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啦!青海日報記者 公保安加 張洪旭 攝
6月的柴達木盆地,八百裡瀚海戈壁呈現出一種蒼茫的壯闊之美。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一路向西,沿著315國道行駛20余公裡,一座主色調為紅褐色的高大鑄鐵犁鏵塑像出現在眼前。
穿過犁鏵塑像,沿著一條“綠林小路”前行,就到達了柯魯柯鎮。柯魯柯為蒙古族語言,意思是“水草豐茂的地方”。
自2006年3月撤鄉建鎮以來,柯魯柯鎮便成為德令哈西部和315國道上的重鎮,轄區內有12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總人口12612人,漢、蒙古、藏、土等19個民族居住在這裡。
柯魯柯鎮鎮長祁銳鑫介紹,2015年10月柯魯柯鎮開始建設農墾文化風情小鎮,總投資1.4億元,涵蓋了德令哈農場總場部、地下防空長廊、公共醫院等基礎設施,修繕了主街道兩側314間民房外立面。
漫步在小鎮上,一間間頗具年代感的仿古建筑,令人不禁產生一種穿越的錯覺——那是一代代農墾人“征服”柴達木的往事。
這片土地最早是德令哈農場,上世紀50年代,數十萬熱血青年在“開發柴達木”的召喚下,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向這裡匯聚,在荒涼的瀚海戈壁上開墾土地、辛勤勞作,開創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科學務實、勇於進取”的柴達木農墾精神。
隨著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的開館迎客,這裡成為人們接受精神洗禮的一片高地。
十幾年前,汪康寧子承父業在鎮上賣鹵肉、做寬粉,由於獨特的味道,他的小店,成為鎮上乃至德令哈市的“網紅小吃店”。汪康寧說:“鎮上近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從農墾文化風情小鎮建設完工,鎮子‘一夜暴紅’,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鎮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農墾文化風情小鎮的建設,不單單是修葺幾座老建筑這麼簡單,而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新的產業,取得新的經濟效益。”祁銳鑫介紹,如今,柯魯柯鎮金原村花卉種植、烏蘭干溝村青稞種植、蓮湖村牦牛養殖、陶生諾爾村黃牛養殖等“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已初具規模。“十三五”以來全鎮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2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3.27億元,增幅達48.3%,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8115元增長到2020年的12315元,增幅達51.76%。
“大家請看,這是我們的第二展區‘農墾人的一天’。”走進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一批批參觀游客跟隨講解員的腳步,沉浸在60年前柴達木人戰天斗地的感人故事中。
展館負責人張慧蓉說,2017年柯魯柯鎮入圍住建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德令哈農墾文化博物館是農墾文化風情小鎮的亮點,也是對這段歷史最好的注腳。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8月份開館以來,展館接待了57個黨支部、共3萬人次,來這裡參觀學習柴達木農墾精神,接受精神洗禮。游客們對柴達木開荒人艱苦創業,辛勤耕耘,將荒漠化良田、戈壁變綠洲的開拓精神,有了更深的體悟。
“博物館展品內容豐富,運用現代化的技術反映出了那個年代的艱苦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頑強意志。尤其是展區裡那座叫‘奉獻’的雕塑,讓我感觸很深。”參觀完展館,來自都蘭縣的游客武忠良感慨頗深。
在展館的序廳右側,武忠良所說的那座“奉獻”的雕塑前,記者看到很多游客駐足端詳、拍照。講解員闡述:高聳的五角星,意在紀念具有軍隊傳統和革命精神的早期拓荒者﹔拓荒之手,手捧麥粒,意在紀念農墾人默默無聞,甘於奉獻,把荒原變成綠洲的壯舉。
移步到展區,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塑像和模擬場景,還原了那個年代柴達木農墾人的生產生活場景——藍天白雲的帷幕下,麥田已泛黃,田埂上豎起的紅旗隨風飄揚,豐收的農墾人懷抱麥捆,眺望遠方,由衷的快樂寫在臉上﹔小小的火爐散發出一股股暖流,一旁的矮凳上,農墾人手捧千裡家信,讀了又讀,神情裡難掩對遠方家人的思念……
徜徉博物館的四個展區,每走一步都能與農墾人親手制造的農業機械和生產工具“撞個滿懷”,在他們豐收的田間地頭和溫馨生活的場景裡流連忘返,是他們,付出的汗水、鮮血和生命,創造了柴達木盆地的奇跡,書寫了農墾文化的不朽篇章。
中介機構發布成人招生信息?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 人民網西寧8月21日電 (陳晶)近期,有中介機構利用網絡等媒介,以青海師范大學的名義發布成人招生宣傳信息。8月19日,青海師范大學發布聲明,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從未與任何教育機構合作招生。 凡需參加青海師范大學繼續教育與培訓學院成人學歷繼續…【詳細】
以改革創新精神 大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深情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高度評價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庄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