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亮成績、展形象,喜迎二十大】

青海西寧:建強黨建堡壘 不負人民所托

劉沛然
2022年06月21日10:37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為全面展示黨的十九大以來,青海省基層黨建成就,特別是開展“組織體系建設三年行動”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青海省委組織部推出“亮成績、展形象、喜迎二十大”系列報道——西寧篇。

山上郁郁蔥蔥的喬木轉為深綠色,陽光洒在樹葉上為整片森林染上了金邊,山下溪水叮咚聲中夾雜著蛙鳴……青海高原上的盛夏即將來臨,這也是青海最適合旅游的季節。不久前,隨著當地疫情防控形勢趨於平緩,西寧市大通縣東至溝村的旅游度假村准備復工,村民們干勁十足。

“別看現在大家忙,2017年動員大家發展鄉村旅游的時候,根本沒人同意,都怕虧!”東至溝村黨支部書記李迎仁看著眼前忙碌的場面回憶道:“后來,村‘兩委’挨家挨戶做工作,手把手教村民如何運營,黨員示范帶頭,這才有了東至溝村第一批鄉村旅游產業。”

東至溝村一角。人民網 劉沛然攝

東至溝村一角。人民網 劉沛然攝

2016年東至溝村實現了貧困戶穩定脫貧、貧困村退出的目標。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益達57.5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5萬元。而東至溝村走出一條紅色引領、綠色發展新路子的故事正是近年來在黨建引領下,西寧市凝心聚力建設現代美麗幸福大西寧的縮影。

“黨支部+小區” 激發治理內生動力

位於西寧市城北區湟水河畔的光明小區曾是西寧有名的“老破小”,設施老舊,無人管理,院內垃圾遍地,每到夏日臭氣熏天。如今,進入光明小區后映入眼帘的是干淨整齊的硬化路面、錯落有致的綠化景觀和居民們的笑臉,這裡已成為青海省物業管理示范小區。

今昔對比,城北區祁連路西社區第二黨支部書記、小區居民李積德感觸不小:堅強有力的社區基層黨組織是推動居民生活環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主引擎”。

光明小區的變化與祁連路西社區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分不開。近年來,祁連路西社區黨委以“朝曦”黨建品牌為主線,把當好群眾的“交心人、知心人、貼心人”作為工作准則,為居民建成覆蓋廣、層次多、類型全的高質量便民服務陣地“朝曦·和煦裡”,初步形成了社區黨委吹哨、部門報到、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光明小區新貌。人民網 劉沛然攝

光明小區新貌。人民網 劉沛然攝

“轄區裡老舊樓院太多,隻靠我們社區15個工作人員服務是撐不起來的,必須要發動社區裡的黨員、非公有制企業還有志願者們齊心協力。”祁連路西社區黨委書記妥香珍介紹,為了讓轄區內老舊小區居民住得舒心、安心,祁連路西社區不定期召開黨員大會、居民代表會,並建立“紅色物業工作站”聯席會議工作制度,將各個小區近期遇到的問題擺出來,集思廣益,解決問題。“話說開了,原先的疑難問題解決了,大家的關系也越來越親了。”

與祁連路西社區一樣,城西區北商業巷社區汽車六廠家屬院也屬於老舊小區,景輝物業入駐,小區居民們的生活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西寧景輝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承擔著西寧市300多個老舊散樓院、10余萬群眾的物業服務和管理工作。2019年5月,西寧市城西區推進城市基層黨建“微綜合體”項目試點工作,景輝物業公司緊抓機遇,在切實服務小區業主,積極做好事的基礎上,以創建“紅色物業”為載體,在城西區委、勝利路街道黨工委、北商業巷社區黨委的支持領導下,建立了全市首家物業黨建服務站——先鋒為民黨支部。

