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由青海民族大學牽頭,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食品工業協會共同協作起草制定的《食品安全地方標准蕨麻(干制品)》。該標准自2021年4月30日起正式實施。標准的發布實施,將為廣泛分布於青藏高原的蕨麻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及有效延伸產業鏈提供法定依據和技術保障。
蕨麻是鵝絨委陵菜的變種,屬薔薇科委陵菜屬,食用部分為其膨大的塊根。因富含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氨基酸、維生素、礦質元素、皂苷、多糖等營養和活性成分,口感香甜,被青海人稱之為“人參果”“延壽果”,當作饋贈禮品和招待賓客的餐桌珍品。
青海民族大學青藏高原蕨麻研究中心是一個專門研究蕨麻的科研機構。中心負責人李軍喬教授從1998年開始,自主設置課題進行野生蕨麻的人工馴化栽培及品種選育工作,對蕨麻的營養成分、活性成分、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以及致病菌等進行了多方面研究,獲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完成了野生蕨麻的人工馴化,形成了規模化、標准化的人工栽培技術,審定通過了“青海蕨麻1號”“青海蕨麻2號”和“青海蕨麻3號”3個地方品種,編制發布了“蕨麻”國家標准和7個蕨麻地方標准,出版了《中國蕨麻》《青藏高原蕨麻》兩部學術專著。為蕨麻食品安全地方標准的編制奠定了堅實基礎。
蕨麻喜高海拔、冷涼,生長於一般農作物難於生長的淺山和腦山地區,人工栽培方式為半野生種植,栽培技術簡單,易學易操作。據介紹,從2014年到2020年,蕨麻人工種植從青海省延伸到甘肅省、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目前累計種植面積達1萬公頃。蕨麻每公頃產量為3000到4500公斤,按2000公頃計算,每年人工栽培總產量約為600萬到900萬公斤,市場每公斤蕨麻(鮮)價格為50到120元,按每公斤80元計算,每年直接經濟效益為4.8億元到7.2億元。
“人工種植面積每年以50%的增幅增加,已經成為青藏高原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李軍喬說,蕨麻的人工種植,大大緩解了人們對野生蕨麻採挖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同時調整了高寒地區種植業結構,解決了就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已經成為青海省特色新興生態產業,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累積幫助了100余萬戶農牧民脫貧致富。
中介機構發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詳細】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