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正在工作中。青海日報記者 王菲菲攝
4月18日,我們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出發,去探尋通向高原“翡翠”的最“孤獨”鐵路。下了國道后,又輾轉走過了一條在常用導航上搜索不到的戈壁小路,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北霍布遜站”。
錫北鐵路連接青藏鐵路上的錫鐵山站與北霍布遜鹽湖,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項目之一,總投資11.774億元,位於格爾木市,於2012年開工建設,2014年建成,2015年1月進行竣工驗收,是青海省首條自主運營的地方鐵路,隸屬於青海地方鐵路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主要運輸察爾汗鹽湖中的北霍布遜鹽池產出的工業用鹽。錫北鐵路全長54公裡,設計時速80公裡,初期設計年運量1100萬噸,遠期年運量1700萬噸。目前,承擔德令哈工業園區、飲馬峽工業園區燒鹼生產企業工業用鹽的運輸工作。
六年間,在這條鐵路帶來的成績背后,是由中鐵十六局集團鐵運工程有限公司錫北鐵路運營指揮部46人的運營團隊在默默付出,他們主要負責機務、車務、工務、電務、檢修五大專業的業務服務。他們從天南海北聚集在此,扎根在遼闊孤寂的戈壁灘上,日復一日地維護運營著這條“孤獨”的鐵路。
非凡的堅守——戈壁見初心,齊心達使命
如果“孤獨”有距離,那麼在他們的心裡——那就是“家的距離”。
2015年7月,錫北鐵路運營指揮部指揮長吳波從老家河北來到了這裡,一行七人的隊伍是中鐵十六局在高原上組建的第一支運營隊伍。回憶起往昔,吳波說:“車越往裡開,周邊的景色越荒涼,手機沒了信號,大家的心裡也越沒底,到達指揮部的第一晚,大家基本都有了高原反應,但都咬著牙打掃了宿舍,安裝了家具,最后就地湊合煮了一鍋方便面吃了。”
白天,吳波帶著大家檢查所有的設備,保養機車、道岔……晚上,和大家聚在一起學習,為鐵路正式運營做好安全工作和理論知識儲備,閑暇之余大家坐著去錫鐵山鎮打水的車,下載幾部電影在筆記本裡,回來的時候湊在一起看。就這樣,七個人在這裡待了大半年,直到2015年12月18日,45節拉載著3600噸工業鹽的火車正式在此通車,那一天的站台上彩旗飄飄,人聲鼎沸,這是吳波他們來到這裡后最激動和開心的一天。
今年是吳波在這裡的第六年,回家的次數卻屈指可數。雖然,在他們這裡所有的節假日都沒有了“概念”,但為了照顧大家的情況,吳波總是讓大家先休假,自己能不休就不休,每次都是趁著公司開會的時候順便回一趟家,回到家裡也是坐立不安,腦海裡縈繞的都是這邊的事情。
由於每天火車的進出站時間不是固定的,夜間也會出現各種突發狀況,所以大家都需要保持隨時待命的狀態,“由於機車運行監控裝置未啟用,而且運行線路建造在鹽鹼地上,經常有路基下沉現象,給安全行車帶來了極大困難,我們隨時都會去處理這些突發情況,保障鐵路暢通。”吳波說,“隻要夜裡聽到火車的鳴笛聲,他總會第一時間起來站在窗前看著火車安全的進出,才能放心。”
每當說起自己的家時,這個高大嚴肅的中年男人,脫去了堅硬的外殼,眼角隱忍著淚水,嘴裡喃喃地說:“我虧欠她們太多了,可這是我的工作,我不能考慮的太多,家庭和工作無法兩全其美,我是一名黨員,我就要做好帶頭作用,在這裡外部環境是孤獨的,但是我們內部團結永不孤獨。”
默默的堅守——初心喚擔當,使命催人進
如果“孤獨”有形狀,那麼在他們的心裡——那就是“兩條平行線”。
辛永波是錫北鐵路運營指揮部的副指揮長,也是唯一一名退伍老兵。他個子不高,臉上帶著“高原紅”,2017年他來到了這裡,雖然負責指揮領導工作,但他總是沖在機車檢修工作的第一線,是同事眼中的“拼命三郎”。
