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青海,突破“四項技術”升級能源發展

——青海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系列綜述之四

羋 嶠
2021年11月26日09:07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國際領先的850兆瓦水光互補光伏電站。資料圖片

  冬季的青海,白雪皚皚,天高雲淡,群山巍峨。

  沿著昆侖山脈向東,一排排風力發電機組,綿延開來,遠處的牦牛點點洒落……這是青海資源能源與生態發展的和諧畫卷。

  生態美、能源綠、鄉風純……今天的青海將能源產業與生態環境、百姓生產生活相結合,在“能源轉型”的風口下,探尋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然而,這一切離不開創新發展,離不開技術支撐。青海通過突破“四項技術”為能源技術和裝備制造升級創造了條件,為能源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創造了機會,也為全國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按下了“快進鍵”。

  技術一:突破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有著規劃佔地609平方公裡的生態光伏園,它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雖然這裡被譽為是太陽能資源的“聚寶盆”,但是一個個光伏面板也有無法避免的“缺陷”。“間歇性、波動性和隨機性較大是客觀存在的問題。”黃河公司光伏維檢公司共和產業園項目部副經理吳世鵬介紹說。

  為此,國家電力投資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研發了水光互補協調運行控制系統,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85萬千瓦光伏電站作為“虛擬水電機組”,接入龍羊峽水電站,通過水輪機組的快速調節,將原本光伏間歇、波動、隨機的、功率不穩定的鋸齒型光伏電源,調整為均衡、優質、安全,更加友好的平滑穩定電源。至此,輸送線路年利用小時由原來的4621小時提高到5019小時,提高了22.4%,並解決了光伏發電的安全並網問題。

  據業內專家論証,該項技術填補了國內大規模水光互補關鍵技術的空白,推動了國際大規模水光互補技術的發展,為后續聯合開展大規模水、光、風黃河流域聯合協調控制技術及智能調度系統應用奠定了基礎。

  今天,青海不僅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更打造了水光互補的“樣本”。“龍羊峽水光互補項目的研究與實踐証明,水光互補技術對水電站調節庫容的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調節庫容的水電站均可配置。相應容量的光伏電站與之互補調節,水光互補技術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黃河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謝小平介紹說。

  技術二:開創塔式光熱發電技術

  冬日,身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市郊,寬廣的戈壁灘上分布著一片片銀光閃閃的“反光鏡”,遠遠望去猶如夏日海洋上的波光點點。

  不要小看這“反光鏡”,他們可是戈壁灘中的“綠洲”。因為它們所處的這個超級工程正是我國首個大型光熱示范電站——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示范項目。這裡的年發電量可達兩億千瓦時,與同等規模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准煤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等氣體排放14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280公頃。

  “光熱發電站佔地2.46平方公裡,相當於360多個標准足球場的面積,採用了槽式導熱油集熱技術路線,由太陽島、熱傳及蒸汽發生系統、儲熱島、發電島四大部分組成。同時,電站全部採用槽式導熱油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實現24小時連續穩定發電,填補了我國大規模槽式光熱發電技術的空白。”中廣核新能源德令哈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高勇介紹說。

  不僅如此,這裡還是一座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裡程碑。作為國內首個光熱發電項目,為后來者在設備生產制造、運行維護等方面提供經驗,為更安全、經濟地建設大規模光熱電站,發展清潔能源奠定了基礎。

  技術三:打造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証基地

  近年來,隨著我國能源革命不斷縱向延伸,光伏電站的開發速度邁上了新台階,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相關技術研究與之相較落后。

  據國家電投光伏產業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龐秀嵐介紹:“對於快速發展的新型設備和材料,都是採用實驗室分析評估,缺乏戶外實証測試分析手段和方法。同時,太陽能光伏電站關鍵設備在線運行檢測、測量所需的儀器、方法、精度等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對於已建成大型並網光伏發電系統的實際運行性能評估方法、測量設備精度、設備布置方案等均不成熟,數據對比分析、實際運行性能評估方法單一,無法對已建成光伏電站進行有效評估。”

  為此,面對光伏行業發展的技術問題及光伏產業發展的需要,黃河公司經過反復調研論証,最終在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光伏發電園區建成了全球品種最全、方案最多、樣本分析最權威的光伏發電戶外檢測實証平台——百兆瓦太陽能發電實証基地,讓148種光伏主流技術及產品同台對比,總裝機143兆瓦。

  “實証基地為全球光伏行業設計、施工、設備制造、研發、規范編制、投資效益分析等提供實測數據,為最終實現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提供技術支撐。”黃河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謝小平說。

  技術四:打造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項目

  今天的青海“風光無限”,在源源不斷生產清潔能源之時,青海也在為全國光伏產業做著裝備支撐。

  5月30日,黃河公司“青海產”中國首條量產規模IBC電池及組件生產平均效率突破24%,單片電池功率提高約10%,組件功率從390瓦提升到425瓦。

  至此,“青海產”高效光伏電池和組件領域達到國內最高水平,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而這項技術來自黃河公司,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量產P型PERC、N型TOPCon和N型IBC三種高效電池的公司。

  據太陽能電力分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董鵬介紹:“IBC電池是可量產的高效晶體硅電池技術方向之一,素有光伏‘轉換效率之王’的贊譽。黃河公司通過研究,目前IBC電池量產轉換效率達到24.02,不僅降低了系統度電成本,相比國外IBC電池產品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優勢,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目前,涵蓋行業主流組件產品、掌握先進封裝技術的黃河公司,正代表青海通過科技創新促進我國光伏產業蓬勃發展。

(責編:陳晶、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青海快節奏推進新能源項目建設 為“雙碳”目標助力
  初冬時節,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塔拉灘上,遠望,數以萬計的光伏板縱橫排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風光”無限﹔近處,抓緊施工的機器轟鳴聲、富有節奏的打樁聲和現場工作人員的吶喊聲此起彼伏…… 11月15日,位於青海省海南州總投資近415億元、裝機容量達640萬千瓦的9個新能源項目全面鋪開,標志著青海向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的目標又邁出一大步。 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青海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擘畫的新藍圖,更是青海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探索符合青海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新實踐。…
最新《青海省消防條例》已於11月起實施
  人民網西寧11月24日電 (楊啟紅)11月24日,本網從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最新修訂的《青海省消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於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據介紹,《條例》結合青海省消防責任落實實際,明確了政府、部門、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村(居)委會,尤其是政府主要負責人、消防工作分管負責人和其他分管負責人的消防安全職責,健全了消防安全責任體系﹔立足青海省農牧業和宗教大省特點,緊盯基礎設施建設、消防宣傳培訓、火災隱患治理等重點,明確農村和宗教寺院火災防控要求,將火災防控經驗做法上升為法規﹔針對消防隊伍建設保障現狀,明確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專職消防隊、志願消防隊建設要求和消防救援人員優撫優待政策,強化了消防救援隊伍應急救援“國家隊”“主力軍”作用﹔結合電動車火災事故多發頻發特點,將違規停放電動車及違規充電行為規定為禁止性行為,明確警告或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行政處罰罰則,對電動車消防違法違規行為形成了有力震懾。…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