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挂念的青海玉樹甘達村,現在這個樣

馬盛楠 劉沛然 楊啟紅

2021年03月10日12:38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你講到玉樹啊,勾起了我的回憶。”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7日下午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提到了一個村。他說:“災后,我去玉樹災區,當時上到了一個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那裡破壞還是很嚴重的。”

總書記挂念的那個村子,就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甘達村。如今的甘達村秉承著安全、宜居、自然、功能配套、適應牧業村的原則,因地制宜,因山就勢,重建為小組團式錯落有致的藏族特色村落。這裡面貌煥然一新、百姓安居樂業、大家共謀致富路,處處煥發著新生機。

面貌煥然一新的甘達村。楊焱鵬攝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1級地震,位於玉樹市結古鎮的甘達村,所有房屋全部倒塌。時任甘達村黨支部書記的葉青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飽含熱淚:“就在我艱難地組織群眾開展自救后不久,無數的戰士、干部好像從天而降,在各個地方展開了救援﹔一車又一車礦泉水、方便面、帳篷、棉衣等源源不斷地送到了災區,無助的鄉親們看到了生的希望,都說恩人來了,我們有救了。”

2010年4月15日,一名消防戰士在玉樹縣結古鎮的地震廢墟中搜尋幸存者。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攝

震后20天,甘達村被列入第一批重建項目。2010年11月,一幢幢裝好了窗框、防盜門,貼有保溫板,採用抗震構造的新房子矗立在了原甘達村附近的山坡上,甘達村村民們順利入住新居。“80平方米的新房,有客廳、臥室、倉庫,地基很結實,牆很厚,也很暖和。”葉青激動地說。

甘達村村民的新居。楊焱鵬攝

住上新房子的甘達村村民,並沒有滿足於現狀,開始謀劃幸福新生活。甘達村的鄉親們說:“依靠雙手,勤勞致富,是對黨和政府,對恩人的最好回報。”

在全國人民的幫助下,甘達在不屈不撓的奮斗中重生,“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目標得以實現。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甘達模式”下,新甘達的小康之路正穩步向前。

甘達村產業戶制作燈芯。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事處供圖

2010年5月,甘達村組織成立了牧業合作社,以貧困戶合股集中自主經營的方式,投入149.76萬元到戶產業扶持資金。超市、養殖基地、炒面加工坊、冷庫基地、手工制衣作坊、喜宴大廳、賓館……十余年間,合作社逐步擴大經營,並逐漸形成了靠區位優勢、勞力優勢和技能優勢的模塊式產業經營模式,不僅解決了部分村民的生計問題,也讓村集體和全體村民有了分紅。2017年,甘達村310戶1243人實現整體脫貧。

甘達村村民搬運分紅所得米面等物資。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事處供圖

如今,集體產業之一的“甘達村超市”更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超市。走進“甘達村超市”,各種零食飲料、生活用品、衣服鞋子應有盡有,還有很多牧民自己做的手工產品。“這些藏族服裝、燈芯、牛繩,都是村民自己手工制作的,像燈芯和牛繩的原材料,村民就地取材,做好了以后由合作社收購售賣,冬天村民不能放牧的時候,在家做燈芯每人每個月就可以收入1300元。”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事處辦公室主任桑旦蘭周介紹說,超市門前是通往玉樹州治多縣、曲麻萊縣和玉樹市隆寶鎮、哈秀鄉的必經之路,周邊的牧民和路上來往的商客都是超市的客源。

遠近聞名的“甘達村超市”。人民視頻 陳安陽攝

謀發展的路上,甘達村村民始終沒有忘記肩負的保護生態環境的重大責任。

甘達村處在瀾滄江上源所在地,有280余處泉眼,流量較大的近50處,泉水汩汩最終匯入瀾滄江。2013年,甘達村自行劃分成23個環保小組,為每個泉眼建立了詳細檔案。就在這保護泉眼的一舉一動之間,甘達村村民們深深意識到自己是保護生態最直接的受益人。

水源保護塔及甘達村遠景。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事處供圖

將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甘達村“生態馬幫”特色旅游項目應運而生。桑旦蘭周說:“‘生態馬幫’帶游客體驗牧民生活的同時,給游客講解地道的牧民生活文化、普及生態環保知識,把生態保護融入每一個人心中。”

甘達村扎曲河畔度假村。圖片來源於玉樹發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甘達村的環保經,更是致富經。望得見山,看得到水,產業旺了,腰包鼓了……經過十余年的發展,甘達村已然成為一座嶄新的產業發展新村落。“我們真心希望總書記能再來玉樹看一看,到時我們再唱一支山歌給黨聽、給總書記聽。”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來自玉樹的全國人大代表扎西多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同樣也說出了20多萬玉樹人民的心聲,表明了甘達村人民對探索鄉村振興之路充滿信心。

點擊專題鏈接,了解更多相關信息>>>大道康庄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青海篇

(責編:楊啟紅、馬盛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