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河從化隆穿城而過,這是一座綠色從黃河岸邊走來的城市。樊永濤 攝
藏羚羊在可可西裡地區活動。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普氏原羚在青海湖環湖地區活動。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越來越多的鳥類棲息在海西可魯克湖-托素湖自然保護區。本報記者 李慶玲 攝
干旱、寒冷是青藏高原留給人們的普遍印象。但科學研究表明,地處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正出現變暖變濕的新趨勢。
變暖意味著氣溫升高,變濕則意味著降水增加。近年來,住在高原上的青海人真切地感受到青海的環境和氣候正在悄然發生著一些變化:
夏季的西寧南北山更綠了,下雨時節像極了煙雨朦朧的江南﹔湛藍的青海湖越來越大了,千畝油菜花環湖開放像一幅幅水彩畫﹔牧場上的牧草更豐美了,三江源頭美不勝收的千湖美景再現﹔昔日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星星點點的綠慢慢成片成片生長……
21世紀后青海呈升溫趨勢,各地進入多雨期
在格爾木工作的崔濤家住西寧,長期往返兩地,十年間,他明顯感覺到這一路的風景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路邊都是光禿禿的,沒有一點綠意,現在隨著小氣候的變化,路邊的綠色正逐年增加,一路上還能遇上幾場小雨,這在以前是很少見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智青鬆多鎮的牧民才仁,看著自己栽種的樹苗一個個都發芽了,不禁感慨這幾年的氣候還真是給力。才仁說:“這幾年久治雨水特別多,栽種的樹苗人工澆水次數明顯減少了,但樹苗的成活率卻比往年高了。”
干旱少雨的柴達木盆地和海拔3600多米的三江源地區降水增多,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氣候變化,這些變化也一一被青海省氣象局氣候中心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從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氣溫2.2℃,總體呈升高趨勢,升溫率每十年增加0.38℃。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增溫幅度較大,與196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2001年至2019年年平均氣溫升高1.3℃。各地呈一致的升溫趨勢,青海西北部升溫幅度較大,青海東南部升溫幅度相對較小。
從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降水量為372.2毫米,呈增加趨勢,增幅為每十年9.2毫米,在2018年達到近60年降水量最多值,為484.2毫米。從年際變化來看,20世紀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年平均降水量波動幅度較大,90年代降水量偏少,為少雨期,進入21世紀為多雨期。從空間分布上看,柴達木盆地東部、三江源大部分地區及祁連山區年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其中烏蘭降水量增幅最大,每十年增加26.4毫米。
“根據目前記錄的氣象要素分析來看,氣溫升高和降水增多都是我省氣候發生變化的一個‘信號’,這是我省氣候變濕變暖的一個新趨勢。”青海省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李紅梅說。
“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全球正在經歷以氣溫升高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過程。青藏高原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表現出了更高的升溫率,其升溫率約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兩倍。青海是青藏高原其他省區當中升溫率最高的,其中柴達木盆地升溫尤為明顯,升溫變率每十年增加0.49℃。”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正研級高工、青海省生態氣象中心主任周秉榮介紹。
西寧降雨量過去僅為平均1天1毫米,到2020年一天城區最大降水達77.5毫米
在生態系統中,氣候變化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第三極”,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降水和氣溫作為影響高原地區自然生態系統最活躍、最直接的氣候因子,對生態環境具有顯著影響。
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從有氣象要素記錄開始,科學家就對高原氣候變化展開了大量研究。
“中國對氣象要素進行大范圍觀測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目前觀測時間還比較短,隻能看到氣象要素的一些變化,但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整體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我省年平均降水量增多、年平均氣溫增加是對全球氣候變暖的一種響應。”青海省氣象台副台長、首席預報專家、高級工程師王振海說。
身處青藏高原的青海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之一,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響應也更明顯。如在三江源地區,從1961年到2018年,三江源地區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34℃,升溫幅度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2020年8月29日,西寧市遭遇歷史上少見的強降水天氣,根據西寧市氣象局監測,截至29日13時,西寧市城區最大降水出現在城北區,達到77.5毫米。“歷史氣象資料顯示西寧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65毫米,平均1天1毫米,但這天相當於一天下了77天的雨。降水增多、降水強度大且平均、出現降水極端事件等,這些都是氣候變化敏感區對全球變暖的響應表現。”王振海說。
“氣溫的升高、降水時空分布的不均導致極端氣候事件增加的概率大大提高,青海地區暴雨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增多,今后我省暴雨、干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概率可能會增加。”周秉榮說。
氣候變化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機遇和挑戰
青海,是三江之源,被譽為“中華水塔”。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氣候及生態環境變化如同一把“雙刃劍”,對青海、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都十分深遠。
去年10月,我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林場山區海拔3900米處拍攝到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雪豹的活動影像。今年1月14日,央視《新聞聯播》欄目報道了我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托素湖出現幾千隻赤嘴潛鴨棲息越冬的壯觀場面。專家表明,這些跡象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佐証,也體現了青海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據了解,2019年末,全省自然保護區有11個,面積達21.78萬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7.3%,比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濕地面積814.36萬公頃,居全國首位。2017年全省綠色發展指數居全國第14位,較2016年排名前移11位。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逐年提高,由2015年的80.9%提高到2019年的96.1%。
近年來,青海牢牢把握“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這一省情定位,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全省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生態氣象服務中心遙感監測室氣象工程師祝存兄介紹,自2009年以來,我省三江源地區大於50平方公裡的湖泊群面積呈增加趨勢,柴達木盆地湖泊面積呈現波動增加趨勢,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高原咸水湖的青海湖也在不斷擴大水體面積。
據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遙感監測顯示,2020年9月下旬,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588.81平方公裡,較去年同期增大59.51平方公裡,較2001年至2019年同期平均增大232.92平方公裡,其水體面積為2001年遙感監測以來的最大。
近年來,隨著青藏高原降水不斷增加和氣溫持續上升,我省區域氣候條件有所改善,氣候舒適度有所提升,水資源量總量有所增加,徑流量和湖泊面積會有所增大,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會向好發展,一些脆弱敏感區域的生態退化趨勢也會有所遏制,農作物適宜種植面積會有所擴展,農業氣候資源會有所優化,氣候分布格局有可能會發生某些小幅調整。
同時,高原氣候變暖變濕也給我省社會經濟發展各領域帶來了新挑戰。隨著青藏高原暖濕化趨勢的持續,氣候極端化會加劇,各類氣象災害會普遍增加,天氣氣候的無常性和突發性會更顯著﹔降水將更加集中,會出現旱澇災害並發和並增的局面,也容易出現旱澇急轉﹔氣候變暖還會使某些作物的種植適應性變差,部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有所下降﹔高山地區冰川和積雪融化加快,造成固體水資源銳減。
“目前我省生態環境在多方共同作用下生態趨好,我們應抓住國家政策,利用當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一些有利條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推動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邁上新台階。同時,我們應加強氣候觀測系統建設,加強具有高原特色的冬季雪災、春季干旱、汛期洪澇等專題氣候趨勢的監測預測工作,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准確性,大力提升極端氣候災害的監測能力和水平。加強基礎性研究,通過對生態系統機理機制變化觀測來預測未來生態會向什麼方向發展。”周秉榮說。
中介機構發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詳細】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