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互助, 七彩袖舞出“國際范”

咸文靜 金玥彤 張 鵬
2022年03月15日08:38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卓扎灘原生態景區游客絡繹不絕。互助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高空飛翔。互助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互助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花漫昆侖奇幻城。互助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體驗式小木屋。互助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互助縣文體旅游局供圖

  “平均每天有六七桌客人,大多數是周邊地區的。一到周末十桌都能坐滿。”走進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小庄村阿輝農家樂,老板阿生成一家忙得腳不沾地。

  成立於2016年的互助縣蔥花香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位於東和鄉麻吉村。短短幾年間,公司建成集花卉觀賞、農事體驗、鄉村餐飲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接待點。去年接待游客27萬多人次,景區綜合收入超過880萬元。

  乘著冬奧會的東風,春節假期,冰雪旅游讓距離麻吉村幾公裡外的威遠鎮卓扎灘村著實“火”了一把。雪地悠波球、雪上摩托車……多種玩法讓不少游客爭相“打卡”。

  一人一企一村,三條不同的發展軌跡背后是互助縣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

  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提出,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催征號角中既有悠深的歷史回響,更有剛健奮發的時代強音。當我們試著去將這兩種聲音融合在一起,腦海中不禁滌蕩出一曲發展的交響。或許,這可以回答,在立足高原特有資源稟賦、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的征程中,互助是如何解答資源與產業、傳承與發展、單一與多元這三道命題。

  從資源到產業

  ——互助縣產業發展與自身的資源、優勢、特色相融相聯相關。從資源到產業,這條路的背后是互助人的大膽探索和敢為人先

  作為全國惟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旅游產業具有獨特的發展稟賦:豐富的人文景觀、生態景觀和田園風光融合薈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青稞酒文化多姿多彩。

  梳理互助縣旅游業發展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首數威遠鎮小庄村。

  1987年,當時還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國龍為豐富村民的閑暇生活,在村裡組建了一支安昭舞蹈隊。參加過幾次演出后,縣上開始有意識地安排一些觀摩、學習的人員到小庄村。1996年,民俗旅游接待點在小庄村挂牌。除了接待,村裡陸續來了一些媒體記者採訪、報道,村子猶如一池春水,泛起了陣陣漣漪,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土族民俗文化中蘊藏的“商機”。在省內幾家旅行社的支持下,小庄村的游客越來越多,參與接待的村民越來越多。到2007年,小庄村從事旅游接待的農戶發展到40多戶,村上95%的勞動力從事著與民俗旅游相關的工作。昔日與土坷垃打交道的農民成功轉型為旅游這個“朝陽產業”的從業者。

  “道拉”歌聲亮,“安昭”舞姿美。旅游資源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因素。如何讓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在王國龍的印象中,2010年之后,小庄村逐漸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2010年之后,村裡不僅實施了農家院衛生間提檔升級、污水管網改造、天然氣入戶等項目,還迎來了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明顯改觀。”

  從一窮二白的貧困山村到“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得益於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小庄人的致富門路更加多元,一些村民甚至將自家新建的房屋租給他人經營“農家樂”,自己再到“農家樂”務工。與此同時,互助縣以創建互助土族故土園國家5A級景區為目標,不斷加強彩虹部落、納頓庄園、土族風情園等重點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讓所有景區提檔升級、新裝亮相,進一步增強了旅游功能和吸引力。

  “回顧互助縣旅游業的發展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無疑是發展最快的十年。”在互助縣文體旅游局採訪時,辦公室副主任丹存福感慨地說。

