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城,讓“兩彈一星”精神熠熠生輝

尹耀增

2021年03月17日10:06  來源:青海日報
 

原子城紀念館。

聆聽老一輩創業者們的光榮歲月。青海日報記者 丁玉梅 攝

  二十世紀中葉,新中國的科技工作者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協同支持下,在青海高原神秘的金銀灘上創造了一段極不尋常的輝煌歷史。

  時隔半個世紀,金銀灘上有了一個更響亮的名字——原子城。

  作為原子城歷史的集中濃縮——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以豐富的史料展現了原子城那段不平凡的歲月,以特有的內涵傳承著偉大的“兩彈一星”精神,以真實的記錄體現出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深刻傳遞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

  十幾年來,全國各地360余萬各族群眾慕名到館接受教育,紀念館已成為全國重點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色文化展示基地、黨史黨性教育基地。

  再現歷史 面向未來

  全力打造紅色教育精神高地

  2009年5月26日,青海原子城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開館儀式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舉行。

  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所全面、系統介紹中國核工業創建和發展歷程的專題紀念館,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為再現原子城昔日崢嶸歲月,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而批准建設的。

  紀念館的開館,讓人很快想起新中國那震驚世界的聲聲驚雷,想起那挺起中華民族脊梁激動人心的時刻,想起永載共和國史冊的日子: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原子彈與導彈結合試驗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開館當日,最激動的要數那些曾在221基地奉獻青春年華的人們,他們懷揣一顆敬畏的心,重新踏上這片功勛卓著的地方,眼含著熱淚深深回憶著那過去的歲月,他們對基地的那份感情,用任何語言形容都蒼白無力。

  “我又回到了夢寐以求的故鄉。”參觀團中,時年42歲的孫富剛出生在金銀灘,父母是原二二一廠的職工。“一路上我的心情很不平靜,這是‘兩彈’誕生的地方,也是我的故鄉,父輩們在這裡干出了讓世界矚目的成績,我們要繼承他們的志願,為建設偉大祖國貢獻力量。”

  紀念館總佔地面積12.2公頃,是一座園林式紀念館,主體建筑面積9615平方米,外觀呈平面方形,東西兩側為半掩體護坡,再現了原子城當年的神秘氣息,看著眼前庄嚴厚重,氣勢恢宏的建筑,參觀的人群都陷入了沉思。

  雖然現在紀念館正在閉館,實施基本陳列改陳布展項目,但是我們通過採訪和查閱相關資料視頻等,亦能發現其以前的展陳布置。

  紀念館內設歷史抉擇、艱苦創業、勇攀高峰、東方巨響、共和國不會忘記五大主題展廳,展示的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研制的偉大歷程,是自1958年后我國16次核試驗的歷史縮影,是“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的集中體現。

  大到退役的東風二甲導彈彈體、第一顆機載原子彈和氫彈模型,小到第一顆原子彈、氫彈試爆成功后《人民日報》出版的號外、喜報原件以及破損的出入証……每一件圖片和實物,都是那樣震撼人心。

  發揮優勢 創新方法

  深刻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紀念館作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責任主體,我們不斷挖掘展陳內涵、豐富展陳內容、創新展陳形式,突出重點,創新工作,不斷拓展社會教育職能。”青海原子城紀念館館長馬清芳說。

  以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為核心,以打造精神高地為目標,紀念館策劃開展了一系列大型活動。

  先后兩次邀請原二炮政治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和中央黨校、中國人民大學、“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等20多家科研院所、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組織召開了“兩彈一星”精神理論研討會、精神報告會。

  2009年以來,組織人員先后走訪2位兩彈元勛、6位兩院院士,60余位曾參與核研制、核試驗的老干部專家及職工子女,深入挖掘基地創建創業時期的感人事跡,征集到大量實物和歷史文獻。

  ……

  紀念館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綜合歷年來相關領導和專家對展陳內容、展陳形式提出的意見多次進行修正、完善。

