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鄉村振興“全局圖”
鄉村振興路上的“致富花”。青海日報記者 李娜 魏雅琪 攝
特色產品引領鄉村振興。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 攝
擦亮“大美青海 生態旅游”亮麗名片。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 李娜 攝
“光伏羊”讓牧民增收“喜洋洋”。青海日報記者 洪玉杰 攝
“住上了好房子,飯碗也端得穩穩的呢!”
“干得好,以后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紅火!”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青海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和鄉村振興前提基礎,加快產業發展,以青海全省農牧區“大產業”推動農牧民群眾“大增收”,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收入穩步增收、農村生活穩定安寧。
江源大地,一戶戶脫貧家庭命運改變,一個個脫貧鄉村滄桑巨變。
今天的青海,正擘畫鄉村振興“全局圖”,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戰略目標穩步邁進。
產業興旺 奏響鄉村振興“致富曲”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
“學習拉面技術,接受系統的經營管理知識,一碗面打開了我人生的一扇窗。”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村民高文強的命運因為“一碗面”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碗面”的潛力到底有多大?以下的數據給出答案。
青海拉面館在全國330多個城市有3萬多家,從業人數近20萬人,經營性年收入160億元以上。目前,越來越多的拉面人返鄉創業,為擴大就業發揮積極作用。其中,僅海東市化隆縣,拉面經營者返鄉創業開辦公司、合作社1500余個,帶動當地1.5萬戶群眾從事與拉面產業相關的農業種植、牛羊養殖、加工冷藏、交通物流等產業,實現年產值近10億元。
如今,青海拉面已成為引領群眾脫貧的“致富面”、促進社會穩定的“和諧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康面”。
實現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一定要發展產業,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激發內生動力。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尕海鎮尕海村,一個“小魚塘”激活鄉村振興“源頭活水”,走出一條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助力產業振興之路。
“2021年底,結合‘十四五’產業項目申報,鎮黨委把水產養殖項目作為重點工作來謀劃,爭取到2022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600萬元,用於實施尕海村和新源村水產養殖項目。按照現有魚塘基礎,預計每年可投放三次魚苗,每次投放量3萬條,養殖育苗存活率以70%計算,每年養殖存活就是6.3萬條。”尕海鎮副鎮長馬海鵬說。
近年來,青海在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下,著力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吸納就業能力,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繼創建“全國高原藏毯產業”“全國熱貢文化產業”等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打造“指尖上的青繡”“舌尖上的拉面”等青海民族特色品牌,鄉村產業發展逐步進入快車道。
綠色共享 架起鄉村振興“連心橋”
曾經,干旱少雨、草地沙化、土壤貧瘠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嚴峻現實。如今,綠草如茵,風光旖旎、“牧光互補”模式為當地農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為生活,要養牛羊種地,為生態,需禁牧退耕。兩難中,風沙逼走住戶,最多的搬家3次。”共和縣恰卜恰鎮西台村黨支部書記馬進學說。共和縣位於黃河上游北岸,面積26.27萬公頃的塔拉灘相對平坦,肆虐的狂風常常將高寒草甸型牧草連根翻起。
好效益帶來扶貧好收益,為貧困群眾帶來好機遇。2018年,海南州緊緊抓住國家實施光伏扶貧政策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塔拉灘光輻射強烈、日照時間長等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和共和縣光伏園區基礎條件完備、管理運營科學有序的優勢,採取“飛地”模式集中建設總裝機容量50.5兆瓦的5縣1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佔地面積101公頃,總投資3.43億元,扶持帶動了全州17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72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光伏不僅是清潔能源,也是致富之源。該項目於2018年12月31日並網發電,是全省集中建設的3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中最早實現並網發電的,開創了海南州生態治理、新能源產業發展、貧困戶增收有機結合的“生態扶貧”之路。如今,昔日荒灘成為牧場,園區裡還有近2萬隻“光伏羊”,一年能收入200多萬元。
海南州鄉村振興局干部代合樓說:“光伏扶貧是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的轉變,全力打造具有海南特點地域品牌、特色品牌、綠色品牌和有機品牌,走出一條綠色引領的鄉村振興路,是海南州全面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先行示范區建設的終極目標。”
塔拉灘的變化,可以看作是海南州走特色引領、集聚鄉村振興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如今,海南州堅持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加快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推進農牧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改造,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生產基礎持續夯實,產業資源配置不斷優化。
金融發力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鄉村田野的“沃土”是金融服務的“熱土”。
“農家樂生意越來越紅火,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西寧市湟中區卡陽村從“身在山中人不知”的偏僻山村變成了“網紅”4A級景區,依托生態資源,挖掘文化、體育、鄉村特色和鄉間美食,走出了一條依托生態、挖掘資源、發展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我們主動與政府有關部門和開發企業對接,以農發重點建設基金‘快速申報、快速審批、快速投放’的方式向青海鄉趣卡陽戶外旅游度假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發放建設資金2100萬元,用以建設景區,並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支持旅游產業精准扶貧,助推貧困人口精准脫貧。”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青海省分行相關負責人說。
隻有讓金融政策落實到位、金融服務有效下沉,才能實現金融資源與振興發展的合理匹配。農發行青海省分行依托青海牦牛產業優勢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了“政府+銀行+企業+貧困戶”四位一體的精准扶貧模式,促進全省牦牛產業深加工業和產業鏈發展,提高牦牛產品增值,形成了較強的品牌效應,通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鏈上農牧民脫貧增收,走出了一條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產業化龍頭企業收購加工牦牛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路子。
金融政策的持續發力,為高質量實現鄉村振興按下了“快進鍵”。近年來,農發行青海省分行始終把服務青海省脫貧攻堅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充分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在金融扶貧中的骨干和引領作用。“十三五”期間,累計投放精准扶貧貸款267.82億元,其中:產業扶貧貸款109.75億元,佔比40.98%。
如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青海正圍繞特色產業持續發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加充沛的動能,努力讓鄉村產業不斷邁上高質量發展新台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