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河暢,景更美

2021年01月13日09:56  來源:青海日報
 

巡河員在河邊撿垃圾。青海日報記者 丁玉梅 攝

  “這河水,可比前幾年清澈多了。”門源回族自治縣老虎溝河巡河員柯長興感慨地說:“作為土生土長的門源人,小時候我們經常去老虎溝河邊玩,現在通過修復以及管護,老虎溝河的景色更迷人了。”

  “作為大通河左岸的一條重要支流,老虎溝河水質越來越好,不僅是這條河,門源縣境內其他河流的生態環境,也不斷持續向好。” 門源縣農牧水利綜合執法大隊馬武龍說。

  河流生態環境的改變,得益於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實行了4年的“河長制”和“山水林田湖草”項目的生態修復,以及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試點建設。

  門源縣地處祁連山腹地,是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更是青海連接河西走廊的重要生態屏障。境內有黃河二級支流大通河及其他支流82條,這些河流共同勾畫出了門源的生態基底。因這些河流多流經村庄,給門源縣河道水環境的管理和保護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從2017年開始,門源縣全面實施“河長制”,建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縣級總河(湖)長的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先后制定印發了《門源縣“一河一策”實施方案》《門源縣“一湖(庫)一策”實施方案》《門源縣河湖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實施方案》,組織各鄉鎮及成員單位參加了州、縣河湖長制工作會議和現場觀摩會,簽訂了目標責任書,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河(湖)長職責。

  “我們鄉有大通河麻蓮段及其3條支流,我作為河長,有空就上河邊巡查,發現有群眾在河道內亂倒垃圾、亂採砂石,就及時制止並向群眾說明保護水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麻蓮鄉黨委書記白延壽說,以前不少人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道內,導致下游河流的污染特別嚴重。

  門源縣縣鄉村級178名河湖長,嚴格按照《河長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開展巡河、巡湖及督查工作,重點巡查河道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防洪能力提升、涉水規劃建設等工作,解決巡查中發現的違法排污、侵佔河道、非法採砂、傾倒垃圾等突出問題。

  “以前青石嘴鎮加油站附近,都是垃圾坑,一眼望過去大通河兩岸也有不少垃圾。”青石嘴鎮大灘村村民馬艷明說,每次經過青石嘴大橋都發愁,這些垃圾啥時候能被清理干淨。沒承想,這兩年不僅垃圾不見了,還種上了樹,垃圾坑成了園林觀賞區。

  門源縣在開展河湖長制工作的同時,同步啟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打響祁連山生態保衛戰,省州兩級政府將門源縣大通河流域綜合整治及生態功能提升建設項目,列入國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

  門源縣以生態問題治理和生態功能恢復為導向,開展了水源涵養、荒灘地整治、濕地保護、流域造林、生態監管與技術支撐等一系列工作,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修復模式一去不返,原本被破壞嚴重的生態環境,恢復以往的山清水秀。

  目前,門源縣已完成大通河流域(門源段)環境整治與生態功能提升工程投資23381萬元,佔總投資的77.4%。項目各類建設任務工程已完成,主要包括干流段駁岸及擋牆16.765千米,配套修建排水管18座。濕地保護、修復6處。清理垃圾36793.98立方米,種植喬木約25.579萬株,花灌木約75.4017萬株。

  “這幾年,政府大力改善河道生態環境的決心,我們老百姓看在眼裡,所以大家的環保意識也提高了,基本沒有人再往河道裡扔垃圾。”柯長興是門源縣114名巡河員中的其中一員,45歲的柯長興已經干了兩年了。

  柯長興每天早上到老虎溝河,開啟巡護終端,順著老虎溝河右岸,開著電動車,一直往西南方向走8公裡,看河邊的網圍欄有沒有被破壞,河道裡有沒有垃圾。“垃圾不多,也沒有人偷採沙石。”柯長興覺得巡河工作完成起來比較輕鬆。

  1月8日,從引大濟湟工程,隨大通河一直向東,一路像是在穿梭一條天然的生態景觀廊道。聽到記者感慨,馬武龍信誓旦旦地說:“我們下決心保護好門源這一方水土,歸根結底是為了讓群眾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今后我們會更加努力,讓這裡的天更藍,水更清。”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