  的確,在經歷起步階段、雛形階段后,過去幾年,互助縣通過不斷增設項目、擴大規模、延長周期,持續豐富和優化旅游活動內容和形式,旅游業發展腳步明顯加快。主動融入國家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三區”建設。土族故土園成功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成為繼青海湖、塔爾寺后全省第3家、海東市第1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發展走在全省前列,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森林旅游示范縣稱號,成功入選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或許這種進步可以用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王國龍做過統計,2020年,小庄村接待游客25萬人次,2021年,達到35.6萬人次。雖然全村有76戶村民經營“農家樂”,但除了周一、周二客人較少之外,周三到周末幾乎一桌難求。哪怕周邊也有一些村子、景區開了不少“農家樂”,但小庄村的“農家樂”依然火爆。就拿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來說,房間在臘月就已經全部預定完了。

  “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完全沒有受到影響,甚至通過經營‘農家樂’,一些村民的家庭收入比之前搞民俗旅游時更好。現在,村裡的外來務工人員幾乎和村民人數持平。”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互助縣累計接待游客1506萬人次,年均增長24.5%,是“十二五”時期的1.5倍﹔ 實現旅游收入76.1億元,年均增長20%,是“十二五”時期的2.2倍。在旅游業的帶動下,全縣交通運輸、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值較“十二五”末增加19.8億元,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4%,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從傳承到發展

  ——無論是致富帶頭人的率先意識,還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旅游企業,這種深植於土族兒女內心的文化自信在傳承與發展中涌現出澎湃動力

  去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對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助力發展作出重要指示。以苗繡為例,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這既是產業也是文化,發展好了既能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同時也能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從傳統文化根脈中汲取營養,讓今天的文化發展為明天的文脈傳承注入活力。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的一個有機存在。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

  “一針兩線,上拉下盤”。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盤繡在內的土族民族傳統文化,是互助人引以自豪、又實實在在令外人羨慕的優勢。作為小庄村發展民俗旅游的帶頭人之一,席玉秀比誰都清楚民族文化的魅力。

  “20年前,村裡就有20多個接待點,針扎、荷包這些繡品深受游客喜歡。周邊村子的許多村民來我們村裡打工。有些人家的旅游年收入達到二三十萬元。”

  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農家樂”的遍地開花,民俗二字在小庄村旅游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輕。目前,除了仍然堅持搞旅游接待的祁旦珠等幾戶村民外,獻哈達、敬酒、觀看輪子秋、安昭舞、土族花兒、篝火晚會、土族婚禮等這些原本最具小庄特色的內容在接待中已不多見。

  生活在這樣一個“金窩窩”裡的小庄人,為什麼離這個優勢越來越遠?

  “一是旅游市場接近飽和,民俗接待方面周邊的納頓庄園、彩虹部落非常專業﹔二是群眾口袋裡不缺錢,通過經營‘農家樂’,一些村民開‘農家樂’的收入比之前搞民俗旅游時更好。”為了扭轉這種趨勢,王國龍在村裡開會時多次呼吁,但收效甚微。幾年前,村裡出資為全村男女老少縫制了一套民族服飾,可平日裡,幾乎很難在巷道裡看到“彩虹袖”。

  少數民族古村落的居民作為其文化遺存及生態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者和傳承者,是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從某種角度來說,小庄人漸漸鼓起來的錢袋子,反而讓本就快人一步的優勢變成阻礙他們繼續闊步前行的攔路石。

  《“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提出,要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業發展,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推動旅游業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在與小庄村一街之隔的納頓庄園,民俗文化始終是推動其發展的重要力量。

  走進納頓庄園,映入眼帘的便是許許多多的酒壇。2009年,互助傳統酩餾酒申遺成功。納頓庄園作為其窗口企業成為該非遺項目的傳承基地。以此為引,納頓庄園通過土族歌舞藝術表演、特色餐飲文化保護開發、鄉村民宿、青稞酩餾酒釀造工藝傳承體驗、研學培訓等方式,形成了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為重點的創新發展模式。游客到這兒,不僅能夠品一品地地道道的酩餾酒,嘗一嘗八眉土豬肉和互助獨有的“背口袋”、狗澆尿等特色美食,還能學一學土族盤繡的針法、看一看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體驗一回正宗的土族風情。

