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青海:生態版圖“綠意盎然”

—— “喜迎全省兩會”特別報道之二

宋明慧
2023年01月07日09:17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青海湖美景。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供圖

青海作為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區域,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地位特殊而重要,生態責任重大而艱巨,肩負著全面筑牢國家生態安全根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

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的殷殷囑托,始終把生態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堅定不移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高開高走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和對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青海印發《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正舉全省之力,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為統領,全面推開“七個新高地”建設。

堅定不移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大手筆、大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湟水河畔到三江源頭,從青海湖畔到祁連山深處,天藍地綠水清已是各地的生態標識,青海兒女在優美生態環境中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滿。

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青海湖水體面積比10年前增加約220平方公裡,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藍綠空間佔比超過70%……這些青海部分生態指標的變化,背后承載的是太多的努力和付出。在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破題”,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以生態保護定量做大發展增量,並繼續做好生態優量,把保護生態統籌到發展始末,貫穿到工作始終,生態環境實現了由量到質的變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不斷深化。

碧波蕩漾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裸鯉的唯一棲息地,其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自然景觀的代表性都獨具特色。數據顯示:目前青海湖濕地指示性物種(水鳥)種類由2017年的92種增加到98種,棲息水鳥數量較2017年的33.6萬余隻增加到57.1萬隻﹔草地綜合植被蓋度達60%,草原植物多樣性豐富穩定﹔濕地保護率達69%,流域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度明顯提升。

現如今,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提高11%、30%以上,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生態安全屏障愈加牢固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當綠色“版圖”不斷擴大,綠色空間不斷“擴容”,國土綠化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從增綠到增效的遞進,這是青海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2017年,青海掀起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的熱潮,成為青海歷史上造林規模最大、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三年。每年春天,從湟水之濱到黃河沿岸、從青海湖畔到祁連山下,從柴達木盆地到三江源腹地,山頭上、校舍前、公路旁,全民參與植綠護綠,一場“大會戰”酣暢上演。年輪遞增,新綠擴面,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7.5%,青海已成為巨大的碳匯盈余地,擁有森林、草原、濕地、凍土、冰川等多種固碳資源,森林碳匯潛力預估每年在3000萬噸左右,植被碳庫佔比排在全國前列。

濕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青海是濕地大省,近年來,一系列濕地保護項目實施,一批退化濕地被修復,改善了部分重要濕地的生態狀況,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濕地和江河源頭水源涵養能力。目前,從三江源頭到青海湖畔,水量、水體和濕地面積等均呈遞加走向,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不僅展現了豐沛的“中華水塔”亮麗形象,還展現著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生態風採,青海每年向下游輸送9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源。

生態投入和治理力度前所未有,青海兒女堅決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責任,以有為工作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藏羚羊數量從最少時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高原旗艦動物雪豹目前已監測到1200余隻,並在全省8個市州均有發現﹔從2018年以來,作為指示性動物的歐亞水獺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通天河流域頻繁發現,已積累了500多段的歐亞水獺活動視頻﹔作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青海湖裸鯉數量增至11.41萬噸,每年5月底至8月,數以百萬計的裸鯉長途洄游,呈現“半河清水半河魚”的自然奇觀。在青海大地上,目前還監測到黑頸鶴有1000余隻,普氏原羚近3000隻,藏野驢有8萬余匹,野牦牛有9400多頭……一個個令人興奮的數據,反映出青海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護三江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取得的巨大成效。

綠色發展春潮扑面而來

生態於青海,是底色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瞄准產業綠色化轉型方向不動搖,發揮比較優勢,鍛造產業長板,從源頭到末端,產業正在質效升級中向綠向輕向優轉型,各行各業正在向綠而生、逐綠而行,建設產業“四地”如火如荼,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綠色發展的春潮扑面而來。

以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為目標,挖掘資源優勢的“最大值”,鹽湖資源產業鏈不斷壯大。目前,已基本建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高純氧化鎂晶體材料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成功研發新型鎂基超穩礦化土壤修復材料並建成國內首條生產線。值得一提的是,全國三分之一的鋰電池出自青海,青海生產的鉀肥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清潔能源產業可謂是“風生水起”“風光無限”,從“綠電”7日、9日、15日到“綠電三江源”百日、“綠電7月在青海”和“綠電5周”,看漲的數字印証著清潔能源產業壯大的足跡。著力推動清潔能源開發、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儲能多元打造,已建成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潔能源裝機持續保持全國領先。全國首個100%利用清潔能源運營的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綠色大數據中心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世界首條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輸電大通道建成運行。

瞄准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目標,目前青海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目的地體系,推出精品線路200條,7條入選全國“十大黃河旅游帶”精品線路。中國最美湖泊青海湖成為熱門打卡地,茶卡鹽湖憑借鹽湖資源走出了“工業+旅游”的有益探索之路,從油嘴灣到青海“小三亞”,“花海經濟”、鄉村旅游也成為人們休閑游憩的目的地,藏毯、唐卡、青繡等民族傳統文化產品遠銷海內外。

獨有的資源稟賦和冷涼適宜的氣候環境,為做好綠色有機農牧業這篇大文章創造了有利條件,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復份庫就在西寧,青海牛肉、枸杞產量分別增長,油菜雜交育種水平國內領先,青稞、蠶豆等品種選育達到國內先進。草地生態畜牧業的“拉格日模式”,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的“梅隴模式”,修復、保護、發展並重的“甘德經驗”等,成為可供借鑒學習的典型。

海晏河清、碧草連天,青海大地上處處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美畫卷,在祖國大地上,青海的綠色“版圖”成色越來越足。

(責編:顧斐菲、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國家發改委下達20000余萬元助力青海推進以工代賑
  人民網西寧1月5日電 (劉沛然、楊啟紅)本網從青海省發展改革委獲悉,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提前下達青海省2023年部分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工代賑任務投資20815萬元。 據了解,為盡可能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在保証工程質量的前提下,能用人工的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的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廣泛吸納當地農村低收入群眾參與工程建設,根據青海省內各縣(市)項目用工量及報酬發放測算,本批計劃分解下達中央財政資金以工代賑任務投資20815萬元,最低應發放勞務報酬4487萬元,佔中央銜接資金的21.56%,預計帶動當地群眾1948人實現就地就業增收。…
有回音|西寧這條街路燈不亮 官方:今年更換改造
  “沒有路燈對於老人、小孩、下班晚歸的人非常不友好,能否給解決一下?”“明昊路、新城大道西路燈全是壞的,新城大道挖了補,補了再挖,能不能一次性解決問題?”……近期,群眾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留言表示,路燈不亮給夜晚出行造成諸多不便,希望相關部門能盡快整修。 西寧市城中區新城大道路燈不亮。…
青海交通運輸部門全力保障道路春運工作
  人民網西寧1月5日電 (況玉)本網從青海省交通運輸廳獲悉,2023年春運從1月7日開始,至2月15日結束,共40天。青海省交通運輸廳成立2023年道路春運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壓實工作責任,確保道路春運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健全春運工作機制。…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