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踏上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青海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張曉英
2022年06月12日09:5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始終堅持重在基層、重在平時,構建了共創共建共享的生動局面。本報記者 李娜 魏雅琪 攝

  “我們國家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親相愛、共同團結進步。”“要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陣地,發揚各族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的好傳統,共同建設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家園。”……2016年、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到青海考察,對青海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這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重要的時刻令人難以忘懷,殷殷囑托催人奮勇前進!青海省委省政府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奮力推進新時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先行先試、探索實踐、走在前列。完善民族工作政策法規制度,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國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會教育全過程,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打造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不斷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今日之青海,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民族團結之花在青海大地競相開放。

  突出思想引領,畫出最大同心圓

  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生活在青海這片熱土上的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

  在今年4月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中,“阿爸阿娘的800個包子”火爆了朋友圈,一對夫妻的舉動溫暖了西寧這座城。抗疫期間,全省民族宗教界積極捐款捐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全省各族各界群眾同心戰“疫”、共抗疫情,用實際行動詮釋“中華民族一家親”。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我們把堅持把思想引領作為創建工作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廣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出版《青海民族發展報告》藍皮書,編印《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讀本》,編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讀本》,編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經典故事集》,大力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海精神譜系。

  2月23日,青海省民族團結進步形象標識正式發布。標識整體為綠水青山、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色彩,呈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美好情景。

  在創建實踐中,堅持融匯多方元素,打造政治性強、內涵豐富、意蘊厚重、接受度高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設計制作各民族共享的青海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形象標識,在各市州建成8個主題教育展館,打造主題紀念碑、雕塑、宣傳長廊156個,著力引導各族群眾增強“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意識。

  把民族團結納入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針對黨員干部、農牧民、務工人員、學生、宗教界等不同群體開展“滴灌”教育。連續38年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月活動,創立特色宣講隊,編印300多萬份民族團結宣傳讀本,民族團結高層講壇、微視頻微電影展播、民族團結進步歌曲傳唱……豐富多樣的活動載體,不斷把各族干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上來。

  堅持黨的領導,筑牢民族團結基石

  在西寧市城北區朝陽街道祁連路西社區,“紅馬甲”“紅喇叭”“紅草鞋”“紅領巾”隨處可見。“我們堅持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社區創建工作納入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內容,依托基層‘黨建聯盟’,不斷優化社區資源配置,持續深化拓展基層黨建‘微綜合體’‘紅色物業’,借助‘十五分鐘黨建服務圈’,積極探索構建‘社區黨委引領、樓院(棟)長協作、黨員表率帶動、各民族積極參與’的新型社區‘石榴籽’黨支部,將社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從每條街道、每個社區延展到每棟樓宇、每個單元、每戶家庭中,做到點線面全方位創建,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群眾中牢牢扎根。”社區黨支部書記妥香珍介紹說。

  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條是黨的領導是不是堅強有力。

  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突出政治引領,建立四級黨委書記負總責的領導體制,青海省委省政府出台實施綱要和意見,在全國開創了黨委總攬創建的先例,形成黨委主導、政府負責、全社會參與的黨政軍民齊抓共建的大創建格局。為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調整成立省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書記、省長“雙組長”制的工作領導機構,充實成員單位,確保創建工作始終高位推進。

  在西寧,各級黨委把“民族團結進步”作為主導發展與和諧的核心﹔在海北,以制度的形式保障黨在民族團結工作中的領導﹔在玉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黨的領導下,全省各族干部群眾勠力同心、踔厲奮發,共同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更加團結一致,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持續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夯實法治基礎,“護航”民族團結行穩致遠

  堅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基本原則。隻有樹立對法律的信仰,各族群眾自覺按照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系才會更加牢固。

  2019年青海省制定出台了《青海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青海省第一部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立法宗旨的地方性法規,省人大民僑委副主任委員李多杰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制定《條例》,是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效方式,是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証。同時,對青海省建設“平安青海”“法治青海”,堅定不移地用法治來保障和促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大業具有重大意義。

  堅持把法治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重要途徑,頒布《青海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6個自治州全部出台《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成為全國最早出台專項法規的省區之一,啟動並修訂果洛藏族自治州、互助土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先后頒布實施122件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和政府規章,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法治基礎更加牢固。在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施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對現有法律法規進行調研和系統梳理,對不利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或者消解共同體意識的政策法規進行調整完善,使各項政策法規、制度機制更加符合新形勢發展需要。

  深化法治宣傳教育,持續推進“法律七進”活動,各族群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普遍增強。建立重大風險評估、糾紛調解、毗鄰地區協作等長效機制,將每年3月定為“矛盾排查化解月”,建立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5833個。堅持把民族事務納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楓橋經驗”青海化,推廣“班瑪經驗”,探索形成了達日縣的“網格化+大數據”“同仁做法”等基層社會治理的新經驗。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青海各族兒女將共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攜手前行!

(責編:楊啟紅、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