  “市場千變萬化,新生事物層出不窮,隻有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文旅融合發展新形勢,進一步調整經營思路,發揚工匠精神,通過制度、文化、產品創新,才能推動全域旅游健康發展。”納頓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師冬花說。

  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不變的是傳統文化,調整的是發展思路。在這些變與不變的背后,是從業者對旅游業發展一脈相承的定力與堅守,是其與時俱進的創新與突破。

  相對於盤活這些傳統的文化資源,青海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也給包括納頓庄園在內的相關企業帶來了新機遇與新挑戰。

  “無論是繼續挖掘自然人文生態資源,推進傳統觀光型旅游向生態體驗型轉變,還是深度挖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生態文化,突出保護三江源河源文化、河湟文化、熱貢文化、昆侖文化等傳統文化,都給我非常大的啟發。這種環境下,我們企業必須主動融入,絕不能像傻小子拉二胡——自顧自。”

  在師冬花看來,雖然疫情及整個大環境對旅游業的沖擊非常大,但青海旅游有了頂層設計推動,有更多游客知道了青海除有三江源、青海湖、塔爾寺,還有非常好的人文生態資源。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將對青海各項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產生深遠意義。

  從民俗到全域

  ——跳出小旅游謀劃大旅游,在推動鄉村振興和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下,全域旅游成為互助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加快轉型升級,全力打造動能充沛的綠色發展引擎。”在2月24日召開的互助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縣委副書記、縣長王國棟提出,今年,互助縣要做靚文旅產業,搶抓全省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機遇,打造“彩虹故鄉”名片,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其實,回顧近年來互助縣旅游業的變遷,一條線路漸漸明晰:從2017年提出大力推動特色旅游業到2018年加快推進高原旅游名縣建設,從2020年加快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到2021年推行“旅游+”發展模式,推動旅游與農業、工業、民生等領域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間,互助縣主動融入“三區”建設,加快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步伐持續加快。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在今天看來,一些飽受爭議的想法在大膽實施之初,誰也不敢斷言一定成功,但他們的確成功了。其中的奧秘,是把握機遇,大膽向前。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鄉村旅游發展的蓬勃脈動。

  就拿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所在的麻吉村來說,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業村,前些年一直在發展的道路上徘徊。全村300多戶1000多人,除了種地外,90%的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

  2016年,回鄉創業的任臣義帶動十幾戶村民在村裡創辦了蔥花香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通過流轉村裡撂荒的耕地,打造了一處集花卉觀賞、農事體驗、文化體驗、徒步健身、特色小吃、溫泉度假為一體的生態休閑農庄。

  “都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沒什麼經驗,一開始隻有看花海、吃農家飯、登山三個項目。除了貼海報,主要是靠自己的朋友圈進行宣傳。”景區總經理陶延金入股之前在縣城開了十幾年的出租車。2017年7月底景區開業后,看到游客絡繹不絕,他心中暗喜,“等到10月份,估計能掙六七十萬元”。沒想到,短短三個月,景區收入達到120多萬元。

  第二年開始,景區不斷擴充體驗項目,為了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還在道路沿線設置了30個攤位供老鄉免費使用。70多歲的陶珍章就是受益者之一。雖然只是賣飲料,可景區開園期間,他的收入達到1萬多元。

  村民陶延軍在景區負責設施維修和安全保障,每個月工資4000元。媳婦在小吃部工作,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不僅如此,他在農庄還有股份,年底可以享受分紅。

  “以前在外打工,收入也不穩定,現在家門口就能掙錢。看著村子裡這幾年的變化,心裡高興!”

