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手機成為新農具 直播成為新農活

鐘 倩 董 潔 田得乾

2021年04月01日09:33  來源:青海日報
 

特產展銷廳。青海日報記者 黃靈燕攝

電商直播,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青海日報記者 王偉才 李娜攝

今日農村電商平台。 資料圖片

工人在電商物流車間包裝商品。 青海日報記者 王穎攝

  2020年,對農村電商而言,是一個既充滿危機又機遇頻現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諸多難題,卻也讓生鮮電商成為更多人的現實選擇,抗疫助農又進一步帶火了農產品直播,為農村電商開啟又一片新天地。

  在短視頻與直播平台,田園牧歌式的記錄頗受歡迎﹔在大城市的商超市場,原生態的產品供不應求,農特產品“觸網”,讓綠水青山加速成為金山銀山。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手機正在成為新農具,直播正在成為新農活,農牧民的生產生活因互聯網和電商加速改變。

  一根網線、一塊屏幕、一部手機,打通農產品“出山路”,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新農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加強縣域鄉鎮商貿設施和物流站點建設,推動快遞下鄉進村、出村入城,讓更多農牧民都能享受到新業態帶來的各種便利,不再為買和賣發愁。

  淘寶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年入淘創業者同比增幅排名中,西部省份在前10名中佔據9席,且增速全部超過200%,青海位列第四。近幾年,農村電商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從生鮮食品到特色工藝,“青字號”品牌出青出海,乘著互聯網的東風飛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為廣闊鄉村架設了重要的交易平台,給越來越多的農牧民提供了致富的渠道。

  青海省行政村已全部實現光纖網絡通達和4G網絡覆蓋,全省綜合物流園區和鄉鎮物流園區實現零的突破,優質農產品出村進城成為可能

  接單、打包、物流,這是一件農產品通過網絡出售的必要流程。在這個過程中,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勢在必行。

  2015年,青海省全面啟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作,打通電商“最后一公裡”,一張遍布全省的電商網絡正在形成,網絡觸角正在延伸到千村萬戶。

  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青海省持續推進電信普遍服務,全省行政村已全部實現光纖網絡通達和4G網絡覆蓋。全省移動通信基站達5.6萬個,光端口總數超過400萬個,光纖端口在固定互聯網接入端口中佔比達97%。100M用戶佔比達到97.5%,全國排名第二位。5G基站達到3146個,比上年末新增2522個,5G套餐用戶數97.92萬戶,比上年末新增96.38萬戶。

  加快農村物流倉儲體系建設——青海省基本實現了全省綜合物流園區和鄉鎮物流園區零的突破。青海省交通運輸廳引導和支持主樞紐及地方貨運物流園區建設項目10個。目前,格爾木昆侖物流園區、貴南縣農村物流中心等項目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多巴(雙寨)多式聯運國際物流園、海東循化縣清真產業園區物流集散中心項目正在按計劃有序推進。

  村民在田間地頭的現場吆喝,基層干部上直播間帶貨秒殺、快遞限時送達,這一切因為基礎設施的完善成為可能。果洛的“藏雪茶”、精美的“青繡”、循化的“辣椒醬”……曾經千裡之外的高原大地變得觸手可及。在海東市,2020年通過深化消費扶貧,壯大電商企業,大力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全年電商銷售額3.96億元,海東市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項目實現全覆蓋,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6個,鄉(鎮)電商服務站93個,社區電商服務站8個,村級電商服務點794個,電商服務覆蓋634個脫貧村,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建成。

  近年來,青海省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牽引,著力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目前,全省共建成36個國家標准的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村落的三級物流支撐體系初步建成。全省41個縣(市、區)相繼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作。以網絡為媒,以基礎設施為載體,青海農特產品得以邁向更大的市場。

  豐富專業人才,助力鄉村振興,強健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軟肋”

  冬天的青海,大雪飛揚、銀裝素裹。走進青海祁連黃蘑菇銷售直播間,熱鬧的銷售場面讓人深受感染。“我是應屆畢業生,經過培訓,在家鄉通過網絡賣土特產黃蘑菇,有了收入還能陪在父母身邊。”今年大學畢業的韓曉玲在直播間隙說。

