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畫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

倪曉穎

2021年04月20日10:36  來源:青海日報
 

市域治理讓西寧市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西寧市委宣傳部供圖

市民中心的建成投用讓西寧市民感受到“一站式”政務服務的便捷。 青海日報記者 倪曉穎攝

愛老食堂讓老年人感受到幸福。 青海日報記者 黃靈燕攝

勝利路派出所民警到轄區居民家中幫忙解決困難。 青海日報記者 倪曉穎攝

2020年初,西寧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根據實際印發實施方案,明確要通過三年努力,全力畫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全面完成試點目標任務。全市上下齊心協力,按照實施方案明確的任務書、路線圖和時間表,開啟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征程。從簡政放權到優化法治營商環境,從地方立法到建立決策制度體系,從普法依法治理到多元化解社會矛盾……如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已在西寧市初具雛形,社會治理和平安西寧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市域社會治理,是關乎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障民生、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系統工程,其核心追求——幸福和平安!

為了這份期盼和追求,近年來,西寧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持“人民至上”的本質與初心,堅持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相結合,全面加強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建設、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重大社會風險防范和基層基礎工作,經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實踐和打造,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2020年初,西寧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根據實際印發實施方案,明確要通過三年努力,全力畫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圓,全面完成試點目標任務。

八大任務攻堅推進,畫有“厚度”的同心圓

西寧市城市運行管理指揮中心,由指揮大廳、12345話務大廳和應急值班中心組成,是西寧城市管理“最強大腦”。進入指揮大廳,一個80多平方米的電子大屏立刻映入眼帘,交通、教育、醫療、危化品等數據一目了然,屏幕前25家市直部門和各縣區工作人員在席位上忙碌著……

“指揮中心集城市管理、應急指揮、民生服務和輔助決策功能於一體。如果發生突發事件,這裡將成為指揮部,通過全方位了解事發情況,遠程調度救援專家、隊伍、物資,根據相關應急預案,高質高效完成處理突發任務。”城市運行管理指揮中心負責人杜震說。

城市運行管理指揮中心是西寧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的典型。為推進共治,該市明確了包括創新完善“協同共治”的平安建設體系、“五治融合”的城鄉治理體系、“多維預警”的維護國家安全體系、“打防並舉”的治安防控體系、“綜合防控”的網絡安全體系、“多元聯動”的矛盾風險化解體系、“專常兼備”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和“普惠共享”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內的八項重點任務,並且建立了相應的保障機制。

走進勝利路轄區,隨處可見一些色彩豐富的“警民聯系牌”,聯系牌上有序排列著18個“三維碼”。群眾通過掃碼可以實時實現預約辦事、線索舉報、政策咨詢、危難求助、防范建議,也可以實時查詢辦事指南和便民公告。“警民聯系牌”和“碼上辦”一經推出,受到了轄區群眾一致好評,一時間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新網紅”,實現了服務群眾“最后一米”的目標。

“市域社會治理試點工作,沒有成功模式可以借鑒,唯有結合實際、先試先行、創新推進。為此,我們在全市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西寧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吳哲說。

目前,西寧市深度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強化智慧法院、智慧檢務、智慧公安、智慧司法行政等政法智能化建設,進一步發揮城市運行管理指揮中心、“雪亮工程”、三級綜治中心、“12345”民生服務熱線、公共法律服務網等各類信息平台作用,實現第一時間了解響應群眾需求、發現處置矛盾隱患、感知上報社會風險、提供便捷優質服務,為市域社會治理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推行社會治安分級評價機制,西寧市重點選取刑事、治安、兩搶一盜、詐騙案件發案情況等4項客觀指標和市民滿意率這一主要指標,以派出所為單位,按照綠色良好、藍色安全、黃色關注、紅色警告、黑色嚴重5個等級對轄區治安狀況進行綜合分析、研判、評比、評價,形成“確定等級、措施跟進、落實反饋”的警務工作鏈,通過繪制轄區治安“活地圖”,既能為黨委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又能使群眾直觀掌握轄區治安狀況,增強防范意識。公安機關強化治安分級評價結果運用率,促使民警從被動工作向主動防范轉變,努力實現“警力跟著警情走”的工作目標,探索形成了具有西寧特色、公安特征、時代內涵的“楓橋經驗”西寧樣本。

