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實又走心,讓“難事兒”不再難

2021年06月28日09:11  來源:青海日報
 

美麗峰堆鄉。青海日報記者 程宦寧 攝

  6月,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到處綠意盎然,成片的農田裡種滿了秋馬鈴薯,條條硬化路通到一座座牆上畫著涂鴉的農家小院……

  “我們要把黨史學習教育與當前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歷史結合現實學、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行動見成效,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既要入腦入心,更要見言見行。堅持學習教育與實踐同步推進,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貫穿學習教育全過程。”峰堆鄉黨委書記謝國華帶領全鄉黨員干部切實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為民辦實事、解難事的實際行動。

  峰堆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由於耕地面積的80%為山地,所以馬鈴薯種植成了全鄉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因此也被稱為“馬鈴薯之鄉”。

  峰堆鄉上賬房一村更是種植馬鈴薯的“佼佼者”。眼下正值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階段。

  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立足本職崗位,村黨支部書記郭佔福選派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為民便民服務,帶領黨員走入田間地頭,宣傳黨的“三農”政策和法律法規,指導村民除草、施肥。

  “郭書記你看我家地裡的虫害是不是越來越嚴重了?”

  “沒事,你別緊張。這種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塊莖,這幾天你增加磷鉀肥施用量,及時移除病殘枝,然后用藥劑進行噴霧,效果非常好。”

  農戶的各類問題,郭佔福都會一一耐心作答。

  郭佔福還是樂都區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

  2014年,剛剛踏入馬鈴薯種植行業的郭佔福打破傳統,自己投資1.5萬元到西寧互豐公司購買微型薯30000粒,種植了0.667公頃的馬鈴薯種薯,當年收益8.5萬元。2015年實現互聯網線上銷售7.2萬元,開辟了峰堆鄉馬鈴薯線上銷售的先河。2016年通過海東市輕工擔保有限公司融資100萬元用於種植馬鈴薯。2017年通過租賃群眾撂荒地、流轉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合作社+農戶種植模式,種植馬鈴薯66.7公頃,通過土地托管或半托管方式種植馬鈴薯80公頃……

  7年后,郭佔福已經從“門外漢”變成了種植“專家”。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讓“土蛋蛋”變為農民致富的“金蛋蛋”。

  郭佔福作為一名黨員,每走一步都不會忘記村裡的人。隨著合作社的不斷發展壯大,上陽窪等村101戶村民先后入社,成為合作社社員。社員種植的馬鈴薯,合作社以市場保護價進行統一銷售,打消了大家會不會有銷路的顧慮。同時,交通便利處平整土地2公頃,硬化地坪0.3公頃,為群眾免費提供了馬鈴薯銷售場所。2016年以來,郭佔福每年雇佣的貧困戶達到5000人次,先后支付貧困戶務工費用就達160萬元,涉及的貧困戶覆蓋峰堆、瞿曇、城台三個鄉鎮13個村。為了讓更多的貧困戶掌握種植技術,郭佔福出資先后組織10名貧困戶到四川、陝西等地參加馬鈴薯種植專業培訓,培訓后他們不僅掌握了種植技術而且幫助其他群眾進行現場示范,基本實現了種植管理人員專業化。

  如今,種植馬鈴薯已經是全鄉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農田灌溉尤為重要,但是紅溝門村、熊家村和李庄村屬峰堆鄉水渠的下游村,前期因水渠年久失修,導致13.3公頃土地無法灌溉。

  “種0.06公頃的馬鈴薯有近4000元的收入,當時不少地撂荒。”峰堆鄉黨委書記謝國華說,鄉鎮資金有限,我們就向上級反映,樂都區副區長吳德勝得知情況后,爭取到中國信達公司幫扶資金40多萬元,其中23萬元已經用於紅溝門村和熊家村修水渠,今年3月份村民開始陸續種植馬鈴薯、大蒜等。

  水渠修好后,村民們引水澆地,干枯的庄稼地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后,為帶動經濟發展,峰堆鄉又從村容村貌整頓入手。

  峰堆鄉家家戶戶種馬鈴薯,每年的“洋芋花節”吸引不少游客前往觀賞,但鄉道路面狹窄,造成很多不便,后來在省委統戰部積極協調幫扶下立項修建水峰(樂都區水磨灣至峰堆鄉)公路。

  要擴建就需要對一部分村民的房子進行拆遷,峰堆鄉的黨員干部迎難而上,積極落實國家拆遷補償政策,深入轄區內各村社基層一線,調研聽取群眾意見建議,研究制定《峰堆鄉拆遷征地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整體部署,快速推進,進村落實工作機制,3人一組,深入農戶宅基地開展排查、測量、登記工作。截至目前,測量登記庄廓400戶,完成拆遷協議簽訂400份,及時與上級主管部門協調溝通交流,確保補償款項第一時間落實到農戶手中,切實保障維護農民權益。

  謝國華說:“目前已開工,公路建成后寬達11米,連接五個鄉鎮,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們的生產生活。”

  除此之外,峰堆鄉結合實際,清理全鄉各類生活垃圾3.7萬立方米,建成垃圾分類堆放點8個,清理溝渠約10公裡,為家庭有實際困難的民眾評議新增五保、低保,發布就業招聘公告20次,為30人發放公益性崗位補貼……

(責編:楊啟紅、劉沛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