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青海频道>>本网专稿

互助土族盘绣 针尖上的非遗

况玉
2022年07月13日15:00 |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小字号

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间传统美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族盘绣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进行贴合。花袖衫是盘绣技艺最集中的反映,用红黄蓝白黑紫绿七种颜色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欢穿五颜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们习惯称她们为“穿彩虹衣衫的人”,土族之乡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乡”。

张卓麻什姐(左一)指导绣娘绣制作品。人民网 况玉摄

2017年互助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班彦村实施盘绣产业发展项目,建成总面积290㎡的盘绣产业基地,由金盘绣公司统一设计、统一销售,绣娘们进行订单式生产,近年来,金盘绣公司通过实施盘绣产业扶贫工作,以“传、帮、带”的救助形式和订单式发展,在各乡镇引导成立“土族盘绣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此外,在青海省妇女联合会的大力支持下,互助县成立“妈妈制造”合作社,带动脱贫户及边缘易致贫户533户增收。自2017年以来,盘绣园共接收各类订单75000余件,订单收入300万元,绣娘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已成为当地妇女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

“最早的时候做盘绣都是缝个口袋、给自己做嫁妆、给女儿做嫁妆,现在有了订单,创新的种类也多了,做的都是一些挂件、手提包之类的,挣的钱也比以前也多了。”省级非遗传承人、班彦村盘绣园负责人张卓麻什姐说道。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40余名身着土族服饰的绣娘围坐在“青绣工坊”前,一朵朵“太阳花”绽放在指尖。

李发秀工坊的绣娘们。人民网 况玉摄

“土族盘绣要手工操作,绣娘左手拿布,右手拿针,操作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国家级非遗项目土族盘绣代表性传承人李发秀拿起绣样,介绍着盘绣与其他刺绣针法的不同。

李发秀对绣娘的作品表示肯定。人民网 况玉摄

青海发秀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7月,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能人”模式运作,2021年,被认定为青绣就业工坊,20余名绣娘在这里找到了工作。不仅如此,工坊还定期举办刺绣培训,从配色、图案绘制等方面提升绣娘们的技能。

李发秀展示绣制好的作品。人民网 况玉摄

像这样的青绣就业工坊,在互助县有30余家。互助县金盘绣公司对青绣就业工坊开展网格化管理,通过统一发放订单,统一回收绣品,再发往各个销售点售卖,增加绣娘们的收入。

目前,全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尔、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非遗名录88项,省级非遗名录23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3名。有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土族(互助)、德都蒙古(海西)、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青海省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青海各族群众共同的财富。

(责编:杨启红、张莉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