堅持基層黨建引領,畫有“深度”的同心圓

4月18日,走進西寧市城中區新華街1號院,地面整潔,綠意盎然,環境優美。曲徑通幽處,社區居民正坐在“平語廉廊”敘家常,給人以舒心、和諧、愜意之感。

“以前我們的小區環境特別不好,沒有物業,安全隱患也多,跟現在的環境沒法比。”小區居民劉大媽說。說起變化,年過花甲的王寧老人喜笑顏開:“不僅如此,現在很多事在家門口就能辦,有了問題就向物業反映,解決的可快了,大伙都覺得特別幸福,這不我們戴上紅袖標,自發參與維護小區文明。”

禮讓街街道辦事處創新的“紅色物業”,構建起了“物業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公司+樓院居民群眾”四方聯動的社會治理模式,搭建起小區內部矛盾化解、困難互幫、利益協調、共促共建的平台,切實解決了群眾身邊的“小事”,有效破解老舊樓院物業管理難題。

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是西寧市持之以恆的做法。在此基礎上,西寧以黨建引領凝聚起各方力量,形成了推進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夏都樞紐”黨建聯盟就是其中的典型。

“夏都樞紐”黨建聯盟是城東區火車站街道在西寧火車站區域打造的治理模式,打破以前火車站區域各單位“各自為戰”的壁壘,整合轄區11個單位33個黨支部,形成黨建“大聯盟”格局,通過在黨建聯盟中探索開展“契約化”共建、建立“聯盟資源庫”、打造商圈“黨員夜校”、建立“聯勤聯動”機制、實施“1+X”聯盟服務體系,解決了社會治安、環境衛生等方面問題。

“聯盟匯聚起了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破解了火車站周邊社會治安管控難題。”城東公安分局火車站廣場派出所所長葉戰軍說,從過去日接警幾十起,到去年全年不到十起治安案件,就是很好的實証。

民生為本提升服務,畫有“溫度”的同心圓

“中午吃的有牛肉、土豆、油菜、豆腐,我和老伴一起吃的,每人才10塊錢,我倆沒吃完,打包回去晚上吃。”西寧市城西區通海路街道光華路社區李桂玲老人說,她對社區“愛老幸福食堂”的可口飯菜贊不絕口,“年齡大了,做飯不方便,這裡吃得好,還便宜。”

為破解養老服務“一飯難求”問題,西寧市在城區實施“愛老幸福食堂”“個十百千”工程,為老人打造15分鐘助餐送餐配餐服務圈。“愛老幸福食堂中央廚房”到愛老幸福食堂、幸福餐桌,“幸福”成為了西寧人生活的代名詞。

共享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的落腳點。西寧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互聯網+政務服務”,不斷提升市域公共服務水平,讓群眾生活更溫馨、更貼心、更和諧。

前不久,51歲的祁女士因身體不適被家人送到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二人民醫院診治,不一會兒,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電生理科醫生打電話至大通縣第二人民醫院,並通過遠程上傳的心電圖分析出馬女士患有急性心梗,需要更好的救治。當日中午,馬女士被送到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這是西寧市醫聯體改革的一個縮影。目前,該市醫聯體將縣、區分別納入城鄉縱向和城市橫向衛生健康服務網格化片區,統籌城市和縣域醫療技術、公共衛生服務、資源設備等健康資源,打破條塊限制,將服務片區內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健康教育職責關口前移、重心下移、醫防互補,構建防、治、康、教協同管理的醫防融合新機制,切實增強臨床實踐和疾病防控能力,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刑事治安案件下降、矛盾糾紛就地化解、群眾辦事更加便捷、基層基礎更加堅實……如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效果,正在西寧市逐步顯現,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西寧,蹄疾步穩、邁向未來。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