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那景青藏線

王宥力

2021年05月11日09:06  來源:青海日報
 

通訊員 馮建強 李金龍 攝

從青藏線回來已是7月有余,在忙忙碌碌中卻感覺隻恍若一瞬。直到有一日,我收到陸軍第952醫院張雪干事的一條信息,她說醫院救治了一個名叫頓珠的藏族小伙,是個重傷患者,在經歷了6次共計34個小時的手術之后,終於為年輕的頓珠保住了雙腿……

張干事發給我的信息比較簡單,但我卻從其中感受到了救治時的驚心動魄,家屬的揪心和希望,所有醫護人員的不言放棄和醫者仁心。

一時記憶被拉長,關於青藏兵站部官兵們的點點滴滴又注到心頭。

眼淚

軍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鋼鐵硬漢。但是,當你和他們面對面時,你會感受到另外一個詞:鐵漢柔情。

我們從西寧出發,常常是面對著他們堅強的外邊,卻感受著他們心底的那一絲柔軟。

何厚金入伍16年,他說自己哭過三次。22歲從貴州入伍來到青海,那是何厚金第一次離開家離開父母。早晨6時起床先跑個3公裡,初來高原的何厚金極不適應,他吃不下早飯,每天除了訓練,最大的幸福就是能睡覺。90多天后,他給媽媽打了入伍后的第一個電話,“喂……”,電話那頭,在何厚金看來母親那足以溫暖全世界的聲音撩動著他心底最敏感的神經,“媽……”隻一個字,便把相隔千裡的兩顆心緊緊拉到了一起。

“第二次哭就是送戰友,這是誰都要經歷的。在部隊時間越長,越是舍不下戰友情。”何厚金說,大家每天一起吃苦、一起訓練、一起流汗的感情太深了,“我們彼此信任,如果在戰場上,他們都是你敢把后背交出去的人。”何厚金向我們講述著他的戰友,眼睛裡閃動著淚花。

說到妻子時,何厚金說不下去了。一旁的劉斌業和王慶不停地拍著何厚金的后背,王慶說:“為人子,我們愧對父母﹔為人夫,我們愧對妻子﹔為人父,我們愧對孩子。”一句話,道出了很多老班長的心聲。劉斌業說:“孩子總是問媽媽,我有沒有爸爸呀?后來長大一點兒了,隻要看見穿軍裝的都叫‘爸爸’。”

……

沿著青藏線一路走來,幾乎在每一個兵站、每一個泵站都能聽到類似的故事。就像老兵田書源所說:“孩子剛出生我們就走了,再回去的時候已經會走路了,不認識爸爸……”就是這樣,這些在青藏線上歷練了無數次的老兵,經歷了一次次艱難、應對了無數次困苦的老兵,在我們面前如此真實地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

有人已經訂了婚宴卻不得不因為緊急歸隊全部取消,有人談著戀愛卻因為長期異地遺憾分手。有些年輕的戰士給自己起了一個好聽的“外號”——“彈簧”。我們不解地詢問緣由,細問之下才知道此“彈簧”非彼“彈簧”,而是“談黃”。但說歸說,笑歸笑,大家最終的答案卻都不約而同地回歸到同一個起點:那就是既然選擇了這身軍裝,就無怨無悔,軍人的職責永遠是第一位。

榮譽

在走過青藏線沿線的每一個兵站和泵站時,我們都會深切地感受到榮譽感帶給一個集體的內生動力。

這一路上,我們認識了二代汽車女兵胡甜,對她來說,最大的榮譽感就是“和男兵一起學車,一起訓練,男兵干什麼女兵就能干什麼……”憑著這股子勁兒,她硬是從一個手剎都拉不動的女孩子變成了能大聲告訴班長“我可以,我行”的女汽車兵。

這一路上,我們“認識”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崔新澤,他是全線唯一掌握“帶油焊接”技術的牛人。從格爾木出發時我們便一路打聽崔班長的故事,可大多數官兵只是聞其事,卻鮮見其人。“崔班長太忙了,全線的泵站隻要發現情況,那幾乎都是崔班長帶人上。所以,他似乎從來不屬於那個班組,他屬於青藏線。”

這一路上,我們認識了低調內斂的工程師姜岩。來到納赤台機務站的12年裡,他有10多年都是睡在機房裡,10多年的春節是在機務站過的。他說沿線電纜就容易在晚上出問題,索性把宿舍搬進機房,“守在這裡反倒睡得踏實些。”青藏線的氣候,即便是到了七、八月,一天見四季的情況也再正常不過了。對於姜岩來說,隻要機房的報警器燈亮起,就是天上在下刀子,也必須第一時間趕往現場。

