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上“陽光飯” 致富勁更足

本報記者 劉雨瑞

2021年06月04日06: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50萬元,咋用?

  3年前,當海東市平安區平安鎮白家村村支書賈生源盯著政府下撥的村集體經濟“破零”資金時,一時有點犯愁。

  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長久以來沒啥產業。召開村民大會,大伙兒意見很一致:發展光伏產業。青海光照資源充足,光伏電站運維成本低,還能為發展清潔能源做貢獻,何樂不為?

  沿著蜿蜒山路一路行進,3排40多米長的光伏板陣列闖入視野,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呈現出海水般的深藍色。“並網發電后,電站年收益接近10萬元。”賈生源說。

  陽光資源帶來“陽光收益”,又該如何分配、使用?“一個大原則就是按勞分配。”平安鎮駐村干部張嶺英說,“六成歸村集體,用於發展產業、基礎設施運營維修、教育培訓等,四成用作扶持資金,在村裡設置公益性崗位。這可以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

  發展大棚種植業、修建文化廣場、建設步行街……吃上“陽光飯”的白家村,環境美了,生活好了,村民腰包鼓了,底氣足了,又有了新想法:村集體可以建光伏電站,個人為啥不能建?

  國家電網平安區供電公司副經理王建威算了一筆賬:投資4萬元,年收益7000多元,5年左右回本,剩下的20年可以持續產生收益,遵循“自給自足、余電上網”的原則,“就一句話,支持!”

  去年,23戶村民報名在自家屋頂上修建分布式光伏電站。村民手機上,發電量、收益、累計減少的碳排放量等數據一清二楚。

  像白家村一樣,2020年,青海電網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並網容量32.3萬千瓦,上網電量1.41億千瓦時,產生收益5600多萬元。

  “陽光飯”,吃得長、吃得香。在青海,光伏成為破解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難題、保障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重要產業,形成了因地制宜的光伏扶貧青海模式,有力地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行穩致遠。《人民日報》( 2021年06月04日 第 10版)

(責編:楊玥、劉沛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