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發現兩種新“成員”

原標題: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發現2種園區鳥類新記錄
11月15日,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了解到,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老虎溝管護站管護員賀成武在巡護監測過程中分別拍攝到兩隻野生鳥,后經專家和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專業技術人員鑒定,分別是棕眉山岩鷚和棕背伯勞。此次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首次發現2種園區鳥類新記錄。
棕背伯勞。賀成武攝
近年來,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管護員攝影師隊伍建設的規范化和專業化,越來越多的物種新記錄被更多的管護員發現。除此之外,賀成武還在老虎溝區域記錄到短耳鸮、長耳鸮、發冠卷尾、灰伯勞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鳥類新記錄,也充分說明老虎溝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重要的鳥類遷徙通道。截至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已記錄到鳥類18目47科220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1種,這為祁連山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也充分體現了管護員攝影師隊伍在生物多樣性監測工作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棕眉山岩鷚
據了解,全球9條候鳥遷飛路線,其中祁連山是中亞-南亞遷徙線路上的重要位點。近年來,隨著祁連山國家公園監測工作的不斷深入,發現老虎溝地區還是明星物種——荒漠貓的重要棲息地,該區域雖緊鄰門源縣城,有較強的人為活動,但有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和完整的食物鏈,處處體現著祁連山國家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面。
棕眉山岩鷚是岩鷚科、岩鷚屬小型鳥類,主要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林緣、河谷、灌叢、小塊叢林、農田、路邊等各類生境。繁殖期則棲於西伯利亞泰加林地帶,尤以河谷地帶較常見。棕眉山岩鷚在中國系冬候鳥,主要越冬於中國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東、河南、陝西、寧夏、青海(西寧)、甘肅(西北部武威),偶爾至上海和四川會東。遷徙期間經過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地。
棕背伯勞是伯勞科伯勞屬中型鳴禽,是伯勞中體型較大者,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闊葉林和混交林的林緣地帶。主要以昆虫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分布於西亞、中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西寧進一步加強優化防控措施 遏制病例數上升勢頭
- 人民網西寧11月16日電 本網從西寧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處置工作指揮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針對在核酸檢測篩查中發現504例陽性感染者,其中區域核酸檢測中發現42名陽性感染者的情況,西寧持續加強重點場所管控,壓實重點行業責任,做好貨運物流隱患排查,加強改善核酸檢測工作,進一步加強和優化防控措施,堅決、果斷、迅速遏制病例數上升勢頭,盡快控制本輪疫情傳播。 西寧市政府副秘書長余康介紹,加強重點場所管控方面,西寧對商超、市場等,嚴格落實錯峰限流、雙碼查驗、消毒消殺等措施﹔對餐飲保障、餐飲、外賣、農貿市場、藥店、個體經營6類行業重點人群疫情防控工作情況進行摸排、檢查、統計,建立工作台賬﹔全面排查方艙醫院、定點醫院、在用和新啟用集中隔離點的風險隱患,嚴防交叉感染和風險外溢。…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