這一路上,我們認識了隨時隨地救人的軍醫劉德義。在青藏線上,除了隨汽車運輸部隊執行上線任務的軍醫外,劉德義便成了“流動軍醫”。線上兵站、泵站的官兵出現不適他得管,來青藏線旅游的游客出現情況他也得管,在青藏線上跑運輸的司機來求助他還得管,所以他也是青藏線上的大忙人。唯獨顧不上管的就是家裡人,他說:“我最害怕接到家人的電話。一邊是虧欠,一邊是軍裝,我還是選擇了軍裝。”

這一路上,我們認識了“以做好每一盤菜為最高榮譽”的江孜兵站的官兵們。對於這裡的官兵而言,兵站就是一個家,凝聚力要強,自新兵來到這裡的第一天起,家的理念就一直在傳承。“不吹牛,我們江孜的飯是最好吃的。”老兵韓聖勇的語氣中流露出的全是自豪感,“這是我們兵站的榮譽,我們特別團結,必須好好干,不能把我們江孜的招牌給砸了。”

這一路上,我們認識了雖然隻有兩個人,也要堅守好羊八井兵站的張勝展、陳華偉﹔認識了“同是汽車兵,我一定要比老爸強”的王一﹔認識了常年資助貧困學生,用行動組建愛心團隊的張雪﹔認識了從抵觸當兵到行業能手的王佳林……

有人說,榮譽是軍人的第二生命,對優秀的軍人而言,榮譽甚至比生命更重要。他們是和平年代的軍人,崇尚榮譽也並非是通過血洒疆場來體現,但他們依然因為崇尚榮譽而持有高貴的情懷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並時刻把黨、國家和集體的榮譽看得高於一切。

忠誠

“我的生命因子,隻有放在青藏線上才最活躍。”被中央軍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干部”榮譽稱號的張鼎全,曾在零下30攝氏度的極度嚴寒中,上百次帶領車隊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即使患上肺癌后,他仍以透支生命的代價堅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把39歲的生命永遠鐫刻進雪山凍土之中。

有一年臘月,原某汽車團204名官兵,出動75台車,執行緊急運輸任務。車隊行駛至唐古拉山時被暴風雪圍困。官兵們用鐵鍬、臉盆等工具鏟雪開道,沒有工具就用手扒……經過25個晝夜的生死搏斗,他們硬是用鐵鍬和雙手刨出一條“雪胡同”,沖出了死亡線。在這25個晝夜裡,車輛沒有凍壞一台,承運物資沒有損失一件,但有50多名官兵被凍傷,4人截了趾。

……

忠誠,是這支部隊最鮮明的底色。翻開青藏兵站部的創業戰斗史,忠誠足跡隨處可尋:所屬部隊曾參加過抗美援朝、解放戰爭、邊境作戰等戰役戰斗,有44個集體、個人被授予榮譽稱號和記一等功,涌現出“青藏高原模范運輸連”“高原紅旗兵站”等典型,780多名官兵把生命永遠留在雪域高原。

青藏兵站部上高原執勤60多年來歷經6次重大調整改革,凝聚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戰斗”的三個特別革命精神。

初春以來,軍隊黨史學習教育扎實起步、有序展開,從機關到基層連隊,官兵們積極參與,一堂堂授課深入透徹、一場場討論凝聚思想、一次次瞻仰觸動靈魂……青藏兵站部某大站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緊緊圍繞“深刻領會意蘊承載,准確把握標准要求,突出抓好重點內容”的總體要求,全力推進“加強理論學習、做好灌輸授課、組織專題宣講、開展實踐活動、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5個方面工作落實。

官兵們認真學習了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於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問答》《中國共產黨簡史》等指定學習材料,以及《中國共產黨的1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改革開放簡史》《社會主義發展簡史》等重要參考材料。廣大官兵深刻認識到開展好黨史學習教育是思想建黨理論強黨的內在要求、向黨看齊強固軍魂的壯骨補鈣、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的賡續傳承、奮斗強軍開局開新的強力發動,學習百年黨史、汲取奮進力量的政治自覺牢固樹立。

學黨史,話變遷,綿延千裡青藏線處處是課堂。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青藏兵站部還堅持以“組織專題學習、組織專題黨課,豐富文化熏陶、用好紅色資源、創新學習形式”為主要學習抓手,真正讓官兵在“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集中學習中深學,在各類演講比賽、故事會等群眾性活動中深悟,在組織網上學習交流、成果展評,學習感悟分享中夯實,在瞻仰參觀革命遺址遺跡等儀式教育、情景教育中轉化,自覺著眼練兵備戰把正思想航向標、緊盯單位建設勾畫奮進路線圖,立足個人成長制定學習進步招,切實在深學深悟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黨史學習激勵斗志,練兵備戰煥發動力。官兵感到,我們黨百年歷史所培育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新時代革命軍人,更要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斗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責編:楊啟紅、劉沛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