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高質量發展潮涌拍岸

——奮力推進“一優兩高”調研報告之十六

劉法營 張洪旭

2021年03月28日09:24  來源:青海日報
 

  

鹽湖工業以穩定鉀肥產能為國家“糧食安全”聚力賦能。青海日報記者 張洪旭 劉法營 攝

  高空俯瞰,於一塊高大陸自東而西,掠過青海湖的環湖地帶,不久便扑入瀚海戈壁連綿的柴達木盆地。一片蒼茫中,寶石藍的察爾汗鹽湖鑲嵌其間,大自然在塑造這裡嚴酷外形的同時,也賦予了柴達木豐饒的資源。

  將視角之鏡提升搖遠,正是憑借鹽湖豐厚的資源優勢,幾代鹽湖人不甘人后的“接力”追趕,今天的青海鹽湖鉀肥生產已擴容到500萬噸規模服務50年,我國鉀肥產業也由曾經完全依賴進口,達到自給率50%以上,形成世界鉀肥貿易價格窪地。“共和國鉀肥長子”崛起高原,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提供了強力支撐。

  高質量發展潮涌拍岸,面對在數百公裡鹽湖鋪陳開來的新時代“考卷”,青海鹽湖工業“而今邁步從頭越”,奮力追逐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潮汐。

  不負囑托,

  高質量催綻“鹽樹”繁花

  “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區內相關產業流程、技術、工藝創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鹽湖時的深情囑托,至今回響在鹽湖人的耳畔,激蕩在鹽湖人的心間。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結合青海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總書記對青海鹽湖工業發展的殷殷牽挂、拳拳之情,更讓鹽湖人倍感振奮和鼓舞,對實現鹽湖工業高質量發展更具信心和勇毅。

  仲春三月,察爾汗鹽湖一派澄澈。採鹽船緩緩游弋。現代化生產車間裡,分層梯級鉀肥生產自動化流水線分布其中,從輸入液態鹵水到變為粉狀如雪的鉀肥,順著傳輸帶源源外運,鉀資源完成最初“蝶變”。

  “這裡就是鹽湖產業鏈的初端,通過鹽湖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產業鏈不斷向更加廣闊的領域延伸,為產業發展拓展出了更大空間。”車間負責人如是說。

  近幾年間,青海鹽湖工業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改革創新推動“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鹽湖產業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從增速奔向提質釋放出空前活力效應。

  瞄准“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這一宏偉目標,規劃實施10萬噸鋰、100萬噸鎂、500萬噸級熔鹽、1000萬噸鉀重頭項目,努力向建設世界級鎂產業基地、中國鋰新能源材料基地、中國最大鉀產業基地,新能源+新材料融合發展的光鎂循環經濟園區和生態循環經濟區邁進。

  打破長期形成的單一鉀肥生產模式,對鹽湖資源中豐富的共生資源千淘萬濾、綜合利用,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相繼投資600多億元實施鹽湖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基本形成鉀鹽、鎂鹽、鋰鹽、鈉鹽、氯鹼為主體的五大主導產業。結伴而來的“與光伏光熱風電新能源融合發展、與天然氣、煤炭化工耦合發展”的循環經濟模式已見雛形。

  創新驅動,

  產業發展“鎖定”世界前沿

  “走過60余年崢嶸歲月的青海鹽湖工業,奠定了雄厚的產業發展基礎。伴隨新一輪產業革命風潮的到來,作為一個大型傳統產業,必須推動傳統產業向現代化產業轉型邁進,才能跟上新發展理念的步伐,實現產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青海匯信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石軍,對鹽湖工業循環經濟發展必須注入創新驅動感慨良多。

  正是依托創新驅動的活力資源,鹽湖產業演繹了一滴鹵水流轉生成的產業故事,固體鉀礦的浸泡式溶解轉化技術當是其中“代表作”之一。此項技術實施后,鹽湖產業形成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綠色生態循環利用模式,在此前可資開採2.4億噸液相鉀基礎上,增加了3億噸轉化后固體鉀礦,總體可開採規模達到5.4億噸,產能由100萬噸服務30年發展到500萬噸服務50年,等同於再造了一個察爾汗鹽湖。支撐企業原鹵產量的80%來自溶解轉化技術,並實現鉀資源回收率接近100%。與此同時,自主研發的光鹵石水採船、浮箱式泵站、原鹵井採技術、冷結晶正浮選、尾鹽熱溶結晶等顛覆性技術,不但補齊了鉀肥生產過程中綠色制造的不足,且在國內外同行業佔據領先地位。

