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生態優勢 助推旅游高質量發展

——青海省奮力推進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綜述之一

王宥力

2021年05月16日09:08  來源:青海日報
 

祁連牛心山秋景。青海省文旅廳供圖

天藍,山綠,水更清。這或許已經不是青海人民的新感受了,但卻是更多“慕名”來青海,一睹其壯美景色的各地游客更加強烈的感受。大學畢業回鄉,18年后再來到青海的時候,王寧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掉落下來:“這是我曾經上過大學的地方嗎?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王寧眼中,變化的不僅僅是城市規模的發展,更多的是美不可言的自然環境,更令她“煩惱”的是竟然對旅游目的地產生了“選擇困難症”,假期太短暫,可是想去看看的地方卻很多。

其實,這種“幸福”的煩惱並不是王寧一個人的感受。近年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系統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奮力推進“一優兩高”,以“生態統籌規劃、生態整合資源、生態推動發展、生態共建共享”為重點,牢固樹立生態發展理念,積極拓展綠色生態空間,正確處理旅游發展的“十一對”重大關系,充分發揮生態價值,履行生態責任,大力推進生態旅游發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旅游業對全省經濟的貢獻份額明顯增長,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

擦亮綠色底牌,以生態優勢推動旅游發展

青海,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集山宗、水源、異域、淨土等諸多特點於一身,擁有世界最大面積的高寒濕地、草原、灌叢和森林等生態系統,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基因、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

豐富的生態資源讓青海旅游有了更多的可塑性和選擇性。然而青海這個生態環境的“優等生”同樣也有著“成長的煩惱”。發展和保護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旅游亦如此,在選擇的交叉點,青海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首位。正如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常紅安所說:“青海生態地位在全國乃至全球的重要性、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決定了青海文化旅游發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圍繞區位特點和資源特色做文章,走生態保護優先的綠色崛起之路。”

3月28日,“大美青海生態旅游邀你來”活動正式啟動。在為期兩個多月的活動中,重點推出了18項20個文旅活動,圍繞青海生態旅游優勢,多舉措、多形式地提升大美青海生態旅游的海外知名度,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以生態資源優勢推動青海省生態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五一”小長假,青海旅游市場不出意外地迎來了小高峰,而在眾多的線路選擇中,“生態游”備受青睞。“走進可可西裡·尋覓藏羚羊生態旅游線”“黃河廊道生態自駕車旅游線”“雄山探秘生態自駕旅游線”“唐蕃古道生態自駕旅游線”“大美青海高原生態文化旅游線”……今年青海省特別推出了“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10條生態旅游精品線路。細細品味,這裡有大漠風光戈壁神韻,也有碧波湖水沙漠綠洲﹔這裡有綠草如茵,遍地牛羊﹔這裡有天蒼蒼,野茫茫﹔這裡有耐人尋味的故事,幾多柔情,幾多雄壯……

圍繞生態綠色,青海省基本建立了以生態旅游為核心的目的地體系,逐步形成了以生態旅游為統領,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和水利風景區等為載體的多類型目的地體系。把生態教育、環境保護與“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類生態旅游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推出了生態研學、高原康養、濕地觀鳥、自駕越野、森林養生等多種生態旅游產品,形成了大美青海觀光之旅、生態青海健康之旅、文化青海溯源之旅等100條生態旅游產品線路。

同時,抓住“一帶一路”等機遇,建立以對口援青、西北協作區、沿絲綢之路、青藏鐵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旅游聯系機制,成立絲綢之路文旅產業聯盟,再造“東出、西進、南下、北上”的全方位開放格局,積極構建大區域、大流域循環的生態旅游聯動體系。

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文旅站上更高起點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這對於青海旅游業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是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大好機會,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路的不二選擇。

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深入學習,快速行動,安排部署,圍繞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總體要求,全面分析研究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現狀、機遇優勢、存在的短板和下一步工作思路。

全省上下立足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實際,始終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正確處理發展生態旅游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倡導綠色、高品質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以生態優勢推動生態旅游發展,以生態旅游發展支撐生態建設。編制完成了《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青海省生態旅游示范省創建方案與導則》,支持各地將生態旅游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在規劃中充分體現生態旅游的發展要求。同時,在《青海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業發展規劃》中,將創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作為整合文旅資源、塑造生態品牌的重要舉措。

全省開展了文化和旅游資源普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全國試點工作並形成了青海方案。調查梳理出文化旅游資源10大類16245處,為全省生態旅游發展提供了數據基礎和資源支撐。加快生態旅游與農業、教育、科技、體育、健康、養老、文化創意、文物保護等領域深度融合,培育生態旅游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持續打造“大美青海 生態旅游”“河湟文化”等品牌,突出特色、生態、健康、文化四大亮點,依托媒體,利用旅游推介會、展會、節事活動等平台,增強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同時,通過“山宗·水源·路之沖—— 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展”、創作反映“生態保護 源頭擔當”為主題的大型生態舞劇《大河之源》等為載體,展現優秀生態民族文化,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

(責編:陳晶、劉沛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