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對外貿易:新機遇下找准發展“新姿態”

譚 梅

2021年03月02日09:32  來源:青海日報
 

由青海發往中東國家的蠶豆罐頭制品。

正在建設中的西寧綜合保稅區。

發往國外的青藏大青鹽。

青海特產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出口走向國外。青海省商務廳供圖

  身處中國內陸地區的青海省,既不沿海又不沿邊,如何才能真正實現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近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借力“一帶一路”,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逐步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激發對外貿易活力,是青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的重要支撐。

  2019年12月20日國務院同意我省西寧市設立綜保區。西寧綜合保稅區的建設,無疑又為我們打開了一扇與外界無縫對接的“門”。為青海做大進出口貿易,找准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姿態”提供了新的機遇。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基於國內外形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貫穿整個“十四五”規劃乃至更長時期,對於我省經濟發展將產生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綜合保稅區的建成投運將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當前,隨著我省曹家堡保稅物流中心建成運營,以及西寧綜合保稅區和西寧、海東跨境電商綜試區的建設,結束了我省沒有高層次海關特殊監管區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的歷史,也對實現本地商流、人流、財流的匯聚有著積極作用,同時還將助力於跨境電商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更為產業的轉型升級、經濟提檔增速注入新活力。

  機遇擺在面前,誰搶先抓住機遇,誰就佔領了發展的先機。

  從“零突破”到“新引擎”

  跨境的遠不止是商品

  “首單的主要商品是日用消費品和化妝品。這些商品存放在我們的保稅倉庫,消費者在跨境電商平台下單購買后,可以迅速地從保稅倉庫通關,第一時間拿到商品,給青海消費者帶來了極大便利。”

  2020年10月29日,我省(海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功開通了首單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第三方平台經營者自境外購買商品業務。據西寧海關綜合業務二處副處長馬雪峰介紹,對於企業來說,保稅政策可以暫緩交稅,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迅速從跨境電商企業手中得到購買的商品,不僅省時,成本也低了很多,電商企業和消費者實現“雙贏”。

  從跨境出發,我省各族民眾“購全球”價格更加優惠,選擇的方式更加靈活,品類也變得更加豐富了。

  近年來,我省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作為“四種經濟形態”之一,一體化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項目建設,海東市、西寧市相繼獲批國家第四批和第五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助力我省企業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可持續的循環健康發展,立足國內大循環的同時,努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我們設立的跨境電商基地,陸續引進了寧波、深圳等地企業,青海豪雅、青海班惠、卡明商貿等跨境電商企業陸續落地。”西寧市商務局局長解蘇南說,2020年12月20日,西寧市商務局協助青海班惠公司在深圳前灣港區開展“清單核放、匯總申報”,開通西寧市跨境電商“9610”首單業務,完成24萬單出口貨物驗放通關,出口額約197萬美元,為西寧市企業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提供了新經驗。

  解蘇南表示,大力發展跨境電商業務,不僅是未來綜保區建設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許多外貿企業轉型升級的一次重要機遇。“未來,西寧市外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不斷開拓國際市場‘走出去’,滿足西寧消費者跨境網購需求,助力西寧開放型經濟發展。”

  2021年,西寧市將加快推進西寧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引進知名跨境電商平台,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跨境電商產業鏈,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型升級,將跨境電商打造成為新時代西寧外貿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而跨境電商發展也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端的變革,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璽曾表示,青海要依托“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和商貿物流樞紐定位,推進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國內外物流節點以西寧和海東為樞紐進行高效銜接,開展面向中亞、西亞、南亞及歐洲國家的跨境電商進出口業務。

  在曲維璽看來,青海可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和資源稟賦,有針對性地借鑒跨境電商綜試區的成熟經驗做法,著力培育適合本地特征的跨境電商模式。結合本地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跨境電商B2B業務,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吸引商貿物流企業和工業企業集聚,引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跨境電商企業、物流企業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形成區域性資源配置中心。

  “青海速度”

  助力擴大對外貿易朋友圈

  “去年,我們公司用時不到一個月,完成了公司在青海的注冊選址、項目報批、登記注冊、運營資質申請等事項。”青海匯鴻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建宇告訴記者,“從遞交申請書,到取得營業執照、稅務登記、海關、外管等資質証書,僅用時5個工作日,這樣的速度和效率,讓我對扎根青海發展外貿有了十足的信心。我們將繼續致力於產業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不斷做大做強。”談到未來的發展,朱建宇自信滿滿。

