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耀在中國柴達木的新能源之光

——“走進園區看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之四

馬振東

2021年04月22日08:47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中控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青海日報記者 馬振東攝

初春的德令哈,經過一場春雨的沖刷,天空重現往日的碧藍。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向大地,距離市區17公裡外的德令哈太陽能光熱產業園區內,浙江中控德令哈50MW光熱電站也開始亮起來了,兩個耀眼的光源匯聚著陽光,將看不見的綠色電力輸送給千家萬戶。

逶迤東去的祁連山腳下,一場以光熱發電為核心的新能源革命正在火熱興起……

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區沿著315國道一路向西,散亂的砂石與叢生的駱駝刺曾經是這片荒漠中唯一的景致。如今,道路兩側的定日鏡場,在碧藍天空的映襯下宛如一片靜謐的海洋。當數萬面定日鏡隨著太陽運行的軌跡追蹤熱量,將太陽的熱能匯聚到吸熱塔中,由熱能到電能就這樣完成了不可思議的轉換……憑借天時地利人和,這片擁有成熟產業鏈的“光熱高地”正以嶄新面貌走向世界。

依靠得天獨厚的“陽光地帶”,豎起令人矚目的耀眼“燈塔”

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的原理並不復雜,就是通過多台跟蹤太陽運動的定日鏡,將太陽輻射反射到置於高塔上的吸熱器,加熱傳導介質,進而產生蒸汽利用汽輪機發電機組產生電力。與太陽能光伏發電相比,太陽能光熱避免了硅晶光電轉換工藝,節省了能源消耗,降低了發電成本,而且真正做到零排放。

與大型光伏電站相同,光熱發電項目同樣需要充足的光照和土地。由於可以儲存熱能,光熱發電的優勢又是其他太陽能發電形式不可比擬的。

發展光熱產業,陽光與土地一個都不能少。在德令哈,這些自然條件完全具備。

“德令哈地處青藏高原,具有巨大的自然優勢。德令哈土地面積廣闊,全市適合太陽能開發的土地達5000平方千米以上,且土地征用成本低,環境容量大。”隨行的德令哈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作人員向我們解釋道。

除了廣闊的土地資源,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德令哈市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時間為3500小時以上,年均太陽總輻射量為7000兆焦/平方米,是全國第二高值區,名副其實的“陽光地帶”, 具有日光透過率高、日照時間長、雲層遮蔽率低的顯著特點,太陽能開發利用價值高。且在相同面積和容量條件下,光熱發電比相鄰地區可多發15%∼25%的電量。

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讓德令哈有了發展光熱產業的先天條件。

巨大的資源優勢,形成了一股強勁的產業發展向心力。德令哈,這座在我國的能源版圖中並不顯眼的小城,成為了全國光熱產業大步發展的高地。

早在2011年,當國內太陽能光熱發電市場整體處於觀望期時,德令哈就誕生了我國首座光熱電站——中控德令哈10MW光熱電站,並於2013年成為我國首座並網光熱電站。

如今,身處有400多個標准足球場大小的浙江中控德令哈光熱電站現場,在2萬多面定日鏡的照射下,距地面90多米高的吸熱器熠熠生輝。放眼望去,強光不免讓人閉上雙眼:太亮了。所以,即便在10多公裡外,德令哈市區也能看到這座白日裡的“燈塔”。

用心用情高栽“梧桐”,打造中國西部“光熱之都”

“從我們進駐德令哈開始,當地政府便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項目現場,浙江中控總裁徐能侃侃而談,身后的萬面定日鏡熠熠生輝。

“一開始從公司注冊、可研、環評、安評,到前期手續代辦,從水電路氣接通,到后期的運行服務,當地政府給我們開辟了綠色通道,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讓企業可以安心在這裡扎根。”徐能說。

而為了吸引更多企業走進海西、走進德令哈。近年來,海西州德令哈市政府相繼出台了多項扶持政策。

“十三五”期間,海西州先后推出《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實施辦法》等多項扶持政策,對域內從事新能源產品生產和服務的企業、科研院所、咨詢中介服務等進行扶持。

3月25日,當2021年海西州第一批項目集中開復工,人們驚喜地發現,中控德令哈135MW光熱發電項目赫然在列,建成后這將是中國裝機規模最大、儲能規模最大的光熱電站。

光熱電站投資巨大,基本高於2萬元/千瓦,有的甚至高於4萬元/千瓦,但這絲毫不影響企業真金白銀地“砸”進去。

這當中除了勇氣,更需要有對光熱執著的信念。

“海西光熱發展潛力巨大,我們一期10MW光熱發電項目、二期50MW光熱發電項目都取得了成功,當地政府的支持也是我們上馬三期項目的信心所在。”據徐能介紹,總投資31.26億元人民幣的135MW光熱發電項目計劃於2022年9月30日前正式並網發電,屆時,預計每年可產生清潔能源4.35億千瓦時,年節約標准煤約13.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6.5萬噸。

從2021年海西州集中開復工的項目中,我們似乎能看出些什麼。“根據我們的規劃,‘十四五’期間德令哈要打造新能源發電和電力輸出兩大基地,今年計劃新增200萬千瓦清潔能源項目,我們熱衷的希望新能源企業到德令哈投資。”海西州副州長欒風江一語道出海西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打造德令哈“光熱之都”城市名片的野心。

科學延伸產業鏈,做大做強光熱產業

身處德令哈光熱園區不難發現,這裡或許暫不構成同類技術的強烈比拼,但絕對籠罩著技術創新的氛圍。除了浙江中控的塔式電站技術,槽式電站技術也有所進展。比如距離浙江中控塔式電站不遠,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發電項目也已建成並網。

該項目投資18億元,2018年10月10日項目建成投運的消息登上《新聞聯播》,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被《中國電力報》評為“2018十大中國年度電力工程”。

在光熱項目紛紛落地,整個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格局之后,海西已找准未來的發展方向。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海西將著眼“碳中和”目標,力爭清潔能源新增裝機規模3000萬千瓦以上,這當中光熱項目將佔據新能源新增裝機的“半壁江山”。光熱產業將在未來真正成為推動海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

除了電站項目,與光熱產業相關的上下游項目也已經開始在德令哈太陽能光熱產業園區落地生根。

青海愛能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高效復合熔鹽、儲熱新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儲能新技術研發的企業。在該公司的生產車間,副總裁徐慧芬告訴記者,公司年產100萬噸熔鹽第一期30萬噸建設項目10萬噸生產線已然投產,雖然后期項目還在建設當中,但他們的產品已經是“不愁嫁的姑娘”了。

“海西州已經取得光熱電站批文的電站裝機有970兆瓦,共12個項目,熔鹽需求將達180萬噸。愛能森的熔鹽基地選擇了德令哈,就是看中了產業鏈的重大意義,隨著光熱發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對在這裡的發展前景是有信心的。”徐慧芬說。

眼下,德令哈太陽能光熱產業園區已經基本構建起集技術試驗、裝備制造、發電站為一體的新能源全產業鏈格局。隨著日晶光電太陽能晶體硅電池組件、愛能森一期30萬噸儲熱熔鹽、博昱光伏逆變器、華匯新能源非標件設備等一系列新能源裝備制造項目的入駐,德令哈正在成為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光熱產業集聚區。

昔日海子筆下“雨水中一座荒涼的城”,在追風逐日中搖身成為光與熱的筑夢者,在產業轉型升級大潮中,海西正踏浪而來……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