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閑時節“充電”忙

潘 玲

2021年03月04日09:58  來源:青海日報
 

田間課堂。湟中宣傳部供圖

理論教學現場。青海日報記者 潘 玲 攝

秋收冬藏,在春天來臨之前,大地歸於沉靜,為新一年的再啟程積蓄勃發的力量。

土地上的勞作雖然暫時告一段落,可青海省廣大農牧民並沒有進入休息時間。農閑時節,他們開始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勞作”——在課堂上、在田間地頭,接受培訓,開拓眼界,給自己“充電”,提升自己的技能。

“舉辦這樣的培訓班很實用,也非常有必要。學到了知識,開闊了眼界,能夠促增收幫致富。”接受完高素質農牧民培育相關培訓之后,廣大農牧民有著共同的心聲。

從2020年11月到2021年春節前后,青海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積極組織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去冬今春農閑時節,開展高素質農牧民培訓工作。培訓以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滿足農牧民知識技能需求為核心,以提升培訓質量效能為關鍵。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訓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專業種養加能手、產業扶貧帶頭人及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等12721人,完成計劃任務的85%,預計各項目縣培育工作課堂教學及信息系統錄入工作於3月底前全面完成。

內容“實” 形式“活”

農牧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培訓?

青海省農業農村廳從優化培育模式著手,突出實用性、針對性,本著需要什麼就培訓什麼的原則,開展菜單式培訓,提升教育培訓質量。

“對於農牧區來說,產業興旺非常重要,所以對於農牧民進行培訓,首先是圍繞產業需求來開展的。我們的培訓內容緊貼十大特色產業,重點開展牦牛、青稞等主要農畜產品生產以及促進農牧民增收的特色產業發展等培訓。”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具體實施中,青海省各級農牧部門以促進農牧產業興旺為目標任務,結合農牧民實際和產業需求,結合農牧業科技三級平台技術服務,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實現課堂教學與田間地頭實踐性教學緊密結合,全過程跟蹤培養。

“這趟去了甘肅蘭州、武威、張掖,在他們的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電子商務平台、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園、牧場進行實地觀摩學習,收獲不小!”參加完西寧市高素質農牧民培育培訓班的總寨鎮泉爾灣村村民汪佔偉表示。

今年1月,西寧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120名來自全市18-55周歲、初中以上學歷、具有農業行業專業知識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員參加了高素質農牧民培育培訓班,以理論講解和實地考察為主,學習了農村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及案例分析、現代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規模化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電商、綠色發展等課程。

“此次重點安排在現場教學,就是想以生動的事例為指引,切實提升培訓質量,培養出愛農村、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牧民。”西寧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王淑英告訴記者。

青海省實行省、州、縣分工協作,分層次分類型培訓的格局,省農廣校主抓全省師資力量培訓,省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省級提升培訓試點工作,州(市)級重點組織實施農業經理人、青年農牧場主等示范培訓,大通、湟中等5縣區開展中職教育試點示范,其余縣(市、區)按產業類型組建培訓班,統籌開展經營管理型、專業生產型和技能服務型農牧民培訓,推進產業扶貧帶頭人、專業種養加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培訓計劃。

同時,結合實際強化培訓課程的模塊化設計,推動名師名課名教材促培訓。將全省大中專院校有意願參與農民培訓的教師納入全省師資庫,各地按實際需求從師資庫中聘請適合的教師承擔相應培訓任務。充分發揮當地專業技術人員、“土專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的作用和優勢,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現身說法,提高培訓效果。還結合部、省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建設重點任務,聘請省內專家學者編制6門精品課程,下發各地用於培訓課堂教學使用,受到廣大基層教師的歡迎。

“近年,青海省各地圍繞促進農牧產業興旺為目標任務,堅持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實現由單純的課堂教學向田間地頭的實踐性教學轉變,結合農牧民培訓實際和產業需求,結合農牧業科技三級平台技術服務,結合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深入推進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工作人員說。

手段“新” 成效“顯”

針對高素質農牧民培育,我省推出的培訓內容“實”,並在形式上動腦筋,通過理論課程和田間課堂的配合開展,受到好評。在培訓方法上,也積極創新信息化手段,為農牧民教育培訓提供服務。

積極應用全國農業科教雲平台和雲上智農App,連續3年聘請專家對全省信息員進行系統培訓,通過理論講座和實際操作,各項目縣都有一名掌握信息系統錄入的固定信息員開展工作,為全面開展信息系統錄入及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礎。

同時,結合青海省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和農牧業科技平台建設項目,298名省級平台專家和5591名基層農技推廣技術人員,通過微信、QQ、中國農技推廣App等方式,全程做好農牧業生產線上線下指導服務。

景陽鎮小寺村位於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南部,屬半淺山半腦山地區,海拔2500余米。李國超是村裡的中藏藥材種植大戶,在種植過程中,他經常會遇到病虫害等問題。每當遇到問題,他便通過電話、微信等和市上的農技推廣人員進行聯系,尋求解決辦法,“通過電話、微信和專家們聯系溝通很方便快捷,每次遇到問題,他們都會第一時間幫我出主意,現在我對農業技術的了解也比以前多了,明白了科學種田的重要性。”

青海省還建立了“互聯網+”高原特色智慧農牧業大數據平台,實現了信息公開共享共讀,讓廣大農牧民搭上信息化快車。並通過12316“三農”服務熱線,開展線上線下農牧業信息服務,農牧民群眾直接通過微信平台查詢農牧業信息,通過熱線向專家進行在線咨詢。而專家團成員也會積極深入現場了解情況,進行診斷,及時解決農牧民生產實際問題。

內容“實”、形式“活”、手段“新”,青海省高素質農牧民培育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明顯成效。

2月1日,為期45天的羌韻繡藝技能培訓班在湟源縣大華鎮巴漢村圓滿結束。培訓期間,老師為學員們講授丹噶爾皮繡、盤繡、堆繡、河湟刺繡的方法,還帶學員們到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參觀學習,在交流中切磋技藝,開闊了自己的眼界。

繡娘賀玉秀表示:“45天的培訓,老師們教會我們很多,鞋墊繡、皮繡都學會了。之前我們外出務工太遠,有很多麻煩,現在不用出遠門,呆在家裡也能賺到錢咯!”

在去冬今春的“充電”之旅中,來自湟中區攔隆口鎮民族村的參訓學員黃金英、黃金蘭也表示,通過不斷的培訓,現在思路寬了、路子寬了、想法有了,自家成立的專業合作社規模也發展得越來越大。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