  創新驅動,在產業發展中生發“奇效”。

  早前,鹵水僅用以提鉀。隨著技術創新,鹵水通過太陽能分級蒸發,第一級析出氯化鈉,用於制取鹼化工系列產品﹔第二級形成含鉀光鹵石,用於生產鉀系列產品﹔第三級蒸發形成水氯鎂石,成為金屬鎂、鎂阻燃劑和鎂建材的主要原料﹔第四級蒸發出碳酸鋰和鋰電池材料的生產原料。而最后形成的尾鹵,通過固體鉀礦溶解轉化工藝又回到鹽田。而每一個循環利用的過程,都有創新驅動的元素融匯其中,每一個創新驅動搭建的階梯,都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筑起了路徑。

  創新驅動,化“腐朽”為神奇,鎂產業的崛起堪為例証。

  緣起於“生態鎂鋰鉀園區”的金屬鎂廠,位於鹽湖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從廠區外圍的管道輸入來自鉀肥生產“吞吐”后的廢液,經過金屬鎂廠溶拌、脫水、電解、鑄造等諸多工藝工序流程的“細嚼慢咽”,新能源產業的重要材料金屬鎂,便在這裡誕生出來。

  “從生產氯化鉀的廢液中提取加工成金屬鎂,整個系統生產設備也因使用天然氣和日光電能,壓縮了生產成本,減輕了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實現了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統一。”金屬鎂廠廠長劉樹華說,過去生產鉀肥排出的老鹵廢液中含有大量氯化鎂,形成堪稱“鎂害”的廢液湖,不但危及生態環境,而且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金屬鎂項目實施后,以世界先進技術,從老鹵中提取鎂資源,變“鎂害”為“鎂寶”,生產出以鹽湖尾礦為原料的優質金屬鎂錠,填補了國內鎂工業空白,未來此項目將形成年產100萬噸金屬鎂產業規模,並籍此打造世界鎂工業基地。

  轉型提質,

  邁向世界級產業基地

  從地方經濟上升到國家層面,進而融入到國家產業戰略“棋局”,這種情勢倒逼青海鹽湖工業,必須在高科技支撐下實現轉型提質,方能使產業發展駛入高質量發展的良性軌道。

  鹽湖工業旗下的藍科鋰業股份有限公司依托鹽湖資源優勢,找准國家產業戰略的契合點,實現鹽湖資源從傳統提鉀走向延伸提鋰,資源循環利用的深化,為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推開了又一扇“窗口”。

  據藍科鋰業公司技術人員介紹,歷經多年攻關,企業年產1萬噸碳酸鋰項目,所採用的“超高鎂鋰比鹽湖鹵水吸附——膜分離耦合提鋰技術”,其成果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開創了世界領先的綠色工藝,使鹽湖鹵水氫氧化鋰、金屬鋰新產品在鹽湖工業較快實現產業化、這一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不但大幅提升國內鹽湖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率,且被國家列入優先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為“十四五”期間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綠色鋰產業基地夯實了根基。

  當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智能制造和數字經濟便成為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彎道超車”的首選。

  2019年10月2日,青海鹽湖元通鉀肥有限公司將互聯網基因植入到鉀肥制造行業中。此日零時,元通公司浮選A系列開啟無人值守、無人操作的“黑燈工廠”測試,僅數小時就打通了全部工藝。一個個系統正常運行,一組組數據實時跳動,當“黑燈工廠”的第一袋產品按時下線,這意味著鹽湖工業由此開啟了“數字經濟”的新發展裡程。

  “十四五”的大幕已然拉開,聚焦“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青海鹽湖工業圍繞構建以鉀資源開發為龍頭,鎂、鋰、鈉、硼等資源梯級開發和綜合利用的循環鹽湖化工產業體系,推動鹽湖資源綜合利用上升為國家戰略,打造具有國家影響力的主導產業和無機鹽化產業基地。“戰陣”已經擺開。

  ——鉀鈉資源優勢“壓陣”。持續提升鉀資源精深加工能力,開發高端鉀肥,實現產業鏈由鉀肥向鉀鹽精細化工方向延伸。擴大鈉鹽資源產業化利用,力推鈉鹽向高端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構建新型氯酸鹽產業基地﹔

  ——鎂資源開發精銳“出戰”。強化上、中、下游產業對接耦合,著力破解鎂鹽新產品制造關鍵技術難題,擴大金屬鎂、高純氯化鎂等基礎性產品產能,完善鎂系列產業鏈,托起全國重要的鎂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崛起﹔

  ——鋰資源高效“突進”。提升鋰鹽生產工藝水平,突破低成本電池級鋰鹽生產技術,發展金屬鋰、高純氧化鋰、氫氧化鋰等產業,為下游鋰電池、鋰合金等產業開道,讓鋰鹽生產基地有“鋰”獨步﹔

  ——硼資源開發“聚力賦能”。結合硼在超硬材料、晶須材料等領域應用需求,拓展下游精細化學產品生產,有序推進鋰和硼同位素等項目……

  新發展航程潮平岸闊,青海鹽湖工業正蓄勢揚帆,向著“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的彼岸奮力進發。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