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

建設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 助力民族地區鄉村振興

2022年03月14日08:4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數字鄉村是順應政策、迎合時代背景的要務與大事。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強調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提出以信息技術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彌合城鄉“數字鴻溝”,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20年7月,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著力推進數字鄉村的具體建設任務。青海作為民族地區,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同樣具有城鄉數字鴻溝不斷加大、農村老齡化加劇、老弱群體留守、鄉村經濟活力不足、農業生產生活相對落后等一系列鄉村問題。建設數字鄉村是有效解決鄉村問題的手段之一,可以打通鄉村信息渠道、連接鄉村產業鏈條、開拓鄉村市場、重構鄉村生產生活環境與空間、增強鄉村發展活力,從而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一、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青海省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數字鄉村發展要求積極部署工作,緊密圍繞“網絡強國”和“數字青海”戰略制定了《青海省貫徹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的實施意見》,提出了數字鄉村的建設目標。2020年9月,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和西寧市湟源縣四個地區成為國家數字鄉村試點,標志著青海省數字鄉村建設進入了正式軌道。伴隨著《青海省開展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工作方案》的出台,青海省數字鄉村試點工作不斷向前推進。

  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新動力,如何建成有成效高質量的數字鄉村試點,並向全省乃至民族地區推廣,需要在借鑒東部地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青海的具體省情,以綠色現代農牧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尋找新的思路和途徑,匯聚各方資源和力量,強化鄉村振興數字化支撐,著力提升鄉村產業、公共服務、鄉村治理、鄉村文化和農民生活的數字化水平。

  二、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的內涵詮釋

  特色化數字鄉村中的“特色化”,是指要客觀面對青海的具體省情,面對青海鄉村與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地區鄉村的不同基礎與特征,面對青海建設數字鄉村的挑戰與機遇,打造“切合實際、優質高效”的數字鄉村。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數字鄉村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發展必須要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相統一。青海的數字鄉村建設同樣要踐行綠色發展觀,遵循“兩山”理念,保持戰略定力,實現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和發展鄉村經濟的相得益彰。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利用好數字技術建立農村人居環境綜合監測平台,對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農村污染物污染源進行全程全時監測,對農村生態系統脆弱區和敏感區實施重點監測,對農村生態資源實現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更智能地推進農村污染防治、源頭治理、生態功能修復和生態環境保護。二要緊密結合地區氣候、土壤、水資源等環境特點和優勢,選准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高原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特色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和綠色化發展,建設農牧業環境智能化監控,建立農牧業生產投入品和產品的電子追溯監管體系。

  2.立足農牧民現實需求的服務型數字鄉村

  建設數字鄉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農牧民生活更美好,因此數字鄉村的建設要立足於農牧民現實需求,改善和提升鄉村公共服務能力。青海數字鄉村的四個試點基本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從基礎數字設施建設到數字設備的軟硬件等都應該考慮農牧民群眾的文化素養水平和語言限制,按照不同人群的特征精准分類,對於回鄉創業、接受過教育的中青年居民,主觀學習意願強的群體通過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提高鄉村地區的數字應用能力,對於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群體,應該提供簡易便捷的數字智能服務,讓數字公共服務更有溫度、更有效力,讓農牧民成為數字鄉村的享用者和受益者。還要根據當地特殊發展情況不斷提高教育、醫療、養老及鄉村治理等民生領域數字化水平,加快彌合城鄉數字鴻溝,不斷推進數字公平、服務公平。

  3.立足精神文明建設的人文數字鄉村

  數字鄉村的建設不是在冷冰冰的數字科技推進中忽視歷史傳統、“鄉愁鄉情”、鄉風道德和精神文明等人文因素,而是助力鄉村精神文化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社會效益的提升。一要開拓新時代農牧區文明實踐的數字化平台,加快推進新舊媒體深度融合發展,通過數字化的助力,讓青海鄉村地域歷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農耕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活”起來,改變鄉村文化建設滯后的現狀,從而更好地保護、傳承與傳播,重塑青海鄉村的核心價值和文化自信,構建鄉村的情感共同體。二要借助數字和網絡的力量,圍繞理論宣講、扶弱幫困、科技推廣、文化活動等方面引導各族群眾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文化氛圍,形成良好鄉風,深化農牧區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4.立足特色產業發展的電商數字鄉村

  農村電商是數字鄉村的一個重要建設內容。青海省正在扎實推進產業“四地”建設,在這一大好機遇下,將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與建設數字鄉村和發展農村電商相結合,將給青海帶來更多的福祉與市場紅利。自2015年青海省全面啟動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作以來,到目前全省已經初步建成以縣城為中心,輻射鄉鎮、村落的三級物流支撐體系,截至2021年6月,全省41個縣(市、區)相繼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工作,已建成36個國家標准的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織網連片,特色產品上行規模不斷擴大。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建設,要讓青海的優質產品資源、環境資源、旅游資源納入電商體系,更加積極促進農畜產品生產、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改造,把農牧區鄉村打造成農畜產品銷售的主戰場,變過去被動的等待式銷售為主動的宣傳推廣和搭建銷售網絡,提升青海農畜產品“青字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青海的農畜產品銷售注入生機和活力。

