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國旗紅 秋收青稞“醉”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毛庄鄉秋收圖。劉志強 攝
青稞黃,秋收忙,9月15日一大早,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毛庄鄉囊謙雅當種植養殖農牧專業合作社的青稞進入收割的最后階段。
陽光洒滿金色的青稞田,隨風飄揚的國旗下,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農民們將已經去粒的青稞稈扎捆,然后堆砌成一排排整齊的青稞垛子,每個人的臉上滿溢著收獲的喜悅。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按照‘成熟一片,收割一片’的原則,我們有序開展秋收打碾工作,全力保障顆粒歸倉。現在合作社的315畝(一畝約0.067公頃)黑青稞、56畝白青稞基本收割完畢,剩下的土豆、芫根長勢良好,正在等待下個月的成熟期。”合作社負責人扎西尼瑪告訴記者。
近年來,在鄉政府的鼓勵支持下,合作社的農業發展越來越好,從價格高昂的黑青稞到食、藥、飼三用植物芫根的種植,再到土豆、麥子、溫棚蔬菜,僅農業一塊每年就可為合作社的48戶農戶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
作為半農半牧鄉,曾幾何時,毛庄鄉因為農牧民思想封閉,農業發展較為滯后,黨的十八大以來,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思想上的轉變是這裡發展越來越好的原因之一。
毛庄鄉孜麥村村民格來尼瑪家今年的收益也不錯,“我們家的12畝青稞明天就開始收割,鄉裡給村裡配了收割機,能省不少人力。看長勢差不多有近兩萬元的收入呢。”
格來尼瑪家的29畝地種植了青稞、芫根、土豆,是村裡的種植大戶,隨著青海農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不用發愁銷路是格來尼瑪的種植信心所在。
“以前總覺得種地成本高收入低,自己的地也就沒好好利用起來,但從每年鄉黨委政府組織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和各個惠農政策的實施中,我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且還有科技員到田間地頭來指導種植技術,收成越來越好,收益連年增加。”望著翻騰的金黃青稞穗兒,格來尼瑪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人工投入高,土壤墒情不好是農牧民不願意從事農業種植的主要原因。”毛庄鄉黨委書記馬貴強說,為了提高農牧民群眾種植的積極性,按照縣委“11235”工作部署和“四個一萬畝”耕種計劃,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開展中央一號文件的宣講,配發耕地、撿拾、播種、收割等農機具,大大提升了農作物種植的積極性,改變了傳統耕種方式,增強了機械利用率。
“一台收割機一天能收50畝青稞地,過去靠人工收割,即便是鄰裡間相互幫忙,50畝地也需要整整一周的時間,而且機械收割是收割、脫粒同時進行,節省了一道工序,省時又省力。”扎西尼瑪說。
據了解,為積極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今年囊謙縣提出“四個一萬畝”耕種計劃,擴大當地特色農產品黑青稞、燕麥、芫根、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力爭種植規模各達1萬畝,促進農牧民增收。毛庄鄉按照今年的耕種計劃,在完成3004畝要求的基礎上,將種植面積擴大到5500畝,這其中包括500畝農歇地的種植。
同時,隨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在青海全省的大力推進,化肥農藥“雙減”行動在毛庄鄉全覆蓋,生態農業、生態畜牧業的全面發展,綠色的“原料資源”讓產自這裡的產品,蓋上了“綠色有機天然”的品牌印記。
戰“疫”不誤農時,秋收不負糧倉,截至目前,毛庄鄉共收獲青稞2600畝。“我們分片區、分時段開展秋收工作,在從嚴從實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多措並舉、多點發力,引導群眾分散收割,避免人員聚集,秋收不跨村,做好個人防護,切實保障秋收工作扎實開展,防止農作物受災,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馬貴強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