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青海:互助推進鄉村振興有辦法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
鄉村振興有辦法(走特色發展之路)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近年來,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互助縣立足特色產業、開拓發展思路,想出來不少好辦法。如今,互助縣養殖業欣欣向榮,旅游業蓬勃發展,“菜籃子”點面開花。
“一村一品”創特色
東山鄉是互助縣土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鎮,村民家家戶戶有養殖傳統,近年來,東山鄉積極探索並推行“黨支部+省級示范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發展新模式,目前,“一村一品”養殖業初具規模。
“‘合作社+農戶+基地+電商’經營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了線下生產、線上銷售的發展模式。”東山鄉大泉村的李慶花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她瞄准養殖優勢,回村后成立了芬利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家禽出售禽蛋,合作社逐漸呈規模化、標准化、集約化發展趨勢。
離大泉村不遠的岔爾溝村有豐富的草山資源,岔爾溝村建設肉牛養殖示范區,養殖規模100頭,輻射帶動周邊農戶10戶年均增收1萬元。同時,利用肉牛所產生的糞便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形成種養結合、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循環產業鏈。
“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堅持抓好黨建促振興,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戶轉變傳統思想,發展一批特色種養殖產業,提升了土地的使用效益,提高了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收入。”東山鄉黨委書記李得勝說。
如今,“東山塞納羊”、互助“八眉豬”等特色養殖品牌已成為東山鄉壯大村集體經濟、穩固農戶經濟收入的一大支柱。截至目前,互助縣規模養殖場及合作社達到297家,養殖業助推鄉村振興,拓寬了富民路。
生態旅游添活力
“磨爾溝村以前可是有名的貧困村,村庄道路崎嶇不平,村民生產生活困難,村集體經濟薄弱。如今,產業扶貧到戶,致富發展有路,村庄整潔,村民精神面貌明顯改變,生活質量明顯提升。”互助縣南門峽鎮磨爾溝村黨支部書記王保軍欣喜地說。
磨爾溝村的變化發生在2018年。這一年,磨爾溝村把發展生態旅游作為強村富民的根本之策,立足山水林田湖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發展特色生態田園風光鄉村旅游業。磨爾溝村啟動生態旅游發展項目,村黨支部以財政和社會資金扶持以及村民投資入股方式籌資3000余萬元,用2年時間,把村子打造成了集智慧露營艙、青繡工坊、農業體驗園區、高空滑索、驚險玻璃棧道、民俗展示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
自2020年6月22日景區開園以來,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累計收入超過270萬元,村集體經濟蒸蒸日上,激發了鄉村振興新活力,實現6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全村人均收入從2015年的2400元增長至如今的1.3萬元。
近年來,互助縣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富農”,形成以土族故土園景區為引領,鄉村旅游、紅色旅游、民俗旅游、生態旅游為補充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2022年上半年,全縣共接待游客93.84萬人次。
蔬菜產業穩收入
近日,互助縣林川鄉水洞村的600畝豆苗種植基地迎來豐收季,處處是村民忙著採摘、分揀、包裝豆苗的場景。
水洞村氣候冷涼,以前,村裡主要種植青稞、燕麥等飼料作物,村民沒有其他收入,生活相對困難。
“互助縣蔬菜中心與水洞村結對后,幫助村裡發展豆苗、紅菜薹等蔬菜產業,拓寬了村民致富的路子。”水洞村黨支部書記雷多杰介紹。在上百畝的豆苗基地裡,務工的多數是婦女。她們或者年齡太大,或者操勞家務無法外出務工,現在能在家門口打工賺錢。
“在農民增收、產業發展上,黨建引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雷多杰看在眼裡,從年初的育苗、種植、管理到后期的採摘、加工、銷售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蔬菜中心黨支部全程跟進。僅2022年上半年,蔬菜中心黨支部就通過支部共建、黨員帶動科技助農等主題活動為丹麻鎮鬆德村、鬆多鄉馬營村等村進行種苗支持、技術指導、市場銷售,引導村民通過蔬菜種植發家致富。
互助縣主動融入全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全力打造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截至目前,全縣建成千畝設施農業基地2個、百畝設施基地8個,溫棚總量3059棟。今年計劃果蔬播種面積7.25萬畝,預計總產量達16.5萬噸左右、總產值6.2億元以上。“菜籃子”產品穩產保供,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