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彥蝶變“三部曲”

羅 珺

2021年02月27日09:04  來源:青海日報
 

 

班彥村盤繡園裡,繡娘們有說有笑制作繡品。 羅珺 攝

2月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燦若繁星的燈光下,在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中,習近平總書記為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頒獎。

在班彥村,搬進新家迎來新生活的土族同胞一邊收看大會盛況,一邊回憶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視察班彥村時的情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當看到村民委員會主任余七十三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獎牌,大家心中充滿了對黨和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年近八旬的土族老漢呂有榮激動地說:“我一輩子最大的願望是住上新房子。如今,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下,在黨和政府好政策的支持下,我也住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們感謝共產黨的恩情,感謝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我們以后的生活會越來越好。”

易地扶貧搬遷

開辟嶄新生活

班彥村是一個傳統的土族村落,全村共有8個社369戶1396人,其中土族人口1368人,2015年精准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183戶720人,貧困發生率為52%。

特別是五、六社129戶484人原來居住在距現住地5公裡遠的沙溝山山梁溝坡間,那裡處於偏遠干旱的腦山地區,山大溝深,人均耕地少,土地貧瘠,自然災害頻發,且存在“出行難、吃水難、看病難、上學難、務工難、娶親難”的“六難”問題。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期間,冒雨專程前往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正在建設中的班彥新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鼓勵鄉親們通過移民搬遷過上好日子。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又勉勵已經搬出大山、摘掉貧困帽子的鄉親們不停步、加油干,把村子建得越來越美,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甜。

五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扎實落實黨的各項扶貧惠農政策,不斷創新思路,挖掘優勢,興辦扶貧產業,決戰脫貧攻堅。2016年以來,互助縣整合省市縣各類資金,主要實施了村級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設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發展等項目建設。短短幾年間,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

為了讓搬下山的村民有事干、有錢賺,村裡組織大家參加技術培訓,一戶一策扶持發展種養業。57歲的呂志偉搬下山一年就脫了貧,“退耕還林每畝地補貼1200元,光伏發電每年每戶能分紅2500元。”呂志偉的兒子兒媳在西寧工作,一年收入七八萬元,女兒大學畢業在律師事務所工作,老伴在村裡的盤繡園上班,每年能賺1萬多元。呂志偉也不閑著,通過經營飼料一年能賺4萬元。

班彥村的變化令人刮目相看,村裡裝上了路燈、硬化了巷道、建成了電子閱覽室﹔村民們住上了新房子、燒上了天然氣、睡上了電熱炕、喝上了自來水、家家門口都有轎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就在身邊,幾代人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

2017年,班彥村順利實現脫貧退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309元,到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19元,是2015年底搬遷前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元的4.4倍,年均增長2283.8元。

興辦扶貧產業

鞏固脫貧成果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更讓村民們轉變了觀念、開闊了思路,大家謀出路、謀發展、脫貧致富的勁頭更足了。

從窮山村搬下來后,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班彥村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產業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特色種養、光伏發電、盤繡制作、酩餾酒釀造、節地型日光節能溫室、商鋪經營、民俗接待、溫室採摘等后續產業,不斷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這些產業,既傳承了已有的傳統技藝,又符合班彥村實際情況和群眾的意願,對於班彥村群眾長久的穩定脫貧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針兩線,一根線盤、一根線釘……晒著暖陽,班彥村繡娘張卓瑪什姐坐在新家的沙發上認真做起了幾天前未完成的一副盤繡作品,一根銀針和兩根彩線在她的手間穿梭自如,不一會功夫,一朵七彩艷麗的“太陽花”便繡制完成。

“我們這邊家家戶戶的土族婦女基本上都會這門手藝,以前我們村沒搬遷下來之前盤繡都是用來打扮自己,或送給家人、親友,沒想到如今還能用這個來賺錢呢。我們平時就是做得多掙得多,今年我們繡娘每人都能拿到超過1萬元的收入,最多的能掙3萬多元呢。”張卓瑪什姐高興地說。

