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山青水綠河清湖晏成為青海的鮮明標識

宋明慧

2021年06月05日08:59  來源:青海日報
 

貴德縣推進黃河流域生態治理。

昔日的青海湖沙島現如今已是滿目翠綠。

治理后的海北州水生態金銀湖。青海日報記者 魏雅琪 王偉才 攝

  湟水河畔,水清岸綠河暢的景觀令人心曠神怡﹔三江源頭,藍天之下綠野之上野生動物悠閑覓食﹔祁連山深處,蒼翠的樹木郁郁蔥蔥遮天蔽日﹔青海湖畔,呈現著鷗鳥翔集、魚翔淺底的和諧美景……這是青海,綠水青山、河清湖晏已成為鮮明標識,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從305天增加到354天,長江、黃河、瀾滄江干流出省斷面保持在Ⅱ類以上,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近年來,青海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圍繞“藍天、碧水、淨土”目標任務,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堅決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並順利實現階段性目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潺潺清水向東流

  波光瀲灩的扎陵湖展示大河源頭之美景,長江、黃河、瀾滄江從這裡出發。近年來,青海省緊緊圍繞“打好碧水保衛戰”,堅持保護治理並重,持續推進水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2020年,全省1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長江、黃河干流、瀾滄江及西北內陸諸河水質優良率均為100%。

  堅持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有序推進碧水保衛戰各項工作,採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垃圾清理、生態修復等措施綜合治理,在全國率先完成地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初步實現“長治久清”。扎實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列入國家調度的76個集中式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全部完成整改。

  持續攻堅湟水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實施了南川河、北川河、塘川河等35個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修復系統工程,湟水河出省斷面IV類水質達標率為100%、III類水質佔比超50%,“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母親河”的目標基本實現。

  同時,落實中央環保專項資金,安排實施一批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整治和規范化建設等項目,在三江源地區實施重點鄉鎮、游牧民定居點等生活型污染防治、水源涵養功能維護、面源污染控制等水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項目工程。三江源源區水源涵養功能得到提升、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趨勢得到控制,各流域水質持續穩定在優良水平。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1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優良比例較考核基准年(2014年)提高15.8個百分點,高出國家目標10.5個百分點,湟水流域出省斷面III類水質佔比不斷提升,長江、黃河干流、瀾滄江出省水質始終保持優良,確保了“一江清水向東流”。

  沁人心脾一抹藍

  2020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較2015年提高13.5個百分點,PM_2.5濃度較2015年下降28個百分點……

  近年來,青海省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認真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以全省兩市六州政府所在地城鎮為重點,以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控制為主線,全方位落實“抑塵、減煤、控車、治企、增綠”措施,縱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2020年,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2%。

  緊盯重點區域加強揚塵綜合整治,緊盯建筑和道路施工揚塵綜合整治,通過多種方式督促施工企業全面落實建筑施工工地周邊圍擋、物料堆放覆蓋、土方開挖濕法作業、路面硬化、出入車輛清洗、渣土車密閉運輸“六個百分百”控塵措施。西寧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建筑工地“十個百分百”揚塵防控措施,建成100套智慧化建筑工地監測監管系統。

  統籌“油車路”協同治理,積極推進柴油貨車污染治理,西寧、海東兩市建成投運機動車遙感監測和冒黑煙車輛抓拍系統,積極推進老舊車淘汰,“十三五”我省累計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3.3萬輛。

  突出抓好城市周邊“散亂污”企業分類整治和工業爐窯深度治理,充分利用污染源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施,組織開展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重點工業企業大氣污染深度治理。對無組織排放、污染物排放不能穩定達標或接近標准限值的企業提出限期治理計劃,明確治理目標和責任單位,青海省累計整治“散亂污”企業940余家。

  扎實推進煤煙型污染治理,“十三五”時期,青海省累計淘汰燃煤小鍋爐3000余蒸噸,現役262萬千瓦時燃煤火電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

  重巒疊翠景色美

  對於青海來說,藍天、碧水、淨土是密不可分的生態組合,更是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美好期待。近年來,得益於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深入開展,青海藍、草原綠、河湖清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幸福,當一望無垠的碧綠草原與重巒疊翠的連綿山峰相映襯,青海的顏值越來越高。

  近年來,青海省認真組織實施“土十條”和青海省方案確定的重點任務,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風險防控和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淨土保衛戰取得積極進展,西寧市“無廢城市”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效……

  強化涉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控,超額完成重點行業重金屬排放量削減目標,實行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管理,新、改、擴建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全部執行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等量替換要求,淘汰關停鉛冶煉和小規模、工藝落后的濕法煉鋅生產線。整治涉鎘等重金屬污染源10個,推動實施付家寨區域鉻污染地下水風險防控工程等項目,完成了西寧市七一路延長段鉻污染場地修復治理、原湟中鑫飛化工廠和西寧小峽民小公路鉻污染場地風險管控等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項目。

  同時,加快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並啟動試點工作,建成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格爾木昆侖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工業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及社會源危險廢物集中收集設施建設處置能力達到每年190萬噸。同時,圍繞全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累計投資整治村庄和游牧民定居點達4515個,實現省域全覆蓋。

  以必須打贏打好的堅定決心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改善成果無不惠及發展的方方面面。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青海湖水域面積逐年擴大,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4%,青海湖裸鯉、藏羚羊、普氏原羚種群數量持續恢復,讓今天的青海處處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景。

(責編:楊玥、劉沛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