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蘭西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二)

推進聯動發展 提升管理水平

肖向東

2021年04月07日14:40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國家“十四五”規劃對培育發展蘭州—西寧城市群作出部署,明確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建設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暢通循環高效是城市群發展的趨勢,也是其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重要抓手的優勢所在。蘭西城市群目前在統一市場、要素整合上還沒有形成合力,應更加注重完善市場機制,優化各類要素在城市群區域流動的政策環境,如統一的規劃制度體系、共建統一的產權交易市場等,著力推動制度型開放邁出實質性步伐。此外,聚焦城市群生態、交通、產業、精細化治理等短板持續加力,並圍繞上述領域推動合作共建走深走實。

蘭州城區。蘭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三、推動城市群城鎮聯動發展

以蘭西城市群合作共建協議框架為引領,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合作,構建互補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功能區經濟發展,提升城市群能級。

(一)務實推進蘭西城市群合作共建。這是青甘兩省的主要發展平台。一是“生態為本”聯建聯防聯治。統籌實施重點流域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共建黃河上游水源涵養保護區,協同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控和工業固體廢物管理,健全城市群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和應急響應機制。二是“交通先行”暢通高效成網。加快綜合交通互聯互通,推進蘭新高鐵蘭州至西寧段達速改造、城際鐵路、軌道交通等重大連接線建設,加快省際通道暢通和改造提升,推動兩省支線機場互飛串飛、航線互補共用,聯合開拓國際航線。三是“市場引路”互認協作統一。加快推進市場一體化建設,開展資源性產品使用權跨省交易,推動兩省市場監管、稅務、人社、就業、金融等部門信息共享、資質互認、執法互助,建立信用聯合獎懲機制。四是“文旅融合”打造河湟文化新優勢。發揮兩省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文脈相通的優勢,聯手打造甘青黃河風情線等精品旅游線路,開發“一程多站”跨區域旅游產品,聯合開展明長城保護、絲綢之路南亞廊道青海段調查等跨界重大遺產保護,打響河湟文化品牌。五是“機制推動”多層次共同發力。全面落實城市群“1+3+10”合作機制,發揮中心城市引領作用,建立蘭州西寧為重點、其他城市參與的“2+N”城市間多層次合作機制。

(二)加快西寧—海東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這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強核。一是拓展格局打造都市圈板塊經濟。建立中心城市引領發展機制,促進人口、產業及創新要素資源向中心城市、戰略空間和城鎮密集區集聚,打造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具有行業重要影響力的研發制造基地,提升海東工業園區綜合實力,增強青海國家高新區創新能力,推動園區向復合功能轉型,爭創國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推進城市發展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文邏輯、從生產導向轉為生活導向,構建中心城區以服務經濟為主導、周邊區域功能性配套的都市區板塊經濟發展格局。二是優化培育城市組團,促進多中心多功能協調發展。以中心城區周邊區域為重點,注重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的功能布局,高水平打造以河湟新區為主的東部康養宜居組團,以海湖新區、多巴新城為主的西部商貿金融旅游組團,以南川、魯沙爾為主的南部特色產業組團,以生物園區、北川為主的北部創新創業組團,有效拓展都市圈發展的戰略空間。

(三)加強與周邊區域互聯互通。這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一是蘭西雙城對接成渝雙城以大通道促大暢通。順應區域經濟梯度發展規律,以共建成都—西寧—西亞對外開放大通道為主要抓手,加快構建聯通西南西北、通江達海的綜合交通網,積極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與我國經濟“第四極”的緊密對接。二是對接關中平原、寧夏沿黃城市群,合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能源通道、文化旅游等領域合作,打造流域生態交通運輸走廊,共建流域高落差梯次性城市通道,共奏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合唱。三是對接新疆天山北坡、西藏拉薩城市群(圈),全面筑牢國土安全保障新支撐。推進能源資源跨區域開發轉化,共建向西向南開放的戰略通道和商貿走廊,協同開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

(四)培育若干線性城鎮帶。這是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新支撐。一是橫向發展、做強一帶。依托蘭青、青藏鐵路和G6高速公路,串聯西寧、海東主城,延伸帶動海晏等縣城,打造現代精品城鎮帶。二是依托黃河延伸一帶。強化黃河上游水道和臨夏至共和高速公路紐帶功能,加強黃河沿岸城鎮間的聯系,構建黃河上游特色城鎮帶。三是串聯交通、打造一帶。依托蘭新、西成鐵路加快沿線城鎮發展,形成串聯甘青川、連接絲綢之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城鎮發展帶。四是圍繞旅游、培育一帶。發揮“海東—西寧—日月山—倒淌河—二郎劍—金銀灘/原子城—鳥島—茶卡”精品旅游線路串聯功能,打造旅游城鎮發展帶。