班彥村群眾的主要收入為外出務工收入,對於村裡的年輕婦女而言,既要照顧家庭還要兼顧地裡的農活,外出打工對於她們而言可望不可及。同時,近年來隨著年輕人的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現象日益突出,能夠在家門口就業是村中年輕婦女的普遍願望。

2018年7月,班彥村用300萬元國家精准扶貧專項資金修建了盤繡園,實施“公司+村黨支部+盤繡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了全村145名婦女,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3名就業,繡品俏銷全國各地,有的還遠銷國外大市場。

村民呂有金,雖然隻有五十來歲,但搬遷前已處於“養老”狀態,家庭收入全靠兒子兒媳外出務工。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他家后,他再也坐不住了,重新拾起家傳的酩餾酒釀造手藝,辦起酩餾酒作坊,第一年就掙了3萬元,去年更是連本帶利掙了20萬元左右。如今,他的話裡透著甜蜜和自信:“村子脫貧摘帽了,腰杆一下硬了。但要想致富奔小康,還得靠自己這雙手,擼起袖子加油干啊。”

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2019年5月,為使傳統的酩餾酒釀造技藝傳承下去,並實現規范化、規模化生產,不斷做大做強酩餾酒產業,班彥村投資200萬元建成具有土族民族元素的酩餾作坊1處,內部功能主要為原料及加工區、酩餾儲藏區、游客體驗區等設施,結合已注冊的“班彥”商標,極大地提升“班彥酩餾”的品牌效應。

同時,進一步挖掘和傳承班彥酩餾的非物質文化,搭建集酩餾釀造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為一體的共贏平台,既為農戶創收服務,又為村集體發展提供資金、技術和信息保障,帶動班彥村農戶增加收入。

聚力鄉村振興

實干創造幸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2020年7月3日,班彥村一片歡歌笑語,村民們身著節日盛裝,跳起歡快的安昭舞,共同慶祝村裡的生態農庄正式開園。隨著生態農庄的開園,班彥村走上了旅游致富路,又一次迎來驚艷“蝶變”,這是班彥村的新產業。

借助精准扶貧東風,班彥村大力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依托強農惠農政策感恩奮進,如今的班彥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黨支部建設趨於規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程度大幅提升,開創了和諧幸福、歡樂祥和、積極向上的新局面。

如今的班彥村,最大的變化是掀起了鄉村旅游熱潮。在班彥村的南面,投資金額達500萬元的景區是一個集農業觀光、景觀展示、攝影、採摘等於一體的民族特色旅游觀賞體驗地,百畝花海、游樂設施、燒烤營地、採摘大棚等都吸引著不少游客前來游玩體驗。

剛剛修建好的民俗創客培訓基地,總建筑面積922.57平方米。培訓基地包括民俗展館、手工藝坊等相關配套設施,屆時所有的班彥特產都將聚集在民俗創客培訓基地,任游客挑選。看著游客慕名而來,現任“第一書記”袁光平說:“游客來的多了,村民們也高興了,仿佛能看到班彥村的鄉村振興之路將越走越寬。”

破繭成蝶感黨恩,凝心聚力再奮進。班彥村正展現出一幅幅“新理念、新農村、新產業、新發展”的美麗畫卷,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美麗富裕的完美蛻變。

今年,班彥村將結合班彥村省級鄉村振興戰略示范村建設和市級鄉村旅游示范點建設,不斷發展壯大現有產業,積極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運營模式,讓更多群眾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從而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按照《青海省互助縣班彥村鄉村振興建設規劃》,依托國家及青海省鄉村振興政策引導,以打造鄉村振興實踐教育及青少年戶外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亮點,以農業產業化及盤繡工藝品加工為重點,以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為基礎,通過村容村貌、基礎設施、文化建設、治理體系等多方面建設的同步推進,將班彥村打造成集教育培訓、休閑旅游、鄉村文化體驗、現代農業生產、農特產品初加工等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振興標杆。

(責編:馬建輝、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