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為玉樹市鄉村振興添動能

楊啟紅、周明

2021年04月13日11:30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所轄的62個村,村村都有合作社,甘達村甘達利眾專業綜合合作社、加橋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鑽多村畜牧業合作社等,都是活躍在玉樹大地上的村合作社。近年來玉樹市通過引導發展多元化集體經濟實體,積極鼓勵村級黨組織領辦創辦農牧業專業合作社,採取“支部+集體經濟+農牧戶”的形式,大力發展可持續、多元化的集體經濟項目,推動集體經濟發展的重心由“破零”向“壯大”轉變。

“十三五”期間,玉樹市各個村合作社持續助力玉樹市經濟社會發展,完成了脫貧攻堅的歷史使命,現如今已成為玉樹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程中的中堅力量,為玉樹市發展增添源源不斷的動力。

仁青:帶領鄉親共奔致富路

“我是跟在牦牛屁股后面長大的,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是我最大的夢想。”仁青一直以帶領鄉親們致富為己任。

出生在巴塘草原的仁青,是地地道道的草原兒女。剛學會走路時,仁青就跟在大姐身后看大姐放牧、擠奶,自打記事起,就與牦牛為伴,“風吹草低現牛羊”是他記憶深處家鄉的最美模樣。長大后,仁青來到了玉樹縣城做服裝生意,工作再忙,每月都要抽空回巴塘草原住幾天。

每次回到熟悉的草原,仁青總會四處溜達溜達,“鄉親們的生活依舊貧困,飼養的牦牛瘦弱,就連毛發都失去了往日的光澤……”仁青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仁青深知,玉樹牦牛是公認的優質牦牛品種。從外觀看,玉樹牦牛比環青海湖地區的牦牛高大,頭大角粗背弓,皮毛鬆厚富有光澤,而且毛色純黑。從內在看,玉樹牦牛肉脂肪淡黃、肉色深紅,有明顯的大理石紋,彈性且不粘手﹔玉樹牦牛奶做出的酸奶,奶皮的厚度超過手掌厚度,奶皮下面的酸奶如同豆腐般濃稠細膩。

為了改變現狀,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2014年,仁青成立了仁青寶藏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發動牧民們用自家的牦牛和草場入股。隨后,他又從玉樹州曲瑪萊縣引進野血公牦牛育種改良,並在政府的扶持下,逐步興建廠房、生產車間、化驗室、恆溫冷庫,並以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牧民們的牛奶,加工生產牦牛風味乳,走上產業化經營的道路。

“合作社現有40名員工,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戶均分紅超過2萬元。”如今,仁青深感責任重大,一心隻想帶領更多群眾發展壯大合作社。截至目前,仁青寶藏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入股的牧民達20余戶,牦牛400多頭,草場10萬余畝。牧民家中的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到合作社上班。

白卡:讓非遺煥發異彩

對家鄉有著深深眷戀的草原兒女不止仁青一個。自小嘴裡含著奶奶熬制的曲克安達糖果長大的藏族姑娘白卡,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與曲克安達之間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曲克安達其實是一種藏糖,是每個牧區孩子的傳統零食。將分離出酥油的牦牛奶煮透,牛奶在鍋中慢慢凝結成曲拉,曲拉瀝出湯汁,酸中帶甜的糖漿就是曲克安達。白卡說,曲克安達藏語意為香醇的奶膏,距今已有4000多年制作歷史。

白卡自小與奶奶相依為命,長大后,進入專業院校學習醫護知識,了解到曲克安達不僅可以當零食,還可以用來護膚。畢業回到玉樹后,白卡便嘗試加工出售曲克安達糖果、手工皂和面膜。

然而,創業,知之非難,行之不易。

起初,白卡上門推銷,屢遭拒絕,要強的她並沒有就此放棄,一步步拓市場。終於,她的家庭作坊有了起色。2015年,白卡拿出所有的積蓄成立了玉樹市牧女工貿有限公司,並有幸成為玉樹“曲克安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技藝州級傳承人。

眼看自己的事業逐步步入正軌,生活越來越好,白卡便想著幫助更多的牧民也過上好日子。“2019年,我們每人分到了10000元左右的分紅,特別高興……”單親媽媽尕忠是白卡公司的員工,說起白卡對她的幫助,她很激動。

如今,曲克安達糖果、曲克安達面膜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並喜歡。傳承了奶奶手藝的白卡笑起來如格桑花般美麗。

甘達村:激發村民的致富夢想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仁青和白卡的奮斗經歷鼓舞人心,但也不能隨意復制,如何讓更多的牧民增收致富?玉樹市甘達村給出了最好答卷。

“隻要村民有勞動能力和勞動意願,村裡都能在合作社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事處主任桑旦蘭周表示。桑旦蘭周口中的合作社,是在甘達村原有集體經濟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而成的甘達村利眾專業綜合合作社。2016年,甘達村以貧困戶合股集中自主經營的方式,將142.08萬元到戶產業扶持資金投入到了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開啟了甘達村產業發展的序幕。

甘達村超市新貨拆箱上架。陳安陽 攝

隨后幾年,甘達村又陸續發展了養殖合作社、牧家樂、糌粑工廠等項目,產業發展不斷壯大,缺乏勞動力的問題也日漸突出,怎麼辦?村民就是最好的勞動力,“所有參加培訓的村民每天補助40元,我們充分調動每一個村民致富奔小康的積極性。” 桑旦蘭周說。

村裡先后組織200余名20至30歲的村民參加導游、民族歌舞等培訓,服務於體驗游、生態游及喜宴,旅游旺季月收入可達3000至5000元不等﹔組織約600名30至50歲村民參加縫紉、廚師、石刻等培訓,其中從事民族服飾縫制工作的村民,縫制的服飾直接通過合作社對外銷售,每件加工費45至65元不等,月收入可達2000元左右﹔組織100名50歲以上村民從事實木燈芯、沙巴糾(牧區拴牛的一種常用工具)等牧區生產生活用品制作,產品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月收入可達1500元左右……

甘達村產業戶制作燈芯。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事處供圖

甘達村的致富賬本越記越厚實,甘達人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2017年甘達村實現整體脫貧。據統計,現全村通過技能培訓后實現就近就業的村民約佔全村人口的75%以上,實現了“全民皆有崗位,人人都可創收”的發展目標。

玉樹市的一個個合作社如同巴塘草原上的一汪汪泉眼,源源不斷地為玉樹市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過去如此,未來更是如此。

(責編:楊啟紅、甘海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