  三、青海特色化數字鄉村建設的著力點

  1.抓試點、重推廣

  從目前青海四個數字鄉村試點的建設工作抓起,集中發力,做出特色。試點是數字鄉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示范引領和典型代表,要採用“做透一點,以點帶面”的方法,首先立足已有優勢,針對試點縣域、鄉村的特有資源、優勢產業、傳統文化等進行提煉與設計,尤其是與優勢產業的結合是一個建設重點,要探索特色主導產業數字化發展新模式,切忌互相照抄模仿,在具體的體系平台、技術應用、組織保障、政策制度、管理水平、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提升試點示范效果,再將試點經驗進行總結、交流和推廣,帶動全省。

  2.強基礎、補短板

  青海建設數字鄉村還存在短板,我們要著力補上。一要補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針對鄉村數字信息硬件設施相對不足、數字信息軟件應用水平不高的具體情況,進一步加強農村寬帶互聯網建設,實現光纖入村全覆蓋,繼續加大移動網絡基站建設。二要補物流的短板,利用和整合郵政、供銷社、快遞等現有的商貿物流資源進行科學規劃,完善從鄉村為起點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和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改善鎮村道路交通條件,降低農牧區的物流成本。三要補農業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和經濟信息數據的短板,完善數據收集方式,打通政府部門間的數據互通交流。四要補農業經濟組織的短板,針對農牧業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從培訓、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加大農業經濟組織的作用力度。五要補農牧民群體的數字化接受與使用能力的短板,大力進行培訓教育。

  3.謀合力、促發展

  在數字鄉村建設中要充分凝聚政府、企業、農牧民等各方的合力,共促建設與發展。作為政府要明晰角色,不能缺位和越位,要重點為數字鄉村建設解決在基礎設施建設、體系平台建設、組織保障、政策制度、管理水平、發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通過金融政策規范數字鄉村發展環境和激發新的發展動力。作為企業要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到數字鄉村建設項目中,政府要激勵和引導更多農工商企業、金融資本以及更多專業人才投入其中,吸引更廣泛的各類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讓數字鄉村建設更加高效和有活力。作為農牧民要成為數字鄉村的主人翁,政府要幫助農牧民樹立“鄉村振興靠大家”的理念,引導農牧民積極參與數字教育培訓,提高數字素養,真正享用好“數字紅利”。

  4.興文化、展形象

  數字鄉村建設中要能展現青海本土鄉村文化的特點和魅力,同時提升鄉村文化整體發展水平。一要加大對青海當地鄉村文化的細致調研和深入挖掘,對當地鄉村的歷史傳統文化、農耕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專業化和系統化的保護、補充和創新,並建設好青海特色鄉村文化產業。二要以數字化助力打造青海省優秀文化品牌,將各種文化資源數字化,實現數據資產化、管理信息化,著力將省內的優秀文化資源打造成凸顯青海特色、富有獨特魅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提升青海文化資源的知名度。

  5.重培訓、育新農

  青海城鄉數字鴻溝,除了受經濟發展影響帶來的物質條件和基礎設施的差距外,非常重要的一個形成因素就是青海處於西部民族地區,農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數字化的接受、鑒別和使用能力有限,因此在建設數字鄉村時要注重提升農牧民主體的數字素質。一要培養廣大干部群眾對數字化的感知和共識,養成數字思維,積極使用數字化方法和工具,探索鄉村數字治理的新模式,提升鄉村數字治理能力。二要積極創造條件,將互聯網、數字化知識和現代經營技能納入農牧民教育培訓體系,提高農牧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牧民。三要發揮人才作用,通過高職院校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號召更多能人回村,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充分發揮返鄉大學生、基層創業者、退役軍人這三類群體的積極作用。

  (作者為青海大學財經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西部民族地區數字鄉村建設模式與路徑研究” ( 21XMZ038 ) ;青海省社科規劃項目“ 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化在青海的實現與路徑研究(20012) )

(責編:陳晶、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世界屋脊看長城
  人民網西寧3月9日電 (張皓芃)青海省明長城始建於明代中葉,全長約363千米,是以明代西寧衛為主體修建的軍事防御工程。其主要分布於西寧市大通縣、海東市互助縣、海南州貴德縣、海北州門源縣等12個縣(區)境內,總長363千米,共有敵台10座、烽火台115座、關隘4處、城堡46座。…
官方回應|這座隧道何時通車?
  “海東市循化縣巴燕鎮至金源鄉的道路可謂是青海省出了名的坑窪路,短短幾十公裡的路要花兩個小時,金源山上的路更是極具挑戰,每次雨雪天都要冒著生命危險行駛……”2022年2月24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向青海省海東市委書記留言表示,為了能替代這段路,金源隧道通車是全鄉群眾期盼已久的事,並希望隧道能早日通車。 截圖自人民網“領導留言板” 海東市相關部門在收到群眾留言后,責成化隆縣交通運輸局第一時間對留言進行回復,在回復中明確金源隧道3月10日組織召開復工會議,計劃隧道正式通車時間為6月底,7月初。…
張周平委員:規劃建設中國西部綠色能源典型示范區
  我國西北地區光、風資源富集,可供建光伏、風力發電的土地較多,風電、光電發電量佔比已達西北總發電量的20%左右,特別是青海,風電、光電發電量佔比達30%以上,發展前景良好。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青海省委主委張周平認為,由於可利用水電資源較少、水電站規模小,受水光容量配比限制,豐富的風、光、熱電能難以依靠水電平衡形成綠電得到利用。…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