“剛進駐的時候,百姓們意見很大,覺得我們就是來收錢的。感受過我們服務以后,現在好多小區請我們去為業主服務。”景輝物業公司經理孫輝表示,專業、免費、不間斷是他們服務的優勢,目前物業收費的標准是0.4元/平方米/月,剛開始的收繳率隻有百分之十左右,現在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景輝物業免費為老人理發。人民網 劉沛然攝

景輝物業免費為老人理發公益活動。人民網 劉沛然攝

“原先這裡都是破庫房,路也坑坑窪窪的,都是物業來了才給我們修的。”汽車六廠家屬院居民王明秀在享受完景輝物業提供的免費理發服務后,講起了小區的變化。如今,庫房已被成片的綠化帶和文體設施替代,景輝物業也成為西寧城市黨建“四方聯動”中的標杆。

“黨支部+產業” 發展鋪就致富路

採摘、裝箱、銷售、上桌,西寧市民日常食用的香菇有不少來自湟中區李家山鎮。走進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的大棚中,香菇特有的清香扑鼻而來,望不到邊際的架子上,一個個菌棒次第排開。

為什麼要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在李家山鎮已經有將近30年的種植歷史,有經驗優勢、有市場銷路、有技術人才。”李家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趙柯杰說,2021年,湟中區堅持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首要任務,要求轄區鄉鎮成立有“造血”能力的國有第三方獨資公司,這些企業再將紅利分配給群眾共享。主打食用菌種植產業的李家山鎮農稷協作建設有限公司由此誕生。

如今,佔地面積70畝的食用菌種植示范園已經投產,僅其中一個大棚就帶動了周邊累計400人次以上的勞動力,畝產5000斤的食用菌預計將為李家山鎮帶來每年數百萬的純利潤。

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中的香菇。人民網 劉沛然攝

李家山鎮食用菌種植示范園中種植的香菇。人民網 劉沛然攝

在大棚中,趙柯杰算了一筆賬,他說現在產業園裡的群眾收入主要靠三部分:土地流轉資金、穩定的務工收入和生產線產品收入。“尤其是生產線,等到投產之后我們自己生產菌包,以成本價售賣給群眾,再給他們教技術,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上。”

而在湟中區“隔壁”的西寧市湟源縣,小高陵村的村民們在村“兩委”班子的帶動下,把教育培訓、鄉村旅游結合到一起,把黨性教育基地建到了村裡。曾經山窮、地窮、人窮的“三窮”村落,正在這裡幾十年奮斗歷程中產生的“敢為人先,實干善成”紅色精神照耀下煥發新生機。

“那時的小高陵就是春天無雨來下種,夏天洪水遍地沖,秋天打碾一場空,愁吃愁穿難過冬。”小高陵村原黨總支副書記王金龍嘴裡念的順口溜就是當時小高嶺村的真實情況,山高溝深,水和肥料全跑了,庄稼活不了。

但村民們沒有放棄,栽樹蓄水保土,向水平梯田要糧食,上世紀70年代,小高陵黨支部正式向這片窮山惡土“宣戰”。小高陵層層梯田連九霄的壯美景色就此誕生。

小高陵的梯田。人民網 劉沛然攝

小高陵的梯田。人民網 劉沛然攝

時間進入21世紀。勞動力轉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小高陵村七成勞動力外出務工。舊有的路走不通了,怎麼辦?“我們治山造林幾十年,紅色傳統全省都知道,為什麼不能把這變成我們的支柱產業?”王金龍心裡有了打算。小高陵羅爾干陽坡上,一座紅色旅游培訓教育基地破土動工。

2018年9月,小高陵黨性教育基地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已經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紅色加油站”。基地運行以來,已經有1135期近11.95萬黨員干部參加培訓,帶動周邊14個村累計分紅57.8萬元,提供300多個靈活就業崗位。

從大通東至溝到湟中李家山再到湟源小高陵,西寧各地的村民們也見証了往日窮山村從富起來再到今天逐漸強起來的蝶變,致富路必將走得更穩更寬更遠。

(責編:劉沛然、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