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為心中那抹綠

——記第五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 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劉超

2020年12月21日09:32  來源:青海日報
 

  “我只是一個種樹的普通人。”談及自己剛剛獲得的青海省第五屆優秀建設者榮譽稱號時,劉超顯得十分謙虛。

  近年來,鑒於劉超和他的青海美之林綠化有限公司在資源增長、生態增效、農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省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全國林業鄉土專家”“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等稱號接踵而來。

  在諸多榮譽面前,劉超初心不改,“我隻想著能育好苗子,我的樹苗在青海及其他地方成活、生長,就讓我很欣慰了。”劉超說。

  在劉超眼裡,這麼多年來,支持自己投身造綠事業的不懈動力統統源於內心那份對植綠的熱愛。

  1984年,12歲的劉超隨父親離開家鄉江蘇來到青海。這個從小就喜歡植綠的“青二代”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就讀中學時,就時常看不到周圍有一點綠色,一有機會,他總要摘一枝楊樹,擺放在自己的房間裡。“如果能把老家的綠樹都搬過來,種滿房前屋后,再栽上一些花樹,該多好啊!”當時的少年如此渴望綠色。

  在歷經歲月,踏遍青海的每一方水土后,劉超發現,樹苗生長周期長、產生效益慢,造成本土樹苗資源稀少,90%的樹苗源於青海省外,但氣候差異、路途遙遠等原因導致苗木來青后成活率低。

  嗅到這一商機的劉超,2007年辭去了在銀行的工作后開始創業,並於2011年成立青海美之林綠化有限公司。他相信,發展本土育苗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按傳統方式,從種子開始培育需要花費三年才能長成8厘米的苗子,再過三年也隻能長到30厘米,粗略估計,達到可供售賣的標准長度1.5米需要14年。”劉超說。在結合造林地目標規劃,精准把握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劉超通過直接栽培個頭稍小的苗子,歷時最短三年的培育期后即可面向市場,如此一來,經濟收益慢的問題迎刃而解。公司初期投入規劃五年栽植的兩百萬株樹苗,單株盈利14元,總盈利達2000余萬元,這堅定了劉超的信心。

  起苗裝車,及時運至指定地點,農民們在短時間內栽種,按時澆水……幾個關乎樹苗生命線的步驟環環相扣。為了做好樹苗的售后服務——“保活工程”,劉超總會親自或派人事先去現場考察土壤是否適合種植,有無水源等條件,並按當地勞動力數量配發適量樹苗,每月派專業技術員前往當地培訓農戶,確保樹苗成活率在95%以上。

  起初,一些地方合作社的農戶得知劉超的城裡人身份后,認定這個公司的大老板不懂移植、澆水、除草這樣的農家活。可當這個“全國林業鄉土專家”擼起袖子“反客為主”,開始在自家的土地上指導他們該如何更科學高效地干活時,農戶們還真不得不承認,在農活方面什麼都瞞不過劉超的眼睛。

  每天看著一批批樹苗從育苗基地裝車離開時,劉超總感覺一車的樹苗都在向他“揮手告別”。當看到一棵小鬆樹被工人失手弄折時,他也難免疼在心裡,忍不住發火。工人不忿又委屈,無法理解。可他明白,僅僅一棵小鬆樹,就包含了他八年的心血。他嘗試挽救“骨折”的小鬆樹,用塑料袋、小棍子、繩子將折斷處重新連接,再栽回土裡等待。小鬆樹也沒有辜負他的努力,頑強地活了下來……

  十三載光陰似箭,從黃南藏族自治州、西寧的南北兩山,到拉薩火車站、四川色達,再到內蒙古赤峰、北京的雄安新區……劉超講起自己公司的樹苗發展起綠化的這些案例時如數家珍。

  尤其是公司育苗基地所在的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卓扎灘村,劉超對當地生態環境的變化歷歷在目,“過去的荒灘現在遍布綠林,雨水也比以前更加豐沛,小氣候特別明顯,還長出了苔蘚和地皮菜。特別是在冬天,野雞、野兔成群,而且現在鳥類也多了,很喜人的!”隨著公司2018年成為青海省生態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他還借機喜歡上了攝影。

  心系這抹綠的同時,劉超也不忘心中的紅色。2015年,作為黨員的他積極爭取公司獲批成立黨支部,樹起青海林業企業的“第一面黨旗”。之后,黨支部不負所望,積極發展黨員,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企業發展、凝聚人心的作用,並與地方黨支部攜手脫貧攻堅,將互助縣東溝鄉的60余戶貧困戶納入專業合作社,由公司提供技能培訓、勞保用品、技術支持和資金扶持,幫助他們實現脫貧目標。

  如今,劉超的房間裡仍然能覓到綠植的身影,從過去的一棵楊樹,到現在的蘭花、竹子、龍須樹、白玉蘭……那時的他會因看到樹枝發芽而感到高興。時至今日,他依然如此,他說:“每天早晨起來第一眼看見綠色,我就感到心情愉悅。”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