  實施了投資140萬元的科技創新展示與科普教育應用項目,應用高端數字制作技術、現代通訊技術、物聯網智能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創新技術,建成“科技走廊”,優化了展陳內容﹔實施了上海市投資200萬元的援建項目,應用多通道投影、疊加弧幕投影技術,建成了極富視覺沖擊力和心靈震撼力的原221基地全景模擬沙盤。

  實施了投資240萬元的展陳擴能改造項目,應用現代聲光電技術、復原模擬場景和大型浮雕等手段,設計制作了反映“兩彈”故事的浮雕14幅,燈光投影設備進行了10多次大幅度陳改,增加了牧民搬遷、科學家辦公室、氫彈研制過程等展陳內容,極大地豐富和提升了教育內涵,增強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2009年以來,紀念館按照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的要求,深入挖掘“兩彈一星”精神內涵,將挖掘展陳內涵、豐富展陳內容作為工作核心,認真做好重要實物、史料的征集、保護和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共征集實物1000余件,文字資料、書籍等180余份。

  紀念館裡有這樣幾組照片真實再現了建廠初期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當時不論職位高低,都在艱苦的環境中用木箱子辦公,喝融化的雪水。廣大建設者和干部職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海拔3100多米的高原蓋廠房、修鐵路,建起了草原干打壘、地下窩棚和半地下宿舍。

  “紀念館開館以來,深入發掘和研究原子城的紅色文化,以史為本,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斷拓展社會教育功能,慕名到原子城及紀念館參觀游覽、接受教育的公眾累計達360萬人次,年均30萬人次,25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300余名省部級領導干部先后到原子城視察或專程到紀念館參觀。”馬清芳介紹。

  主動作為 靈活多變

  廣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隨著對外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原子城的社會知名度也逐步提高,紀念館逐步實現了“主動聯系邀請參觀接受教育”到“慕名參觀接受教育應接不暇”的轉變,這得益於紀念館堅持採取主動作為,轉變形式,堅持陣地教育與陣地外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方式。

  充分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等重要時間節點,針對不同的受教對象,選擇主題鮮明的教育內容,在館內外開展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活動。

  2012年10月,紀念館成立了海北州歷史上第一支“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前往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累計宣講350余場,近33萬干部群眾、大專院校師生、軍隊官兵聆聽了報告,贏得廣泛贊譽和積極評價。

  宣講團每次宣講,形式都會有所創新,翔實的解說加上視頻,結合大量珍貴的照片,力爭更好地還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場景。

  近幾年,宣講團成員還充當起了演員,以快板、小品、小話劇、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講方式,向大家真情演繹“兩彈”元勛們的故事,每次都會感動台下不少觀眾。

  2009年,張海花成為第一批選拔出來的6名講解員之一,11年來她與紀念館共成長、共青春。

  如今,她已經成為紀念館規劃保護部的主任。“每一次講解我的內心都會涌出無限的感動,通過我的講述,讓更多人了解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是我最自豪的事。他們的精神也在不斷激勵著我向前進。”

  每一次宣講都有著新的感動,講得多了就像是在講自己親人的故事。講得多了連張海花快7歲的兒子,都能說出好幾位“兩彈”元勛的名字。

  宣講團以“傳承紅色基因、鑄就精神高地”為使命,攜著滿身滿心的赤子情懷,從草原深處出發,帶著鑄就新青海精神高地的庄嚴使命,從高原腹地走向全國。所到之處無不掀起學習“兩彈一星”宏偉歷史,弘揚“兩彈一星”偉大精神的熱潮,讓聆聽者熱血沸騰、心情激揚。

  為了能更生動形象地傳遞“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分偉大的事業、永恆的精神,共和國之戀,開拓創新、勇攀高峰,共和國不會忘記,民族脊梁五個篇章。

  2018年,“兩彈一星”精神宣講團被中宣部評為“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宣講報告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干部網絡學院好課程”。

  原子彈的蘑菇雲雖然已經散去,但那些鼓舞人心的話語、熱血沸騰的事跡和所孕育的“兩彈一星”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