“我以前是火車司機,比較在行機務這塊的工作,我很熱愛這份工作,可能是由於父輩的影響,鐵道兵時期的鐵道兵精神一直是我們這一代最崇拜的,來到了這裡后,我們依舊可以看到鐵道兵精神的‘影子’,大家在自己的崗位上吃苦耐勞,以苦為樂,我們早已將這裡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辛永波笑著說道。
33歲的張利華是一名經驗豐富的火車司機,他每天都要來回行駛在錫北鐵路上。那條冰涼的鋼軌在他眼裡猶如兩條“孤獨的平行線”,他需要高度集中自己的精神,才能確保行駛中的安全性。在這個崗位上,張利華恨不得自己有三顆心臟六隻手,既要徹底瞭望前方線路不間斷,又要隨時注意檢查各項儀表是否正常,在戈壁灘上的行駛是對他意志力的考驗。用他的話說,這裡一年四季都一個樣,要耐得住寂寞,相比於外地的火車高溫作業,這裡刺眼的紫外線才是最可怕的,我的臉上和胳膊上經常被晒傷,每次都可以揭下來一層皮。
同樣需要在高溫環境中作業的馮仁江負責這裡所有的檢修工作,電器、制動、柴油機、輔助和走行是他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方面,這份工作既需要他的細心,也需要他不斷地學習積累。“去年我們一共零碎修了368次,在高原對我們的體力要求更高,尤其冬天裡遇到大風天,風一吹手就裂皮了,不過能夠堅守在此,將我的所學教給徒弟們,我覺得已經很值得了。”馮仁江說道。
最美的堅守——使命映初心,筑夢新戈壁
如果“孤獨”有顏色,那麼在他們的眼裡,那就是——“藍、黃、白”。
清澈、明淨的藍天,灰黃、寂靜的戈壁,潔白、豐富的鹽資源,構成了這裡的主色調。40歲的陶麗麗是這裡屈指可數的女職工之一,為了追隨丈夫的步伐,她毅然來到了這裡,她主要負責行車室內的指揮工作和全集北站的值班工作。
經過歲月洗禮的她顯得更加沉穩干練,坐在總控台前的她始終挺直著腰板,腦袋裡飛速旋轉著各項需要記錄和溝通的信息,她說:“我最感到愧疚和自豪的就是我的兒子,我們常年在外,他很小就開始獨立,也很理解我們的工作,剛來這裡時,因為每周要輪流去全集北站值班,工作和吃喝都是自己一個人,一開始一個人睡在那裡是挺害怕的,但也慢慢克服了,每天望著遼闊的戈壁,心情反而變得很平靜。”陶麗麗的丈夫高煒是安質部的副部長,兩人雖都到此工作,但依舊相隔著幾十公裡,一周也隻能見一次,但陶麗麗心裡卻很滿足。
像他們這樣的“夫妻職工”在這裡一共有四對,還有“父子職工”和“兄弟職工”。29歲的何明是錫北鐵路北霍布遜站站長,他的妻子胡玲惠是這裡的油庫管理員,他們是這裡最年輕的夫妻,但何明已經在這裡待了六年了,從青澀到成熟,何明正是在這片戈壁荒灘中成長起來的。高飛航的父親、表哥和堂弟都是在他的號召下來此工作的,腼腆的他隻向我們說了一句:“人員緊缺,全家出動。”
指揮長吳波說:“單位是出於對大家特殊情況的考慮,盡量滿足大家的需求,這樣也能調動大家工作的積極性,尤其在這裡,無論是夫妻還是兄弟,我們其實早就把彼此當成自己的親人了。”
3000米高的海拔,一條鐵路線,兩個小站,就是他們全部的工作。這裡方圓50公裡不見人煙,像一座孤島被一望無際白茫茫的鹽鹼地包圍著,他們在漆黑的夜裡、荒涼的野外、在刺骨的寒風裡默默地堅守。為了強大鐵運,他們遠離家鄉,放棄了與親人的相守,保障著列車的安全運行,把住了一道道質量關,實現安全生產1468天,運量突破200多萬噸的好成績。雖然每天面對的是孤零零的小站,泛著寒光的鋼軌、還有寂寥的星斗,但他們冬抗嚴寒,夏戰酷暑,任勞任怨,無怨無悔,這就是最寶貴的鐵運精神。
中介機構發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詳細】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