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亮成绩、展形象、喜迎二十大】

红色精神让高原小山村焕新颜

刘沛然
2022年06月14日14:52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为全面展示党的十九大以来,青海省基层党建成就,特别是开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海省委组织部推出“亮成绩、展形象、喜迎二十大”系列报道——西宁篇。

在青海,小高陵这三个字已不仅仅指代一个地名,更代表着湟源地区诞生的一部红色党史,是一种从中孕育出的精神象征。

西宁市湟源县小高陵村位于日月山下、药水河畔。70年前,这里是一个山穷、地穷、人穷的“三穷”地区,也是一个缺肥料、缺饲料、缺燃料的“三缺”地区。

小高陵人民治山治水雕像。人民网 刘沛然摄

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小高陵村原党总支副书记王金龙脸上的“高原红”就是辛勤劳作的见证:“那时的小高陵就是春天无雨来下种,夏天洪水遍地冲,秋天打碾一场空,愁吃愁穿难过冬。”王金龙回忆道,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小高陵人民穷则思变,在劳作和观察中发现了适合这片土地的规律,在当地党员的带头下,开启了治山治水的征程。在实干之下,小高陵周围的山绿了,近5000亩梯田也成形了。

上世纪70年代,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科教片《治山造林保水土》记录了小高陵人民垦荒造林的真实情况——“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锄,志气豪。”科教片的主题曲在江源大地流传至今。

到上世纪80年代,吃饱了饭的小高陵人民并不满足。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石灰窑、酒厂、粉条厂、饲料厂、排骨饭馆……在各种产业带动下,小高陵村民们抢抓改革机遇,人均收入一度到达湟源县人均水平的两倍,1996年,中央组织部表彰全国500个先进党组织,小高陵村赫然在列。

小高陵的梯田。人民网 刘沛然摄

时间进入21世纪。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小高陵村七成劳动力外出务工。旧有的路走不通了,怎么办?转机出现在昔年让村民们摸到这里垦荒造林规律的地方——一座红色旅游培训教育基地破土动工。

“我们治山造林几十年,红色传统全省都知道,为什么不能把这变成我们的支柱产业?”王金龙算了一笔账,搞红色旅游教育培训,既是对小高陵“敢为人先 实干善成”精神的发扬与传承,也是村里新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还能吸引村民回来在家门口就业,一举多得。

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外一角。人民网 刘沛然摄

2018年9月,投资800余万元,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正式对外开放。2021年,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旅游教育培训收入增长“节节高”。

“现在干得舒坦!”在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上班的村民说,之前在县城打工,离家远,收入也不稳定,现在收入在稳步提升,而且就在家附近,比之前好了太多。

而这里“敢为人先 实干善成”的人们却没有止步不前。“不够,还是太单一。”小高陵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海头脑清醒,他说目前教育基地还面临着讲解不够深入,不够有感染力的问题;在旅游方面也存在同质化,缺乏体验感的短板;在产业发展上有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低的缺陷。“下一步,我们还是要把这些短板都补上,把小高陵的牌子做大做强。”

站在小高陵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望着远处的群山,绿意葱茏,红旗迎风招展,劲头正盛。

(责编:杨启红、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