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六箭齊發 全力助推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鄉村振興“八大行動”為載體,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抓手,高位推動,多管齊下,精心構建“一地兩創三促四園五帶”產業布局,堅持謀農、強農、富農、助農、優農、惠農,全力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特色農副產品。同仁市委宣傳部供圖
高位推動“謀”農。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面掌握市情、農情,圍繞區域內特色產業、生態類型、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等特點,因地制宜提出“一地兩創三促四園五帶”產業布局,出政策、補短板、強投入、打基礎,高規格高標准召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制定出台《同仁市2022年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等“一攬子”政策措施,地方財政支農資金從100萬元增加到1000萬元,從產業發展、政策體系、資金支撐等方面創新同仁特色鄉村產業發展。
特色種養“強”農。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在隆務鎮、黃乃亥鄉、加吾鄉、曲庫乎鄉等半農半牧區,充分利用撂荒地、低產田和貧瘠地等土地資源,著力打造油菜、黑青稞、飼草、馬鈴薯“四個萬畝”種植業基地。推動農業和文旅深度融合,打造7個休閑農業基地,大力發展色彩農業。緊扣牦牛、牦犏牛、藏羊等優勢產業,挖掘本地牦牛、藏羊原始品種,打造同仁市“熱貢佳加哇婁”保種基地、“熱貢尕瑪頓丹”藏羊擴繁基地。
羊群。同仁市委宣傳部供圖
幫扶車間“富”農。緊緊依托熱貢文化產業資源優勢,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示范帶動、整體推進”的思路,採取“政府+幫扶車間+脫貧戶”等模式,通過收徒傳藝培養熱貢藝術匠人,把文化資源轉化為增收優勢。今年以來,全市23家鄉村振興幫扶車間(工坊)營業額達到2950萬元,直接帶動從業人員676名,年人均增收2萬余元﹔通過傳技帶徒輻射帶動全市唐卡、石刻、泥塑等匠人實現就業創業。熱貢龍樹畫苑作為“鄉村振興幫扶車間”,自成立以來,共培養熱貢唐卡藝人528名,年生產唐卡、堆繡、刺繡達500余幅,銷售收入達1000萬元以上。
創新模式“助”農。探索建立“整村推進、集體經營、股份合作、農牧互補、種養結合、草畜聯動、循環發展、高效養殖”為主要內容的萬頭犏牛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進生態牧場建設。扶持自然村(社)開展股份經營,鼓勵發展種草+半舍飼+放牧經營的生態牧場經營方式。推進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建設。以評定星級的形式,鼓勵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健康發展。開展家庭經營高質量發展示范行動,帶動家庭經濟規范經營。探索藏羊、牦牛、牦犏牛、青稞、馬鈴薯等產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組建產業聯盟、產業集群,形成聚合發展。
生態建設“優”農。持續淨化農牧業產地環境,加大源頭防控力度,實施耕地地力質量保護與提升工程,強化耕地安全利用水平。穩步推進農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嚴守耕地紅線、健全草原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農牧民群眾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加強科學施肥、生物防治技術推廣應用、持續推進有機葉面肥和綠色防控技術。加大草原牲畜有機認証工作,推進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體系建設,加大農畜產品原產地質量監測工作,新建獸醫實驗室和業務用房,填補全市無獸醫實驗室的空白。
品牌營銷“惠”農。立足農牧業綠色發展理念,堅持農畜產品標准化建設,圍繞“青字號”農產品品牌,培育“綠色、生態、有機”產品品牌,加大“三品一標”認証力度,積極申報“同仁藏羊”“同仁犏牛”2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扎實做好“熱貢尕瑪東丹”種畜品牌申報工作,積極培育種畜經濟。同時,依托州市共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產業園區建設,注重“筑巢引鳳” ,積極組織鄉村振興、農牧、文化、工信等部門,赴江蘇等地積極爭取落實東西部合作資金項目,進一步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完善農畜產品經營體系,提高農畜產品營銷組織化程度,優化營商環境,拓寬輸出渠道。 (來源:黃南州同仁市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