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青海各族群眾生活更美好

2021年02月03日09:39  來源:青海日報
 

小康萬家,幸福小家。趙曉敏 攝

  扎扎實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青海省各族群眾在全面小康進程中生活得更加殷實、更加美滿、更加幸福!高質量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以高質量發展引領高品質美好生活,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今年青海省兩會上,代表委員圍繞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講真話、謀良策、出實招,會場內氣氛熱烈,暖意融融。大家紛紛表示,要認真履職盡責,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回應群眾關切,為創造高品質生活干出一番新氣象。

  關切民生實事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歷屆兩會中,民生一直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今年也不例外。聆聽政府工作報告,一件件民生實事令人振奮,讓人們對未來生活充滿信心。

  “今年的兩會將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作為‘十四五’時期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彰顯著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2月3日,在參加完當天的分組討論后,青海省政協委員、青海昆侖山珠寶玉石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力山通過電話接受了記者採訪。

  “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到促進就業創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入推進全民健康建設,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字裡行間都匯聚在民生福祉上。”說到一年來的民生實事,王力山頗為感慨。

  王力山認為,從昆侖玉的收藏熱度就可以看出群眾生活水平是否在提高。近年來,玉石價格逐年攀升,企業發展也乘著東風駛入了快車道,但是由於玉石加工人才和技術不夠成熟,導致青海省的玉石加工產業發展緩慢,這也是他決心培養玉石加工人才隊伍的原因。

  從事工藝美術品加工行業的王力山,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隨著企業逐漸發展壯大,他不忘回報青海家鄉、奉獻愛心。這些年,王力山為青海省珠寶行業培養了近千名珠寶加工以及鑒定人才,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他說,去年疫情發生以來,青海省各地出台開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一攬子穩就業保就業的政策舉措,同時,政府持續幫助企業降低用工成本,穩定就業崗位,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不斷激發創新創業帶動就業潛力,拓寬就業空間。

  王力山表示,作為政協委員,今后要認真履職盡責,繼續在企業人才培養、打造青海文化品牌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為創造高品質生活做貢獻。

  守護綠水青山

  高品質生活,綠水青山必不可少。在省人大代表、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文化旅游局干部仁青卓瑪看來,守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關乎人民群眾最切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高品質生活,必然要將生態環保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

  據介紹,作為州府所在地,“十三五”期間,同仁市堅持把文化旅游業作為市域經濟轉型中的龍頭產業來抓,著力打造同仁山水文化旅游城市,幾年來,群眾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尤其是2020年同仁撤縣建市后,在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市委、市政府圍繞努力建設青南牧區高品質生活宜居城市這個定位,進行結構調整,構筑綠色屏障,如今,綠色生態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仁青卓瑪說,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為了做好文化旅游這篇文章,一方面,狠抓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推動鄉村美麗家園建設,另一方面,依托“山水黃南”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兩張名片,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符合同仁實際的精品項目,包括隆務河流域治理工程、唐卡藝術特色小鎮建設等。

  在項目建設發展中,我們注重保護村庄既有傳統建筑、歷史建筑和自然景觀,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村生態旅游、鄉村休閑旅游、民俗旅游和農業傳統體驗游,將農牧區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

  隨著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好,一大批“美麗鄉村”“最美藏鄉”等生態產業也在隆務河兩岸蓬勃興起。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也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去年,同仁市舉辦了首屆民俗文化旅游節,這極大地提升了同仁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同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仁青卓瑪表示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農牧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出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其中包括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持續保護好生態資源,同時,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后勁,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力。

  推動共同富裕

  對於老百姓而言,創造高品質生活莫過於自己的錢袋子鼓不鼓,而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不僅能增加其幸福感,也可以帶動消費增長。

  省人大代表、青海三江沃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朝斌認為,創造高品質生活,保障農牧民群眾有穩定的收入是關鍵。

  在廣袤的柴達木盆地,“三江沃土”可謂是家喻戶曉。作為青海藜麥的領軍企業,近年來,該企業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積極帶動當地農戶種植藜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實現當地農牧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3年,黃朝斌帶領技術團隊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成功試種藜麥,時至今日,該企業的藜麥種植面積已超過萬畝,目前已成為青海省藜麥產業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也是全國惟一取得藜麥品種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隨著農業產業鏈日趨完善,企業為更多不願離開家的村民和願意扎根農村的有志青年提供就業崗位。”談到未來發展,黃朝斌表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瞄准農村市場,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要在強化創新驅動、主動對接周邊地區等方面發力。

  同黃朝斌代表一樣,列席兩會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項本才讓建議,通過聚力招商引資,發展壯大農牧區有機畜牧業,使其走向產業化、規模化,以此擴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規模,增加農牧民群眾工資性收入。

  “從城市到鄉村,高品質的生活正成為人們的追求和向往,這既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也是我們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目前,班瑪縣正努力把高質量發展成果,體現在群眾高品質生活上來。”

  項本才讓說,畜牧業是班瑪縣的主導產業,但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黑青稞、藏雪茶、羊肚菌、蔬菜種植開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僅全縣各類日光溫棚就達到250多棟,年產蔬菜110多噸,這些產業日漸成為班瑪縣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增加農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徑。

  “面對新農村建設步伐日益加快,讓生活在草原上的群眾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這將是一項長期任務。”項本才讓表示,實現高品質生活,不僅要有豐富的物質基礎保障,還要有健全的公共服務體系支撐,希望今后能夠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促進農牧民生活品質的進一步提升。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