100%。總之,生態治理統歸國家公園,其他社會管理職能仍歸地方政府,實現了用國家公園一塊牌子、一套人馬將大美江源管全、管到底。據統計,2016年到2020年,三江源地區輸送水量年均增加近百億立方米。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探索與實踐,與國家頂層設計保持著高度一致。2019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我國自然保護地未來將按生態價值和保護強度高低依次分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3類。國家公園建立后,在相同區域一律不再保留或設立其他自然保護地類型。

  這意味著,作為我國自然保護地最高級別的國家公園,將貫徹“一塊牌子管到底”的理念。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湘國對記者表示,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促使治理效率愈趨最大化、治理能力愈趨集約化”。

  治理邁向現代化——

  為最美生態探索最優保護方案

  “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網紅寶貝’‘大萌貓’雪豹來襲……”

  “張張都是屏保!這裡,有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源頭。”

  ……

  話題引人入勝、風光美輪美奐、視頻精彩獨家,這些都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官方微博與網友的日常互動。開通近5年來,發布超4000條微博,吸引大量粉絲,這名活躍的“博主”令國家公園不在遠方、而在指尖。

  早在2017年試點初期,三江源國家公園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就已全面上線,“換個面孔和你約”,很快“俘獲”了眾多網友的“芳心”,其中不乏“00后”的年輕人。這是我國首批十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誕生的首個官方“兩微一網”,凸顯著三江源主動走近公眾的積極意願。

  也是在這一年,《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正式施行,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公園專門法規。《條例》對國家公園內17類違法行為,細化落實了法律責任,用法治思維筑牢生態底線。

  探路國家公園,猶如“白紙作畫”,需要高起點、高標准、高水平建設,依托這一全新體制,大力推進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試點以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先后編制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以及科研科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特許經營、社會捐贈、志願者管理、訪客管理、國際合作交流、環境教育等一整套管理辦法,形成了在廣袤江源大地之上能夠“一把尺子量到底”的“1+N”制度體系。

  按照統一監測規劃、統一基礎站點、統一標准規范等要求,一個“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正在萬裡高原鋪下“大網”。近日,記者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大數據中心,隻見巨幅環形電子屏上,借助國產高分辨衛星的“天眼”,三江源地區的山水林田湖草近在眼前。“植被、水體等生態信息的分辨率能達到16米,而人類活動信息更是能精確到2米,更輔以自動捕捉技術,讓破壞生態的不法行為無所遁形。”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生態監測信息中心主任曹軍眉角一揚,“我們管這叫‘一雙眼看遍三江源’!”

  去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宣告設立,這意味著新探索的開始。

  近兩年,“人獸沖突”問題漸漸引發社會關注。生態保護力度加大,野生動物棲息地環境明顯改善,種群數量也隨之恢復增加。在實地採訪中,不少鄉村基層干部對記者坦言:“棕熊、狼、雪豹明顯多了,以前它們還是夜裡下山,后來甚至大白天闖進村子,傷人害畜情況時有發生。野生草食動物與家畜爭奪草場的問題,也讓大伙有些頭疼。”與日俱增的“人獸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三江源地區牧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畜牧業健康發展。

  如何在生態優先的前提下切實保障好民生?新課題擺上案頭,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配合青海省林草局、省財政廳等部門,制定出台《青海省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保險賠償試點方案》,推進野生動物致害責任保險理賠機制試點工作。

  以“誰受益、誰補償”為原則建立黃河流域橫向補償機制試點、在階段性項目外探索常態化的生態獎補長效機制……正式設立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在致力於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上,每一步都是新的開拓。

  人與江源實現雙贏——

  秀美生態成為增收致富“金飯碗”

  隨著國家公園從無到有,人與江源的關系,也在重新定位。

  放下牧鞭、領上工資,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牧民索索,如今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生態管護隊伍的一員。騎上摩托、巡守河源,索索負責監測扎陵湖、鄂陵湖畔那熟識的一草一木,同時嚴防盜獵盜採。藏原羚、藏野驢、斑頭雁,都成為他手機鏡頭裡的“模特”。“每次上傳到管護隊的微信群時,心裡特有成就感!”索索說。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已有17211名生態管護員持証上崗,他們從昔日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守護者和紅利共享者。

  位於治多縣縣城的吉尕小學,教室裡有10余名藏族學生在做手工:有學生用廢舊光盤做成自行車模型,有學生用廢舊紙盒做成小卡車……再看教室的照片牆,挂滿了壯美高原的自然風光,還有一些小型動植物標本。伴隨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課堂進校園”活動,吉尕小學的700多名在校生,除了進行日常的文化課學習外,還從小接受起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生態教育。“既有課堂上的環保知識講授,也有戶外現場體驗、動植物觀察,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很高。”負責生態課堂的鬧布老師覺得,他和孩子們在心理和情感上距離自然更近了。

  走進有著“中國雪豹之鄉”美譽的瀾滄江大峽谷,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村民永塔這兩年當起了“服務員”。三江源國家公園在這裡探索開展了雪豹觀察特許經營項目,22戶牧民家庭被選拔確定為“生態體驗接待家庭”。經過培訓,永塔一邊為生態訪客提供食宿服務,一邊還干起司機和向導,帶生態訪客進入峽谷深處進行科研、攝影、生態體驗、自然觀察,並教給他們紅外相機和望遠鏡的使用方法。特許經營帶來的收益,45%歸接待家庭,45%歸鄉村用於公共事務,10%用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眼界廣了、觀念變了,秀美生態才是咱增收致富的‘金飯碗’。”永塔由衷地說。

  青海長天流雲,三江奔騰不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如同浩蕩的江河水,綿延永續、代代傳承。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西寧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秩序
  9月4日,西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發布通告,逐步有序恢復全市正常的工作、生產、生活秩序。 自9月5日6時起,除全市高、中風險區繼續實行管控措施外,恢復主城區“四區”之間人員、車輛有序流動﹔恢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湟源縣、湟中區(含多巴片區)內部人員、車輛有序流動。…
青海都蘭:高原黃綠相間 鋪展秋日畫卷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正值小麥收獲的季節,湛藍的天空、金黃的麥田、遠處巍峨的群山,高原大地黃色和綠色相間分布,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日畫卷。 今年,都蘭縣各類農作物種植面積為50.88萬畝,糧食作物21.14萬畝。…
果洛班瑪:“黨建+班瑪經驗”助力鄉村振興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背靠大山,瑪可河從村前緩緩流過,流水潺潺,牛羊滿山。走進江日堂鄉多日麻村,被擺放在路兩旁的石刻所吸引, “多日麻”系藏語音譯,意為“石刻部落”,源於江日堂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日多卡”,通俗的意思就是石刻組成的瑪尼石堆,“江日多卡”大部分的刻篆藝人來自多日麻村,不分男女老少都會刻篆,“江日多卡”以石板為材,用特殊工藝在石板兩面都進行刻篆,因此多日麻村也被稱為“石刻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