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搞好經濟建設

——論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精神

青海日報評論員

2021年01月08日09:23  來源:青海日報
 

培育“四種經濟形態”,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做好青海后續發展,譜寫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青海篇章的根本,不僅對於青海發展意義重大,也能成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經濟發展的生動實例和范本。

進入新世紀以來,從“四大支柱產業”到“四大優勢產業”,再到“十大特色優勢產業”,青海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側重點,但總體上還沒有擺脫依靠資源、能源在產業鏈低端徘徊的局面。產業是經濟的脊梁,沒有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就沒有經濟發展的現代化。進入新時代,我們以現代產業布局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現代產業體系構筑未來發展優勢,打通了新舊動能轉換的通道,生態、循環、數字、平台“四種經濟形態”應運而生。

建成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把培育“四種經濟形態”作為現實路徑,解決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培育壯大生態經濟,青海有稟賦、有支撐﹔持續推進循環經濟,青海有傳統、有基礎﹔著力發展數字經濟,青海有條件、有優勢﹔協調共建平台經濟,青海有機遇、有空間。

我們要把稟賦和支撐挖掘好,打造生態經濟核心增長極。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我省的經濟建設,必須立足省情,在落實好“三個最大”省情定位的基礎上,推進“一優兩高”。要把傳統和基礎提升好,拓展良性循環的產業鏈。青海有得天獨厚的可再生能源資源,我們要抓住機遇,立足實際,重點建設,充分挖掘和發展好清潔能源產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體現青海優勢﹔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為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同時,為國家能源安全和保障作出青海貢獻。

我們要把條件和優勢轉化好,啟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在立足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業,將生態條件和優勢轉化好,不僅有利於體現和培育“四種經濟形態”,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的一項有力舉措。要把機遇和空間利用好,闖出合作共贏的新路子。結合不同產業特點,根據培育“四種經濟形態”內在要求,善於把握機遇,合理利用空間,精准發力,建設完善的經濟體系,力求做到提供更高質量的供給,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面向未來,我們有信心將具有青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好,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青海篇章。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