西寧城區。人民網 甘海瓊攝

四、提升城市經營和治理水平

有品質的城市既是建出來,更是管出來的,要把精細化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經營和治理全過程,讓更多群眾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一)優化城市發展品質。城市品質是城市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集中體現,樹牢“有品牌的城市就是好城市”的理念,形成跨越時空的城市形象標志和文脈基因。一是老品牌要復興。保護好“青海老字號”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支持“雪域花寶”“互助青稞酒”“湟源陳醋”等品牌復興壯大,提升“熱貢唐卡”“湟中蠶豆”等品牌價值,增強城市軟實力、影響力和辨識度。二是文化名片要擦亮。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利用,推進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豐富提升“幸福西寧”“醉美海東”“魅力海南”“天境海北”“神韻黃南”等品牌內涵,擴大“環湖賽”“攀岩賽”“搶渡黃河挑戰賽”等賽事品牌影響力,提升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城市品牌價值。三是城市設計要精致有記憶。加強城市設計管理,推進城鎮人文特征與自然生態景觀相融合,建立協調統一的城市軸線、天際線、肌理、建筑風格和色彩,統籌文化遺產、建筑遺產、古樹名木與周邊環境整體保護,設置串聯各標志性建筑、地區的城鎮記憶線路,喚起城市居民共同的歷史記憶。四是老街區要修復。實施城市“微改造”工程,對老舊建筑進行功能置換、活化利用,打造特色文化街區,重塑街區活力,傳承鄰裡感情。五是城市功能要“順天應人”崇尚自然。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市生態修復、功能完善,加快建設海綿城市,統籌推進海綿型建筑小區、道路廣場、公園綠地建設,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能力。

(二)增強城市發展韌性。應對新冠疫情進一步凸顯了提升城市發展韌性的極端重要性,要統籌提升城市空間韌性、基礎設施韌性、生態韌性和社會韌性,守護好城市安全底線。一是設施要完善。實施城市生命線工程,完善城市交通、電力、燃氣、信息、給排水、應急等設施功能,保障基礎設施系統在極端情況下能夠正常運轉,增強城市抗沖擊和快速修復能力。二是地上地下要統籌。統籌推進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化、數字化建設,加強城市老舊地下市政基礎設施更新改造,完善地上地下基礎設施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制度和防控機制,形成全天候、系統性、快速處置的現代化城市運行安全保障網。三是空間要“留白”。既要探索規劃“留白”制度,為未來發展預留彈性空間,也要做好城市應急和儲備設施的規劃建設,合理預留應急避險、方艙醫院等彈性空間,增強重大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四是安全標准要科學。完善城市高層建筑、大型商業綜合體、綜合交通樞紐、管線管廊、橋梁隧道、市政工程等設施安全管理辦法,及時開展城市風險辨識評估和風險管控,全面提升城市安全監管執法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水平。五是公共空間要更健康。加強城市公共空間管理,提高辦公、商業等建筑和居民小區安全標准,加強農貿市場、早市夜市、跳蚤市場等規范化標准化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圈”,營造安全健康的居民生活空間。

(三)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把城市作為有機體、生命體,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讓城市管理更加科學、運行更加有序、發展更具活力。一是規劃要統一。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管理全過程,健全專家領銜、政府組織、多方參與、科學決策的城市規劃工作機制,強化城市綠線、紫線、黃線、藍線管理,構建城鎮開發邊界與“四線”協同管理的新模式,實現“多規合一”,完善城鄉一體的規劃實施管控制度。二是智慧要暢連。加快建設智慧城市,完善城市交通、城管、治安、政務等智能信息系統,搭建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健全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市民服務設施,打造“城市大腦”,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三是社區單元是重點。探索建立鄰裡貢獻積分機制和鄰裡公約,創新車位共享和停車管理、車路協同探索、出行鏈一體化定制等未來出行場景,打造未來社區新型治理單元。四是執法要綜合。推進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健全城市綜合執法標准體系和違法建設治理機制,下移城管執法重心,構建統一決策、統一管理、統一執法的“大城管”格局。五是管理要精細。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推動城市精細治理,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行“街巷長”制,鞏固提升網格化管理優勢,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城市基層治理效能。 

(作者:肖向東,系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 

(責編:劉沛然、甘海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