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馬鈴薯種子卸到三輪車上送到村民家中。青海日報記者 李慶玲 殷之皓攝
“現在送來剛剛好,這個時節正是點洋芋的時候!”
“就這個紅洋芋好,產量高得很,今年我要多種幾畝!”
……
4月21日一大早,海東市樂都區中嶺鄉甘溝腦村村民就聚集在村委會院子裡,你一言我一句議論著農事。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村民為何不去田間忙碌卻聚在一起閑聊?原來是村黨支部書記王承德通知大家,今天幫扶單位青海日報社將送來5噸馬鈴薯良種,讓大家等在這裡,分配種子。
中嶺鄉位於樂都區下北山北部,是典型的淺腦山地區,土壤十分適合種植馬鈴薯,被譽為“馬鈴薯之鄉”。曾因種植的馬鈴薯品種退化,村民種植馬鈴薯的收益越來越低。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幫扶單位青海日報社聯系到了青海省農林科學院,省農林科學院向中嶺鄉四個貧困村無償捐贈改良后的“青薯9號”種薯,給村民帶來了致富的新希望。
“青薯9號”因其外皮呈紅色,被稱為“紅洋芋”。“種植‘青薯9號’畝產能達到3000多公斤,個頭大、形狀好、口感脆。從2018年起到今年,我們幾個村已經收到了80多噸優質的‘青薯9號’種子,這是一份實實在在的春耕禮物,也是我們的致富‘薯’光,送到大家心坎上了!”王承德說。
上午11時左右,村民領到了心心念念的“紅洋芋”種子。家近的,直接扛回去﹔家遠的,用摩托車馱回去﹔還有的村民開著手扶拖拉機,將相鄰幾家的種子直接拉到田間地頭。“走,我們家地裡正在點洋芋,我領你們去看看!”村民李英蓮笑聲爽朗,向我們發出了邀請,於是我們跟著她去看了看村民是如何點洋芋的。
從去李英蓮家田地的山路上向下望去,山野間遍布著大小不一的田地,平坦的梯田覆蓋著地膜,是准備種植馬鈴薯的﹔陡一些的坡地已經種上了小麥等作物,新翻的泥土散發著希望。
李英蓮介紹說,最好的種子就應該種在最好的地裡,村民一般把紅洋芋種在梯田裡,地膜早早就覆好了,現在隻需要用挖孔機在地膜上挖個洞,把種子放進去埋好土就行。4月中旬種下去,國慶節前后就可以收獲了。一株洋芋秧能結四五個,去年她家種了0.13公頃的紅洋芋,收購時賣了4000多元。
段玉國是甘溝腦村的馬鈴薯種植大戶,今年他准備將承包的2公頃土地都種上馬鈴薯。“2018年,我種紅洋芋掙了將近5萬塊錢﹔去年因為部分原因我少種了一些,今年我一定要多種,紅洋芋產量這麼好,這是我們致富的‘金’洋芋呀!”段玉國說。
“對於靠土地吃飯的農民來說,種植高產優質的馬鈴薯讓村民受益很多。”青海日報社干部、甘溝腦村第一書記陳永杰說:“現在雖然中嶺鄉的馬鈴薯已經遠銷雲南、貴州等地,但還是存在銷售渠道狹窄、銷售量上不去等問題,脫貧不脫政策,下一步我們打算發展電商,開拓銷售渠道和市場。”
除了馬鈴薯良種,當天青海日報社還攜手青海農牧生產資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給村民送來了價值3萬元的地磅和1噸新型肥料。“我們送來的是聚谷可力微生物菌劑,它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達到肥料減量、作物增產的效果。從2019年起,我們公司已連續三年向甘溝腦等幾個村子送去了專門針對馬鈴薯的新型有機肥和農藥等農需用品。今年我們捐的地磅,希望能在馬鈴薯收購時方便村民使用。”青海農牧生產資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馬登鈞說。
在中嶺鄉,很多人家靠種植“青薯9號”脫貧,從“脫貧馬鈴薯”再到“致富馬鈴薯”,在接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希望以“青薯9號”為代表的馬鈴薯良種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大效益,助力大家過上更幸福的日子。
中介機構發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詳細】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