  韓曉玲不是唯一一個,為盡快幫助黃蘑菇企業打開銷售渠道、擴大銷售規模,祁連縣協調對本地待就業的大學生進行崗前培訓,傳授各種銷售技巧,在快手、火山小視頻、抖音等網絡平台推廣銷售黃蘑菇。截至2020年12月,當地幫扶6家黃蘑菇銷售企業銷售黃蘑菇4000余公斤,累計創收240萬元,為30余名大學生創造了就業崗位的同時,也為祁連黃蘑菇銷售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

  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人才是關鍵。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匱乏、電子商務應用平台普及缺乏智力支撐等問題,是青海省發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的“軟肋”。

  近年來,這樣的情況正在悄悄發生改變。無數像韓曉玲一樣的大學生留在了家鄉,農村外出打拼的“能人”、村裡發展好的“致富帶頭人”,主動請纓到村上工作。阿牛哥張學榮就是其中之一。

  阿牛哥畢業於武漢大學,家鄉的人都以為這名大學生要在大城市享福了,誰知道他畢業后在大城市工作了幾年,竟然回到家鄉養起了牛。2017年,阿牛哥辭去了原本還不錯的工作,回到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2018年,阿牛哥注冊了公司,入駐民和電商扶貧產業園,並探索出“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2019年,阿牛哥的公司加入“無錫消費扶貧計劃”這個項目,有了固定客戶。2020年,公司又有新進展,與紹興融媒體集團合作,更多人知道了民和的農產品。

  從大學生韓曉玲到“歸雁”阿牛哥,越來越多的“城歸族”返鄉創業,他們有想法、有能力,為鄉村帶去了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激活了鄉村的一池春水。

  近年來,青海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與省內外政府部門、高校、商協會、培訓機構合作,組織各類電子商務專題培訓,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培育符合青海省電商發展的專業人才,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電商進農村項目,累計為農牧區開展電商培訓9萬多人次。與此同時,加強投資軟環境建設,優化服務質量和辦事效能,吸引著更多返鄉創業者。“筑巢留雁”、“歸雁領航”,青海鄉村煥發出日益豐沛的生機。

  系統發力,消除痛點,多地農特產品線上熱銷,讓全產業鏈逐步暢通

  2020年11月10日,京東發布“雙十一”期間農產品銷售大數據。數據顯示,2020年11月1日至6日,平台上農產品的成交額同比增長83%,多地農特產品線上熱銷。在生產端大踏步邁進的同時,在消費端居民消費升級,對原產地優質農產品有著更大需求。

  根據京東發布的《2020線上農產品消費趨勢報告》,青海農產品在電商上的銷售量大幅上升,2019年成交額比2017年增長4.2倍,漲幅位居全國第三,青海農特產品迎來廣闊市場。

  要滿足持續擴大的市場,需要有質量保証的、規模化的產品生產。有產無量、有品不優、體驗不美、持續不久,一直是青海農特產品外銷的痛點。如今,這樣的痛點正在被一步步消除。

  朝陽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圍繞產品生產、包裝設計、運營推廣、物流配送、質量追溯、售后服務等電商化全流程服務,不斷開展跨界探索、整合相關資源。

  天貓新國貨“青海匯”頻道作為阿裡巴巴集團天貓新國貨在中西部地區開啟的第一家專屬頻道讓青海綠色有機土特產品、農畜產品、文創產品,免費入駐專屬頻道,助力特色產品走出青海。

  青海農林牧商品交易中心通過鑒真溯源技術及“愛查必查”雲平台保障所有上線的農林牧商品,其旗下西部優選交易中心入駐商家總數達1600余家,規模企業約300家,各類商品數量1.12萬件,元旦期間銷售額達到103.5萬元。

  不僅如此,“青海過日子網”“大美易購網”“青海穩當生活”等電商平台也為傳統企業開展電商業務、開拓線上銷售渠道奠定了良好基礎,推動青海省電子商務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不再需要單打獨斗,不再是孤軍奮戰,從源頭的生產到中間的分級分選、貯藏加工、包裝設計再到終端的市場營銷、快遞物流、數據分析等漫長的農村電商全產業鏈條正在逐步暢通,農村電商生態體系進一步演化和完善。淘寶方面介紹,2016年至今,青海皇冠及以上淘寶店鋪的數量增長了135%﹔青海年銷售額超過100萬的商家數量增長了76%。青海“土生土長”的新品牌不斷嶄露頭角,迎來發展新機遇。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