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下,小高陵精神薪火相传

2021年06月29日08:55  来源:青海日报
 

复绿的荒山。 青海日报记者 陈曦 摄

  西宁市湟源县日月山下,药水河畔,有一处青藏高原上的红色圣地——小高陵。这面始终高扬在江源大地上的红色旗帜,以“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精神内核,始终引领着这里的人们不断改革奋斗,刻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印记。

  从修梯田解决温饱,到治荒山改善环境;从办厂子兴旺村集体经济,再到产业转型落实乡村振兴,小高陵人代代赓续红色血脉,用勤劳朴实的双手、开拓进取的精神,书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红色篇章。

  如今,小高陵这面精神旗帜不仅仅意味着小高陵人自身的奋斗经历,更代表着红色精神在青藏高原上的传承与延续,是我们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立足时代潮头,汲取奋进之力的精神源泉。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不断深入,每日前来小高陵党性教育基地的人络绎不绝。这当中有普通群众,也有党员干部,虽然身份略有不同,但他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激励却是相同的——就如同所有人都需要感受的小高陵党性教育“第一课”——不论是谁,想到达基地,就必须从2000米的山间道路上徒步而上。

  6月27日,临近中午。骄阳穿过树木间的缝隙,让人汗流浃背。从山下徒步走到山顶并非是件易事。但来不及歇脚,前来小高陵党性教育基地学习的湟源县波航乡胡思洞村的28名党员又马上在基地的党旗广场前整齐站立,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

  步入小高陵精神展览馆,一幅幅今昔对比的图片,诉说着过往的艰苦卓绝与今日的喜人成就。“这一面墙上就是我们小高陵面貌的一个变化对比……”随着讲解员的详细讲解,胡思洞村的年轻党员们在照片记录的变化中,感悟着前辈们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感叹着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感受着党旗下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

  “今天来参加活动的很多都是我们村里的年轻党员,他们之前都没有来过小高陵的党性教育基地。今天带他们来这里,就是让他们来学习、感悟小高陵的奋斗精神,继而将这种奋斗精神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磅礴动力。”波航乡胡思洞村党支部书记张英邦说。

  据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第一书记赵忠金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每天来党性教育基地的人数大概在1000—2000人左右。截至目前,共承办各类培训、观摩等974场4.85万余人次。

  除了现有的党性教育基地,村里还计划拓展其内容,丰富其内涵。

  “我们针对教学培训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等问题,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开辟了西路红军纪念馆、新青海精神、小高陵等涉及党建、生态环境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等5个领域现场教学实践基地14处,着力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大联盟’。”赵忠金说。

  与此同时,小高陵村还秉承“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着力打造成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民俗风情、农耕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田园综合体。2020年以来,小高陵入围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名录,评为省级“四星级”文化旅游服务接待点。同时,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引导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流入湟源,惠普干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教育培训水平。

  “目前小高陵村人均年收入在18000元左右。村里还计划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结合本地特色的产业,利用闲置的老砖厂用地建设产业基地,拓展村集体经济的产业链。2020年村集体收入37.8万元。”赵忠金介绍道。

  据了解,基地带动包括大小高陵、尕庄等在内的24个村,为64人提供了长期的固定就业。就业人员全部由村两委推荐。必须是积极参与村子各项活动,积极性高的人才能被吸纳到基地就业。

  今年56岁的小高陵村村民彭尕换来基地务工已有3年。在此之前,他一直都是务农赚取家用。“那时候一年到头能赚2000元已经很不错了。”但随着基地的建成和业务的不断延伸,彭尕换被村两委看中,推荐到基地做起了后勤保障工作。“在这里我一个月就能赚到2000元,一年下来家里能有个3、4万的收入嘞。”彭尕换满心欢喜地说。

  对村民而言,小高陵的发展给村里人带来的已不仅仅是收入上的变化,精神层面村里人也更能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村子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村民们的收入还是需要改善的。”为此,今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依托党性教育基地,小高陵红色旅游为本村以及周边几个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让村民们都有了稳定的收入。

(责编:杨启红、刘沛然)

推荐阅读