  作為江蘇匯鴻國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青海匯鴻供應鏈有限公司積極整合資源,搭建內外銷網絡、推進線上線下融合,助力“青貨出青、青貨出國”。

  在朱建宇看來,青海省豐富的自然資源,讓綠色有機產業發展有無限可能。在國民收入快速增長、消費不斷升級的大背景下,生態優勢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比如:生羊肉、青稞、三文魚、枸杞等有機農牧產品,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國內外消費市場。”

  朱建宇的公司利用集團內農產品加工基地,優先採購青海蠶豆制成相關產品,將首批33噸訂單銷往中東地區,還計劃將更多相關產品的採購逐步轉移至青海。精准對接內部專業銷售團隊,助力茶卡食鹽外銷,目前首批4噸、208箱食鹽已發往國外。

  據朱建宇介紹,2020年,他們累計完成進出口採購總額96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3828萬元。

  “未來,綜保區運營,企業就能更好地服務對接市場需求,促進進出口業務的發展,又能實現‘青貨出國’提升外貿發展質量。”朱建宇說。

  近年來,青海省特色產業發展優勢明顯,經過多年培育,鹽湖化工、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建筑新材等傳統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在不斷開拓國內市場的同時,拓展國際市場的潛力和需求明顯提升。

  成功打造藏毯、特色漿果2個國家級外貿轉型示范基地和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輕工2個省級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

  過去兩年,我省一直不斷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貿易合作伙伴遍及78個國家(地區)。在中亞、東南亞等地設立15個本地特色商品國際營銷中心和海外倉,建成13個綜合性進口商品展銷中心,有效帶動貨物貿易發展。

  當前我省鋰電、光伏光熱、有色合金高新材料、特色化工生物醫藥和高原動植物精深加工五大產業集群逐步形成,農產品、天然蜂蜜、磷酸鐵鋰出口有效增長,首次實現氧化鋁、鑲礦砂進口,為我省進出口增添了新動力。據省商務廳廳長朱龍翔介紹,目前,我省164家外貿企業生產經營保持基本穩定,2020年進出口總額24.5億元。

  平台搭建

  暢通“青貨出國”渠道

  全面暢通內部渠道,打通“青貨出國”專業渠道,綜合保稅區成了關鍵所在。

  “綜合保稅區是我國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手續最簡化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之一。”據青海省政府口岸辦工作人員馬振斌介紹,綜合保稅區是具備稅收、外匯等特殊優惠政策的國家級開發區,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等功能於一身,享有進口貨物保稅、國內貨物入區退稅、區內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優惠政策。

  為確保西寧綜保區按期建成,西寧市成立了建設領導小組和籌建辦全力以赴加快工程建設。

  “目前圍網、巡邏道、熏蒸用房主體綜合服務大廳、主卡口主體工程等封關驗收設施基本建成。”解蘇南介紹。

  同時,西寧市商務局同步推進招商引資工作。“我們積極對接中外運普菲斯公司、蘭州安鴻數碼科技、深圳華訊方舟等冷鏈物流分撥、智能終端制造企業初步達成入區意向。青海元凱、久美藏藥、聖源地毯等8個企業擬定了入區項目。涉及食品、藥品、絨紡等青藏高原資源優勢產品。”

  已經落戶西寧的江蘇省最大外貿國企匯鴻集團,也在積極計劃結合青海省產業特點,面向中東、東南亞、中亞等目標市場,利用信息化手段,組織國外客商與青海企業進行精准對接,為青海企業走出去搭建線上溝通橋梁。

  在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杜青華看來,西寧市建設綜合保稅區是當下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格局的重中之重,也是倒逼我省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市場的舉措。將在帶動外貿產業升級,穩定地方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我省開放發展、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和亮麗名片。

  “立足我省資源優勢,在青海從事國際冷鏈物流和大宗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企業、加工貿易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綜合保稅區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倉儲等功能,一方面節省大量物流、倉儲及時間成本﹔另一方面為我們加工貿易企業向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產業鏈高端轉移提供了發展創新平台,希望加工貿易企業未來充分利用這一開放高地,讓更多‘青海制造’走向國際,讓我省消費者體驗到更多國外物美價廉的商品,‘觸手可及’進口商品。”杜青華告訴記者。

  近年來,我省還加大通道建設,在推進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優化西寧機場航線結構,打造空中絲綢之路的同時,實現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開通了“俄羅斯—蒙古—二連浩特—西寧”和“俄羅斯—哈薩克斯坦—阿拉山口—西寧”的兩列中歐班列,打通了進口農產品國際班列的中通道和西通道,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