  陶延軍口中的變化不僅僅是收入的增加。隨著景區建設,村子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好了,污水管網通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大有改觀。短短幾年間,鄉村振興示范點、鄉村旅游示范點兩塊省級招牌相繼到手。

  “雖然遭遇疫情影響,但今年的經營業績依然逆勢增長。”陶延金笑著說。

  麻吉村的變化,是互助縣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樣本。

  近年來,互助縣編制完成了《互助縣全域旅游規劃》《南門峽田園風情旅游帶規劃》等10余個規劃,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鄉村旅游規劃體系。按照“一鄉一牌、一村一品”的原則,先后實施鄉村旅游及產業扶貧項目29個,成功培樹一批發展勢頭強勁的鄉村特色旅游典型。

  目前,全縣有五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3家,四星級及以下鄉村旅游接待點76家。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5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6個,特色農家院350余家。旅游業直接、間接從業人員由2016年的1.1萬人增加到2.2萬人。

  一組2021的數據給出了互助縣旅游業發展的成績:特色旅游勢頭強勁,實現旅游收入17.2億元。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補充、旅游業為支撐的縣域綠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今年互助縣要搶抓全省建設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機遇,打造‘彩虹故鄉’名片,加快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王國棟說。

  立足特色謀發展。深入實施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園、北山康養基地等10個文旅項目,提檔升級卓扎灘、磨爾溝等鄉村旅游景區,大力發展生態田園游、工業游、鄉村游等多產融合的全域旅游,力爭實現旅游總收入20億元以上。

  立足優勢創品牌。落實青繡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土族盤繡”名片,加快建設土族文化傳承示范區。加強與省工藝美術協會、藝校及無錫等單位和地區的合作,推動盤繡與蘇繡等名繡融合發展,力爭培訓繡娘2000人次以上、銷售額達3000萬元以上,讓盤繡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增收產業。

  彩虹故鄉,七彩互助。

  “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打開了互助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也讓互助縣文體旅游局副局長梁紅雲對家鄉今后的發展有了新憧憬:“我們將努力構建‘一園一山·兩廊多點’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開創互助縣大眾旅游的新時代、全域旅游的新方位、文旅融合的新階段,推動全縣文體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提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在全縣經濟發展中的支柱作用。”

  “孩子們勸我去城裡住,我覺得村子更好!用句電視裡說的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離開互助,小庄村村民席玉秀的一番話始終縈繞在記者的心頭。從土族阿姑身上的彩虹袖、從醇香綿軟的酩餾酒、從歷史悠久的安昭舞、從生機勃勃的田間地頭,我們看到,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帷幕已經拉開……

(責編:況玉、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世界屋脊看長城
  人民網西寧3月9日電 (張皓芃)青海省明長城始建於明代中葉,全長約363千米,是以明代西寧衛為主體修建的軍事防御工程。其主要分布於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互助縣、海南州貴德縣、海北州門源縣等12個縣(區)境內,總長363千米,共有敵台10座、烽火台115座、關隘4處、城堡46座。…
官方回應|這座隧道何時通車?
  “海東市循化縣巴燕鎮至金源鄉的道路可謂是青海省出了名的坑窪路,短短幾十公裡的路要花兩個小時,金源山上的路更是極具挑戰,每次雨雪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行駛……”2022年2月24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青海省海東市委書記留言表示,為了能替代這段路,金源隧道通車是全鄉群眾期盼已久的事,並希望隧道能早日通車。 截圖自人民網“領導留言板” 海東市相關部門在收到群眾留言后,責成化隆縣交通運輸局第一時間對留言進行回復,在回復中明確金源隧道3月10日組織召開復工會議,計劃隧道正式通車時間為6月底,7月初。…
張周平委員:規劃建設中國西部綠色能源典型示范區
  我國西北地區光、風資源富集,可供建光伏、風力發電的土地較多,風電、光電發電量佔比已達西北總發電量的20%左右,特別是青海,風電、光電發電量佔比達30%以上,發展前景良好。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青海省委主委張周平認為,由於可利用水電資源較少、水電站規模小,受水光容量配比限制,豐富的風、光、熱電能難以依靠水電平衡形成綠電得到利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